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奇迹之一。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史里,它虚拟生活并表达了 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理想,艰苦、卑污的生存状态经汉语的光照呈现审美和向善的底色。它有教无类,化育八方,穿越了足够久远的时空,给规模足够庞大的人类基因 种群以生命的归宿和信仰。它安慰了东方大地上的人民和国家。
今天,最好的汉学研究却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把汉学传统发扬光大的也不在中国,而是在韩国;最好的汉史学家也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汉语言的版图重心正在漂移。当代汉语缺乏顶尖的学问来提升,中国人的汉语表达能力也在退化。
网络语言解放了汉语也异化了汉语
网络流行语的一支正面力量,颇具网民智慧,如“地命海心”、“喜大普奔”等。但最大问题是生命力,其流行程度很难逾越一年以上。
而网络流行语的绝大部分,是恶搞汉语。汉语是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是我国民 族文化的瑰宝和精华。而今,有些人在网络上将一些汉语以“愤青”和“幽它一默”的面目和口吻予以“恶搞”,名为博取噱头,实则是对汉语文化的一种亵渎,对 青少年的一种误导,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污染。
且真正幕后操作网络流行语的,却是各种公关公司和品牌营销。有时莫名其妙一个热词就火了,背后往往有强大的利益驱动和营销团队的影子。当然,各种网络水军也是推波助澜的因素,“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即是其中一例。
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目前尚无科学的、学术的定论——尽管汉语词典也在不断收录一些新产生的网络词汇。
有一个共识是:网络语言的出现从某种意义而言解放了汉语,汉语第一次变得具有无限创造力和可塑性。互联网的“涌现”特征给了汉语一次自我更新和繁殖的机会。
但令人不无担忧的是,它也毫不犹豫地异化了汉语,使汉语的标准化界线变得模糊。这也是当下最令语文老师头痛的原因——学生的组词造句已经网络化了:“如果:假如果实可以吃。”
我们的汉语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
面对这一汉语危机,中国人不是没考虑过。早在2005年,中国首次进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虽然,这仅仅是为求职而设立的一个证书。汉语不过关,将会找不到工作。反过来想,要是没有那么多汉语不过关的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中国人找工作还要汉语技能考核,只能说明,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出问题了。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要求自己孩子在家里只允许用英语交流,有一次客人来访,孩子用汉语说了句“吃饭了”,结果遭到父亲一记耳光。孩子因说汉语而获罪。最绝的是,客人回家后还以此为榜样:“看看别人的孩子是怎么学英语的?”
幼儿园都快成双语了,从中学就开始重视数理化,到大学就搞专业了。汉语教育越来越弱势。除非你大学进了中文系,但毕业找工作是个问题。许多人都抱有同样的看法:汉语还需要学,这辈子不都在说吗?甚至于中文系的学生自己也同样认为,大学中文系学不了什么新东西。
正是基于对汉语的优越感,才使中国人的汉语水平日渐滑坡。学者薛涌去美国学习之前,曾经想当然地认为,对于中国研究,美国学者肯定比中国学者占有的资料少,他们的长处应该是理论上的。但他随后就发现错了,美国人占有的资料远远超过了中国人的想象。
大部分人都只是混混沌沌,用世俗的方式过日子说话。或者,干脆把汉语作为一门“游 戏”,文字游戏、网络游戏、语言暴力皆这样产生而来。从不会说话到有话不好好说,一个人一辈子的光阴就过去了三分之一。专栏作家伊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 《说都不会话了》,痛数当今话语恶俗病症。
汉语遭遇国内冷、国外热
在国外,有3000多万人学习汉语,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比赛中败给了留学生。有一年广东高考的1万考生在文言文翻译、10万考生在造句题上都得了零分。
传承了几千年的汉语如今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代表传统文化的国语和汉字竟被本末倒置,英语在中国的地位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位。
在国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而反观国内,却没有哪门课程像英语这样崇高,没有哪个 国家像中国这样流行英语崇拜:评定职称,考英语;读研读博,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高考、考研、评职称等指挥棒的误导,人们学英语的时间精力,远高 于母语。英语胜母语,幼儿园搞起双语。全民学英语,结果英语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好,研究生毕业能用汉语通顺写文章的也不多。
在基础教育中,被挤掉的则总是语文课。在一些基层学校,语文的周节次是高考科目中最 少的,作文课是两周一次,甚至在一些学校,作文是一学期6到8次。还有学校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争取能在高二结束常规课程,给理、化、生加课。要加就要减, 减谁呢,就向学生征集意见,结果是砍掉语文,原因是语文课上与不上差不多,学与不学差不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快餐”文化也让传统文化寡味。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中,文学的鉴赏让位于高考分数;社会交往中书信让位于微信等聊天工具;硬笔书法让位于电脑录入;图书出版中中国的文学经典让位于“速成”的励志书……汉语文化成了“快餐”文化的牺牲品。
美国曾有过惨痛的教训
美国人曾经对自己的语言痛下治手,发起了“只学英语运动”。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给美国造成巨大震动。当时的美国教育界面对 “彼得上天了,约翰怎么办?”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对教育现状进行全面改革的主张。“改革”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由于只强调把自然科学知识教给学生,而忽 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写作技能的训练,许多学校甚至停止了传统的语法课、文学课、作文课,导致整个美国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语文水平之低, 写作能力之差,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语文教师郑北京撰文介绍说,当时,在语文方面,有2300万美国人是半文盲,他们阅 读能力低下,只能读一些诸如招牌、商标上最简单的文字;入学的大学生几乎不能写一篇通顺的文章;商业部门抱怨年轻人连一张申请卡都不会填;全国性的报纸杂 志不敢录用30岁以下的人做编辑,因为他们的语法可能一窍不通;受过高等教育的经理竟写不完整一张便条;政府的许多雇员乃至科学工作者都须补习写作。
其实,这同样是当今部分中国人面临的状况,因为广大农村有相当多的未脱贫族,原因则是受不到良好教育。
美国教育官员尖锐指出: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培养优秀的作家,而是没有把普通民众的写 作水平提高到可以胜任一项工作的程度。一场“写作危机”跨时20年,荒废了几代美国人的学业,整个美利坚共和国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美国人是认真的, 也是务实的,提出了“语文教育回到基础去”,从此美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回到原典、重读原典——中国人最快速提高汉语的方法
“汉字热”的兴起,恰恰反映人们对传统汉字的隔膜和渴望。流沙河著《白鱼解字》、台湾人写的《汉字树》、《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复原再版等一系列出版现象,表明了我们对自己的汉字认知还处在一个羸弱的阶段。
中国人的汉语水平受限于三个条件:一是历史原因的割裂;二是中文系或汉语写作的摊薄,能码字的多了,会写作的少了;三是缺少对汉语起码的尊重,敬惜字纸曾经是传统,而今是传说。汉字五千年,白话文百年,网络流行语十五年,中国的语言还未走出去,中国人还没学会说汉语。
拥有什么样的语言方式,就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网络时代的我们再也没法明白汉语中那种“既可言传、尚须意会”的神韵。无论是商业形态还是意识形态上的塑造,汉语都成了一种工具而不是它本身。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汉语自身的丰富性大打折扣。有论者认为汉语是最适合于诗歌与哲理的语言之一,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汉语又是最缺少时态、缺少精确性的语言。一位海外的语言学博士说:“汉语常常没有主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但这也会脱离语境时引来歧义。”
所以,回到经典、重读原典,是中国人最快速提高汉语的方法。但不知道一心奔向丰裕社会的中国人,是否还拥有坐下来的时间?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