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编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琵琶行

  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 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括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据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时以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为“弦*(后面一字为上兆下鼓,实在不认得 ,也没查到,抱歉)”秦汉以来,琵琶经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至宋以前统称“琵琶”。

  南北朝时,又有曲颈琵琶传入我国(源于古阿拉伯拨弦乐器“乌特”—ud) ,至隋唐年间盛极一时 ,有龟兹(音“求茨”)琵琶 ,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 ,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颈,当时亦统称“胡琴”。唐宋以来,在以上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 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 ,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 ,后经改 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品或六相二十四品,能奏半音。琵琶的演奏方法原为横抱,于敦煌飞天壁画中亦有见反背而弹者,至今已改为竖抱 ,改原来用“拨子”弹奏的方法为用五指弹奏,技法日趋成熟丰富 ,成为适于独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琵琶的传世曲目甚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琵琶与箫合奏的《夕阳箫鼓》(后被改编为大型民乐套《春江花月夜》) ,描摹楚汉垓下之争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被视为“雅乐”代名词的《阳春白雪》 ,表现远嫁匈奴的“明妃”王昭君思念故乡之情的《塞上曲》等等。另外,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有“瞎子阿炳”之称的华彦君先生亦精擅琵琶之道 ,据其自称所会曲目百余 。然可叹生死无常 ,阿炳只留下了《大浪淘沙》、《昭君怨》、《龙船》这三首琵琶曲,便即撒手人寰 ,弦未绝而魂先断,余音袅袅 ,只能化为天籁 ,难为世人再闻 ,至今思来,仍觉憾甚……噫!悲夫!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 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 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 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相用牛角、红木或象牙制,品竹制, 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张五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 失散无存。近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A-g3。右手有弹、桃、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捺打、虚按、 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汉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等。

琵琶最完整的资料:http://wenda.haosou.com/q/1366741310061009 

==================================================================

上海-琵琶的回忆(一)

    我的故乡上海,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真是大家辈出,藏龙卧虎,流派纷呈,百花争艳。那时的大家开宗立派,才是真正的大师。大家也不称“大师”,哪里象现在这样到处都是“大师”。我有一句实话:“当今没有大师”。土壤污染了!空气塞息了!那里还有什么“大师”。无可奈何花落去矣,琵琶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都难逃厄运!

    琵琶,早期称为“批把”。最早见于史载刘熙[释名,释乐器],大约至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本出于胡中,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由波斯经新疆传入我国,琵琶盛行于北朝,大约公元六世纪传至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至隋唐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琵琶对于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都能看到它的踪迹。

    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琵琶行”中对“琵琶”的精彩描述,已经成为千古名篇;“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揉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弦,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待续)

上海-琵琶的回忆(二) 

    音乐属于时间艺术,美术是空间艺术。空间艺术就是停留在空间的艺术,是固定的,比如绘画,雕塑,建筑艺术。时间艺术是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变化的,这就是音乐,它随着时间的变化稍踪即逝。

    过去,艺术的传承,是师傅带徒弟。音乐的传承,由于它的特点,完全是依靠师徒之间的传承,有的是父子传承,有的保守一些的传子不传女婿,因此,也有些宝贵的文化艺术得不到传承而流失。

    最可惜的是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和琵琶名曲“大浪淘沙”就是他传下来的。解放初期,中央音乐学院派刘天华的弟子杨荫浏和曹安和到无锡,准备把阿炳的曲子录下来。那时阿炳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了,也有些时日没有操琴了,那天仅录了六支曲子,其中就有“二泉 映月”和“大浪淘沙”。当时阿炳与安和先生约好,待阿炳养息半年再来录音,阿炳说;“半年后我有两百多支曲子让您录音”。令人惋惜的是,伟大的民间音乐家 阿炳竟然没有熬到半年,就在贫病折磨下一命乌呼,随着他的仙逝,藏在他腹内的两百多支民乐精曲也被一起仙逝了!唉,,,,

