这个题目虽然有些无聊,但是我想把自己对这两个大城市的感受做个比较。丝毫没有贬低伟大首都或上海的意思。只是希望它们都能不断改进,更符合作为中国两个超级大城市的标示功能。
步行街
一年前多我去了北京,因为时间原因只去了前门大栅栏的步行街,没去王府井和西单。前门大街上商店林立,但总的来说是外地客居多。门面上,前门大街比以前宽广,整洁,比上海南京东路人少多了。走在大街上感到心情不错。但是走进旁边胡同里,发现大部分还是没变,拥挤,噪杂。建筑物还是老样子。
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前门大街以西,到处都是以“稻香村” 冠名的食品店,不光店名一样,而且陈列的食品也大同小异。搞不明白,这些是同一家店的不同分店,还是不同的店,分享同一个店名。问营业员,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置可否。难道就不能起一个自己的名字,卖有自己特色的点心,食品?
更为令人不解的是,前门大街南端西侧有一个食品店,门面大开,店里用高分贝放着音乐,震耳欲聋。不要说走进店里购物,就是走在大街上也能听到。有不少路过店门口的客人用惊异的眼光看着店面,远离它而去。不理解它们是要招揽顾客,还是驱赶顾客。
鉴于对饭店食品卫生的不确定性,我想买一瓶“黄连素(现在的药名叫盐酸小檗碱片)”准备有突发情况。沿粮食店街往南走,看见一家叫”强生堂大药房“的药店。进去后问营业员有没有黄连素,那位年轻人可能从来没有用过,用很疑惑的眼光看着我说”没有“。我感到很诧异,这种常用药怎么会没有呢!就要求他再找找。他还不错,就向楼上问,楼上那位回答说“有,就在架子上。”但是楼上那位老兄就是不下来,我只能自己一个架子,一个架子的找(这个店是开架的)。最后还是自己找到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北京大爷”?
前门大街越往南走商店越少。
反观上海的南京东路步行街,游人拥挤不堪,可以听到各种口音,包括上海话。可能因为上海的商业历来比较发达,这个地段是寸土寸金,从西藏路到外滩,自始至终商店林立,游客熙熙攘攘的终日不断。每个商店都有自己的特点。食品店也是各有自己的特色食品,各种点心,食品式样琳琅满目。商店里的营业员从顾客进门那一瞬间就开始注意到,时不时的还会主动上来问顾客有什么需要的(这一点我很不怎么喜欢,给人以压力)。
南京东路上有个世纪广场,舞台上整天在表演什么节目,是噪音的制造源,令人心烦。比较起来还是前门大街的安静可以留住我。
南京东路上有个世纪广场,舞台上整天在表演什么节目,是噪音的制造源,令人心烦。比较起来还是前门大街的安静可以留住我。
北京和上海的交通
地铁,公交
2013年,北京的地铁一律2元,只要不出站可以随便坐。公交车更是便宜上车1元。(如果有北京的公交卡还要便宜,汽车0.4元,地铁好像是1.2元,不敢确定)。比较上海,北京就大气多了。上海的地铁,公交都要“斤斤计较”,反正地铁车站有价目表,看好以后在自动售票机上买票进站。
我在北京站要买地铁票没有找到自动售票机,需要在广场上排长长的队。上海每个车站都有自动售票机,排很短的队就可以买到票。(北京,上海对居住,工作在本地,持有交通卡都提供方便,不会有这种麻烦)。可是比较下来北京地铁比上海的更挤一点。
北京人牛!
离开北京前,想体会一下坐公交车的滋味。总的来说虽然等车时间长了一点,但是车上乘客不多(不是上下班高峰期间)在前门20路车站等车。一个北京爷与我的谈话,令我有些啼笑皆非。这位带着个红袖箍维持秩序的爷,一边工作,一边对我这个一看就是外地来的土包子进行了爱北京教育。他说“您看全国就这么一条20路(好像别的城市不能有20路公共汽车似的),1元钱的车票,公交公司亏啊!为什么,因为这里是首都,全国就一个(会有第二个吗?)。中央给补贴。”
我------无语。
现在北京的公交车票开始部分运用市场机制,提高了票价。不知道下次再去北京时,在20路车站上,有没有可能再遇到这位可爱的北京爷。如果有幸能遇上,对同样的问题他会有什么样的评论呐?我想会有的。
北京用纸币,上海用硬币
在去北京前就有人告诉我北京人喜欢用纸币,果然如此。相反上海喜欢用硬币。
火车站
北京站没有软卧专用候车室,可以说是人人平等。一到检票时即使你付了较多的钱也没有这个特权,必须一起挤。
上海遵照等价服务的原则有软卧专用候车室,你付了比别人多的钱,就可以得到方便------有专门的进口,不用与他人一起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