    我拜在先师林石城门下的时候,上海的琵琶艺坛真是如日中天之时,可是名家聚集高手如林。老一辈的有;汪昱庭(已故),林石城,李廷松,卫仲乐,樊少云,孙裕德,马林生等。后起之秀中有;刘德海,叶绪然,王范地,汤良兴等等。评弹琵琶中有;张鉴国,郭彬卿,薛惠君等等。

    此时上海琶坛高手如云,繁花缤纷,争奇斗艳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上海-琵琶的回忆(三)---  我的老师琵琶泰斗林石城 

    起初,我并不知道林石城的大名。自小听人说起“大套琵琶”觉得很神秘,每当我在收音机里凡是听到琵琶演奏,总是被奇妙动听的乐曲所吸引,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经一个儿时的朋友介绍,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林石城老师,他的住处离我家很近,只要步行五分钟就到了,他家住在马当路的一条石库门弄堂内。

我与林老师的初次见面很尴尬,使我终生难忘。哪天我提了一篮水果和朋友一起去拜见林老师,刚走到弄堂里就碰到林老师。他五十左右年纪,中等身材,穿了一件蓝色卡其布中山装,看上去很整洁手里执了一把竹制扫帚,在弄堂里扫地,一看便知道那是监督“劳动改造”。林老师和我们简单打了个招呼,让我门在他家里等他。我就是在这种尴尬的状况下拜见了我的恩师。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中国的琵琶之王,琶坛泰斗林石城。林老师的人生,经历过坎坷和长期的磨难,也有过无限的风光,其中恩冤情仇说不清也道不明,且容我慢慢道来。(待续)

上海-琵琶的回忆(四)  我的老师琵琶泰斗林石城

    林老师一九二二年生于南汇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同时也是精通琵琶的音乐世家。六岁师从家父学习琵琶,开始了为之倾注毕生精力的琵琶艺术生涯。十九岁林老师从 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即拜在琵琶“浦东派”第五代师宗沈浩初门下,成为沈浩初先生唯一的入室弟子,同时也成为了“浦东派”第六代正宗嫡系传人。(“浦东派” 是琵琶艺术自清以来中国传承历史最悠久,曲子最丰富,技法最完整,理论最系统的正宗之流派。)

    林老师自入沈师门下,刻苦学习,加上天资聪颖,且基础又佳,几年下来尽得“浦东派”精华。同时他在沈师支持下虚心向“平湖派”,“崇明派”“汪派”等流派 学习,林老师性格温和又谦虚好学,与琶界精英过从甚密成为莫逆至交,经常在一起联谊,切磋技艺。林老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卓然成一代大家。

    林老师此时羽翼已丰,可谓万事具备独缺东风。记得智者曾经言;“机会是给予有准备的人,”果然机会来了!

    当时中央音乐学院正在组建期间,经慎重考虑聘请林老师参与组建民乐系,任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可是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林老师可谓如愿已 偿,有了这样的平台,真是如鱼得水“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林老师此时真正享受到了“春风得意”的滋味,他可以尽情地使展自己的才华,可以实现多年的 理想了,把琵琶传承下去,推广开来,丰富提高发展起来。

    林老师带着妻儿北上赴京任教,那时他还带去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得意门生,此人就是后来享誉海内外的琵琶大名家刘德海,这个林老师的爱徒后来与林老师结下了难解的恩冤,这是后话了,,,,,,。

    林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党工作,努力做好党交给的任务。哪里知道党可不是这样想的,党是搞阶级斗争的!真是无端飞来横祸,罪行本莫需有。   (待 续)

上海-琵琶的回忆(五)  我的老师琵琶泰斗林石城

     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浦东派”的琵琶,“浦东派”琵琶是中国琵琶之正宗,“浦东派”琵琶传承历史渊源流长,琴曲博大精深,指法变化多端,技艺精湛,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多彩。

    与别的乐器比较,琵琶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指法,难也难在指法,它的常用指法多达几十种,而且它的每一种指法均有非常高的难度。琵琶乐曲演奏的优劣与指法之优劣至关重要,琵琶的指法比之于书法即笔法,比之于篆刻即刀法,二胡有弓法,武术有拳法,魔术有手法。

    琵琶由于得指法之优势,故在演奏时,仅一只琵琶独奏能够达到一支小乐队的效果。琵琶武套名曲“十面埋伏”就是充分发挥了指法的优势,表演出丰富精彩的艺术 魅力,乐曲中有时小弦切切如私语,低喃轻侬,似诉似泣,似莺语花底,若怨妇娇叹。转而弦声嘈嘈,错杂切察,低吼轻呵,沉闷塞息,恐怖阴冷。似风雨欲来,若 大战将至。突然声如裂帛,一时大弦急嘈。只听得;号角声声,喊杀连天,刀枪交错,战鼓隆隆,车轮轰鸣,征马啸啸。一会儿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一会儿千军万 马,你拼我杀。一场楚汉大战,打的昏天黑地,尸横沙场,让那琵琶表演得淋漓尽致。

    “浦东派”琵琶经过林老师的整理,总结,发扬,传授。林先生培养出一大批琵琶名家,琶坛大家辈出。林老师门下的琵琶名家有;名震国际琶坛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绪然。名家还有李国魂,邝宇忠,陈泽民,吴俊生,程俊明,潘亚伯,李文英,徐正英,吴葆娟,林嘉庆(林老师之子),周丽娟,郝贻凡等等,这些弟子至今已经成为琶坛中坚,至于徒孙哪是何止千万,可谓桃李满天下。

    林老师应聘中央音乐学院后,在琵琶教学工作上创立了现代化教育体系,编制教材与曲谱二十余种,其他著作十多部,练习曲两百多首,撰写论文一百多篇。林老师埋头工作,一心一意,呕心沥血。哪知有人不高兴了!林老师以后遭遇了如何经历呢,,,,,,(待续)

上海-琵琶的回忆(六) 我的老师琵琶泰斗林石城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每一行都有每个行当的专门知识,理发师用的是剪刀,厨师用的是菜刀,虽然多是刀,可是此刀不是哪刀。如果让理发师去干厨师的工 作,或者让厨师去干理发师的工作,那么肯定会把事情搞砸了,不是把客人的头发剪得像狗咬那样难看,定是把客人的头皮剪出血来!

    “隔行如隔山”应该说是个常识,可是中国的权贵定要说;“外行领导内行”。在这样的指导思想推行下,中国的文化和艺术领域的领导层成了“外行”的天下。这些“外行”不学无术,瞎指挥,嫉贤妒能,迫害知识分子,争功劳夺权利,搞得乌烟瘴气。

     我国的民国时期,各个领域可谓大家辈出,各领风骚,不胜枚举,他们开宗立派,引领潮流。如文坛有;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巴金,老舍,张爱玲 等,,,,,,画坛有;齐白石,张大千,吴湖帆,刘海粟,林枫眠,徐悲鸿等,,,,,,戏剧界有;梅兰芳等四大青衣,马连良等四大须生等,评剧有新风霞, 小白玉霜等,评弹有;蒋月泉,杨振雄 ,徐丽仙等。那时各个领域大师级的人物多若繁星,但是近六十年内,在任何领域出过开宗立派引领潮流的大师吗?一位也没有!是我孤陋寡?是确确实实没有!为何?究其原因,答案就是“外行领导内行”!造成丧失个性化发展的自由空间所至。

    那么琵琶泰斗林石城,在“外行领导内行”的大环境中经历了什么呢?  

上海-琵琶的回忆(七)我的老师琵琶泰斗林石城

    那天,中央音乐学院一贯宁静优雅的氛围,突然被走廊上出现的一张纸条所打破,那是一张所谓的反动标语!无论老师和学生都在交头接耳切切私语,猜测,是谁所为?

    中国的政治统治体制是一套封建权术,需要时利用,过河了就拆桥梁,良弓藏,走狗烹。现在看来林老师自从踏进中央音乐学院,他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那就是命中注定的了。

    经过林老师几年的努力,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琵琶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央音乐学院琵琶系的创建基本完成,刘德海在林老师的精心培养下羽翼逐渐丰满,才华渐露。林老师并不知道,他已经进入被“拆桥”的阶段了,何时“拆桥”,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当局对于解放前的知识份子称为“旧”知识份子,这个“旧”就是一顶无形的“帽子”,戴“帽子”者从来就被视为“改造”和“制约”“斗争”的对象。在 解放后的“反右”运动中,知识份子几乎被一网打尽!真是吃尽了苦头,到了“文革”时期更是残酷打击,坚决打倒再要踩上一只脚。知识份子被搞得家破人亡,揪 斗,抄家,鞭打,罚跪,坐牢,充军,杀害。不少知识份子,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纷纷自杀,也有夫妻一起赴难的。真是“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的命!上面的人 说;“两个不能否定”,难道“文化大革命”不应该否定吗?

    林老师生性少言,他除了教学,其他的话他简直不说。林老师性格极其温和,他对社会没什么牢骚可发。他一心钻在琵琶里,对领导也不会提什么意见。在“反右” 运动中,当局对林老师可谓无从下手,让林老师侥幸躲过了一劫。林老师不善阿腴奉顺,那些听惯了“马屁”的领导,见了林老师如同眼中钉肉中刺,浑身不舒服, 唉!林老师终究难逃一劫。 

上海-琵琶的回忆(八)我的老师琵琶泰斗林石城 

    一张“反动”标语,把老实安份的林老师打成了“反革命”,没有任何证据,也不由分说,隔离审查,刑询逼供。林老师是个老实人,一生信守实事求是的信条,虚 则虚,实则实。当局功夫用足,绞尽脑汁还是一无所获。最后在没有证据,没有口供的情况下套上“帽子”,把林老师开除公职,押回上海监督劳动。

    一个公民,无需经过法院审判,不准律师辩护,就被无缘无辜套上了“反革命”帽子,就剥夺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自由,没有工作权,没有选举权,没有尊严,一家人全都抬不起头,这是什么世道!

    林老师的一家六口,全靠林老师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计,没有了工资收入,一家老小怎么话!每天还要到里弄里去监督劳动,扫弄堂,掏阴沟(监督劳动是没有工资的)。

    常言道;“一钱逼死英雄汉”,为了维持生计,师母,一位教授夫人凌晨起来,帮人倒马桶,送牛奶,在菜场里拾菜皮,日子艰难啊!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能卖家当。林老师是以琵琶为终身追求的大家,经过多年的悉心收藏,觅得几只心爱的好琵琶,琵琶对于林老师就等于战士手上的武器,农民家里的牛。现在,为了让四个年幼的孩子和体弱操劳的妻子吃饱肚子,只能把心爱的琵琶一只一只便宜卖出去,真是忍痛割爱啊!

    林老师在上海的一些好朋友,这时为了避嫌疑大家不敢来往了。这也不能责怪他们,当时的环境实在恐怖,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也有胆子大的,就是我这些年轻 的琵琶迷,渐渐有少数年轻人到林老师家来学艺,林老师可以收取一些上课费(每月五元,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收费更少),林老师就这样苦度光阴

,总共有十几年,这十几年,对于林老师作为一个琵琶演 奏家,可是一生中最年富力强最宝贵的时期,那是多么遗憾啊!直至胡耀邦上台,林老师的冤案得以平反落实政策,从新回到中央音乐学院。胡耀邦在他执政的短短几年里,右派摘帽,错案平反,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好事,是有目可睹,功不可没,在近代中国领导人中可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也!

    林老师在吃苦头,他的得意门生刘德海是怎样的境况呢?刘德海座上了原来林石城拥有的中国琵琶第一把交倚,可谓风光无限啊。以本人浅见,林老师被逐,是经过刘德海首肯的,(如果刘德海不同意,林石城是不可能被逐的,没了林老师谁来教?)但是并非主动(他也还没有这个能耐),我认为刘德海背师灭祖还不至于。难道领导要提拔他,他说;“不”吗?他敢吗?(当时谁不听领导的话就是不听党的话,那是大逆不道的,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他在当时敢于说;“不”,那么他的前途就不一样了。

    凭我侧面观察,林老师在这件事上并不怪罪于刘德海,每当刘德海有风光的新闻报道时,林老师总是有欣慰的表示,把刘德海的情况愉悦地告诉我们这些弟子。但是经过这么大的变故,他们师徒的关系尴尬是肯定的。刘德海很少给老师来电(我想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为了“划清界线”),过年时刘德海还是有电话给老师拜年的, 每当老师接到刘德海拜年的电话,老师总是表现出宽慰的神情,并且告诉我们这些弟子,我觉得老师还是很在乎这个学生的。林老师平反后,他们师生之间的关系就自然恢复了。

    智者言;“性格决定命运。”,林老师的性格好像就是决定林老师必定成为大师的。林老师在被迫害的十几年里,在我的眼里看不到他垂头丧气的样子,他还是那样平静,那样温和,那样坦然,对琵琶还是那样执着。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是琵琶艺术的殉道者,琵琶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除了教授琵琶,就是在写琵琶文搞, 可谓“艺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古人云;“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存。”林老师真是应了那句“祸兮福所存”。林老师被迫离开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平台,却又在上海那间石库门底层阴暗拥挤的后房间,找到了他发挥才华空间。(写至此心间一阵阵的酸涩)林老师在这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琵琶人才,现在已经成为全国琵琶的中坚力量,林老师的弟子之多之精真是桃李满天下,无人可比!林老师写的琵琶艺术的学术文稿,叠起来比人还要高,在他平反后出版了大量著作,真可谓著作等身,无人可比!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纪念琵琶泰斗林石城诞辰九十周年”琵琶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专家门一致肯定,林石城教授的琵琶演奏艺术大师和近代琵琶教育奠基人的地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理论家。林石城老师若有知当含笑于地下矣。

(全文完)

====================================================

林石城(1922年3月3日—2005年12月6日),1922年3月3日出生于上海南汇县横沔镇西乡。新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杰出的民族音乐教育家、理论家,著名琵琶演奏家、编曲作曲家,中国琵琶“浦东派”第六代宗师。生前为中央音乐学院资深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琵琶研究会会长。

    林石城出生于中医世家,同时也是精通琵琶演奏的音乐世家。他自幼受江南民间音乐熏染陶冶,6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演奏琵琶、二胡、三弦、扬琴、京胡、等乐器,12岁时已对江南丝竹著名的传统八大曲熟于心、吟于口,能与人合奏《欢乐歌》、《慢三六》等乐曲。

    1942年,林石城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正式拜近代著名琵琶流派“浦东派”大家沈浩初为师,因此,他成为“浦东派”第六代正宗嫡派传人,从其学习传统 大套曲目,刻苦钻研,尽得“浦东派”精华,将传统技法发挥到极致。同时,他在沈浩初的鼓励下,先后向“平湖派”吴梦飞、“崇明派”樊少云、“汪派”汪昱庭 学习,与杨少彝、孙裕德等人有着良好的琴谊,博采众长而不拘于一宗,创造性地将抚、滚伏四条弦、拖滚四条弦、弦数变化、人工泛音等融入自己的表演中。他在 艺术表现和风格上,武套能够气势宏伟磅礴,绘声绘色;文套则能够细腻深沉,韵味隽永。

    20世纪40年代,林石城已是江南琵琶名手,是“春秋集国乐社”、“上海国乐研究会”、上海第一医学院国乐队等社团的顾问或音乐指导,每周末都在广播电台 作现场演奏。1948年,他开始琵琶音乐创作,改编了《婆媳相争》、《秋思》,许多青年学子登门求艺。上海解放初期,他在上海市总工会成立大会上演出了由 他创作的《学生操》,一时轰动。

    当时,林石城已是沪上名医,对中医、西医融会贯通,善治许多疑难杂症,尤擅妇科不孕症的治疗。傅雷、刘海粟等社会名流都长年找他看病,他收入颇丰,家道殷 实。但林石城说:“好大夫千千万万,沈师的传人只有我一个,不能让浦东派从我手上断绝”,早就立下了“弃医从乐”的志向。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他 北上任教,他毅然关闭了自家诊所,从此将整个生命和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琵琶,奉献给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

    1956年应聘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林石城是当时仅有的4位民乐教师之一,也是惟一的琵琶教师,他独自承担起学院大学、中学、附小的全部琵琶教学工作,编制了《工尺谱常识》、《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谱》等各类教材。为了丰富琵琶教材,他刻苦学习各地民间音乐,并把它们改编成琵琶演奏谱,是有史以来系统编撰琵琶教学院校教材的第一人。

    1958年,林石城根据中央音乐学院的决定开设江南丝竹合奏课,由于他精通琵琶、二胡、三弦、扬琴、京胡、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教学得心应手。他编写了十多种江南丝竹乐曲每种乐器的演奏谱,是我国民族器乐合奏专业教学的第一人。

    林石城整理曲谱,编制新声,统一计谱法,将工尺谱、简谱整理为五线谱,是有史以来用五线谱为琵琶演奏记谱的第一人。他根据西洋音乐编写了适合琵琶演奏的12个调号的技巧与基础练习曲150首,同时试用西方作曲技术编写《彩云追月》、《光明行》等琵琶谱,并创作了《海河之歌》、《奔放》、《捉迷藏》等现代琵琶曲,是新中国推动琵琶艺术与西洋音乐融会贯通的第一人。

    林石城致力于提高琵琶制作水平,制定统一制作样式和标准,认为民族乐器的制作应该由演奏者和乐器制作者共同完成,并在这方面有精深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制作实践经验,后来撰写了《琵琶制作》(与高占春合作)一书,是全国鉴定琵琶制作技艺的首屈一指的权威。

    在50年代末,林石城已经规划出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琵琶乃至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蓝图,年富力强的他本该进入事业的全盛期,但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恶化,他的事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生活也历经磨难。

    1960年,他因所谓历史问题被停职审查,离开了教学岗位。1963年,他举家迁回上海,生活日益困顿。在艰难贫困中,林石城先生从未放弃对民族声乐艺术 的追求,在赤贫之中忍着关节炎发作的巨痛,在极低劣的纸张上整理编撰先师沈浩初的《养正轩琵琶谱》,历经艰辛促成此书的出版,并将所得稿费全给了沈浩初的 遗孀。期间,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整理记写了《养正轩琵琶谱》、《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等传统乐曲的演奏谱,进行了他人难以替代的抢救工 作。他还到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校等院校任教,直到1979年,他回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1987年,在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中,他指导的中央音乐学院丝竹组荣获5项冠军。1992年,在第二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中,他指导的中央音乐学院丝竹组又荣获演奏奖第一名。

    2003年春林石城患病后,右手一度麻痹,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毅力进行康复练习,又恢复了演奏水平,后来到台湾演出,同样获得了圆满成功。生命不息,弹奏不止,用他的话说,“如不能弹琴我愿死!”

    林石城还受聘为中国老年人物研究会音乐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南音学会理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北京民族乐器厂、中国珠海金声乐器厂、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香港宏光国乐团的顾问,浙江江南丝竹社顾问。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林石城视传统为珍宝,视师承为根基,他不遗余力地收集整理传统琵琶曲谱,特别强调“原汁原味”,坚决反对任意改谱的不良风气。他在教 学中对琵琶流派全面兼顾融会贯通,打破了一门一派的局限。刘德海先生曾感慨地说,是林师的全面兼顾的良好教学让他逐步踏入琵琶之门。林石城是使琵琶艺术和 民族声乐真正走向世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丝竹合奏的奠基人。

    林石城既有高超的演奏技艺,广博的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全面的学科理论知识,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又有高尚的人品,超常的亲和力、号召力,海洋般宽广的胸怀,忍辱负重不计名利的精神境界。

    林石城爱生如子,诲人不倦,平时沉默寡言,但给学生上课时总是不厌其烦,直到高龄还会针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细小错误亲自示范,为学生的演出准备乐器。对自己 的儿子林嘉庆,他却很少辅导,总是说:“你天天听,还用我亲自给你上课?”他有教无类,许多人登门拜访后就成为他的学生。学生们也对他无比爱戴和崇敬,在 困难年月,叶绪然向他求学时,他不收取任何费用,叶绪然就在寒冷的冬天排队到深夜,买一包花生送给老师,作为报答。师生间浓厚的情谊,真是胜过了父子。

    林石城毕生致力于创立区别于西洋音乐体系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提出了“大中国琵琶学派”的美学理念,把它作为一生追求奋斗的目标。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 涯中,先后培养出叶绪然、刘德海、李国魂、邝宇忠、陈泽民、吴俊生、程俊民、潘亚伯、李文英、徐正音、吴葆娟、林嘉庆、周丽娟、郝贻凡、曲文军、吴蛮、章 红艳等一大批当今琵琶艺术事业的中坚力量,成为我国现、当代琵琶界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林石城一生演奏曲目无数,而又以《龙船》、《六板》、《灯月交辉》、《十面埋伏》、《陈隋》、《思春》、《夕阳箫鼓》、《霸王卸甲》等“浦东派”的代表性曲目享誉乐坛,尤擅《海青拿天鹅》一曲。他的演奏生涯,长达六十余年,艺迹遍于欧、美、亚许多国家地区。每次登台弹奏,旋即引起巨大轰动和广泛赞誉。晚年以来,更具内敛、沉稳、拙朴的大师风范:或情趣轻盈、神态盎然,或韵味深沉而归于平淡;或琴声铿锵、如风起云涌,表现出他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和文化涵养。并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浦东”一派最杰出的代表,老一辈“浦东派”琵琶的唯一传人,深受民族器乐界尊崇的琵琶大师。

    林石城编著出版了《琵琶三十课》、《琵琶教学法》、《琵琶演奏法》、《嘈切杂谈——林石城教授琵琶文录》、《琵琶曲谱》、《工尺谱常识》等琵琶教学论著。发表了《一份珍贵的琵琶古谱〈高和江东〉》、《浦东琵琶初探》、《试谈阿炳三首琵琶曲的演奏艺术》等大量论文。

    林石城在《琵琶演奏法》中,首次从琵琶学视角客观介绍了除无锡、平湖、崇明、浦东四大琵琶流派外的其他8个不为人知的流派和12个不同风格的琵琶谱,还首 次将以汪昱庭传谱为依据的演奏群体定名为“汪派”,并沿用至今,是新中国系统总结研究传统琵琶流派体系的第一人。

    他还改编、移植和创作了一批琵琶曲目,有根据江南丝竹改编的《三六》、《行街四合》、《中花老六板》;根据古筝移植的《出水莲》、《高山流水》、《陈杏元和番》;根据古曲整理的《苏武牧羊》、《青莲乐府》、《汉宫秋月》;移植自民间乐曲和民歌的《龙船》、《迎春舞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创作了《青春舞曲》、《歌唱大丰收》、《豪情奔放》等乐曲。

    几十年来,林石城还数十次应邀为中国唱片社、香港唱片公司、人民音乐出版社、香港吏风唱片公司、北京音像出版社、新加坡亿元录音公司、上海音像公司、台湾 摇篮公司、法国国家电视台、中央音乐学院电教科、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香港龙音公司、中央音乐学院环球音像出版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录音,出版 了《思春》、《江南丝竹》、《天下第一琵琶林石城》、《左手指法吟》、《林石城先生讲解示范琵琶十八首名曲》、《30课教学琵琶》等数十种唱片和音像教 材。

    从事教学近五十年间,林石城曾荣获数十项各类荣誉,包括“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国家教育成果奖”、“优秀教师”、“园丁奖”、“表彰证书”、 “荣誉奖”、“教书育人先进”、“发扬文化奖”、“表彰五十年积极贡献奖”、“杰出贡献奖”等,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首批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为 琵琶艺术所作的一切,最终赢得中国音乐各界人士深深的敬意!

不可不读:http://www.weiypower.com/index.php?g=Wap&m=Index&a=content&token=ooocqi1407594546&classid=145&id=1018

=================================================== 

"琵琶圣手"杨大钧:因逃难成名演绎传奇人生

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在琵琶流派上,首屈一指的当算“南派平湖”,而这一派系的传人中被称为“平湖北弹”的琵琶圣手,就得说是咱保定籍的北师大教授杨大钧。

杨大钧,河北保定人,在清苑县立乡村师范读书时,就很喜欢音乐。毕业以后留校任教。任教期间曾经投师保定著名音乐教师段中甫,能识乐谱,教授学 生唱歌,同时兼任同仁中学音乐教师。为求深造,他在“七七”事变以前数年考进张恨水主办的北平华北大学音乐系,学习琵琶演奏,毕业以后,返回保定继续执 教。

  1937年,保定沦陷,杨大钧背上心爱的琵琶南下,一路上以弹琵琶换取路费,走到宜昌,巧逢妹夫刘泽民。妹夫将他介绍进入康泽组织的特训班,担任音乐教官。不久,特训班徒步进川。山路艰险,跋涉困苦,他却得以深入山区,采风寻师为乐。

   后来,特训班在嘉陵江畔的合川县定居。杨大钧就常常搭乘民生公司的轮船往返合川与重庆之间。因为早年,保定布云工厂曾在重庆民生路设有分店,在 抗战时期成了旅渝同乡的聚会场所。当时杨大钧为了能有演出机会,设法常去中央广播电台义务演奏琵琶。每当广播里有他演奏的节目,他一定提前到布云分店告诉 保定老乡,嘱咐朋友们为他捧场收听。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派特使马歇尔来华,第一夫人宋美龄主持筹办盛大欢迎会,命令励志社总干 事黄仁霖,延聘杨大钧在欢迎会上演奏琵琶助兴。 在欢迎会上,杨大钧先后演奏了《十面埋伏》、《平沙落雁》二首古曲,全场中外来宾热烈鼓掌持久不息。美特使马歇尔尤其称赞杨的演奏技艺。杨大钧经十年春 秋,勤学苦练,这次终于大获成功,演出后获得“琵琶圣手”之美誉。

  抗战胜利以后,杨大钧返回北平师范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以后,又转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琵琶。在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电影《甲午风云》中,影片中的邓世昌演奏的《十面埋伏》琵琶古曲,正是杨大钧为之配音。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他培养出的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继承了他的衣钵。据报载:刘德海背起琵琶,与他远赴西欧各国巡回演出,盛况空前。往昔师父逃难成名,今朝高徒西欧各国巡回演出成名。这真成了中国民族器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2004年9月23日,金秋的北京。在设有1713个座席的世纪剧院,坐满了观众,人们在聆听着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庆典音乐会(器乐专场)。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教授、琵琶大师刘德海在庆典音乐会(器乐专场)的前言中写道:“数典”不“忘祖”,“饮水”常“思源”,我们一一接过前辈 厚重的接力棒,继续向前走着。

  而这前辈中,杨大钧教授正是他的“琵琶师父”。(文静)

================================================================

林石城 海青拿天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Bjs_TP2T0 

霸王卸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39jV1Xmyl8 

大浪淘沙,比赵聪的琴清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K29taZ2N4 

李光祖 十面埋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e_zeSqGiQ 

吕培原 十面埋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1kmKOiClw 

汪派 十面埋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JmIZeE4Xk 

林嘉庆 十面埋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XnU9CdDvA 

赵聪 大浪淘沙,有古琴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Z1ceFpb-k  浏阳河,似多种乐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_cjVo41LU 

16岁龚捷 草原英雄小姐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I4tboCvJ8 

杨靖 春江花月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lwAjpJ0sw 

吴玉霞 送我一只玫瑰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IpK1FFrzE#t=11m21s 

邱心依 彝族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cpxQRIJ7Q 

邱心悦 赶花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hguR-_fZg 

余嘉 彝族舞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0JgDiWNd8 

章红艳 彝族舞曲 红木琵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feeo_mJRM 

吕培元 塞上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gRhzxDS0I 

汤良兴 天山之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oNS4_eJQb8 

 

================================================================

四大天王梵文???????????Caturmahārājakayikas),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是佛教著名護法神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据佛教经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淨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四大天王之一東方持國天王梵文:Dh?tarā??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1];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 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持國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東勝神洲,阿含經》有言:“東面有洲,名弗婆提,其地縱廣九千由旬,圓如滿月”,弗婆提即 Purvavideha,其中 Purva意指東方,毘提訶是一個部族的名稱,與釋迦族是近親。吴承恩在《西遊記》中又將傲来国立於东胜神洲内,傲来国中的花果山孙悟空的诞生地。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szfypp/2009-02/02/content_17210217.ht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