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论预答辩,萤窗早脱迹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唯博士论文磨练人心。动辄数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几经返工修葺后,能否过关,要通过预答辩。此后,呕心沥血的博士求学旅程或有可能进入最后零公里,萤窗脱迹才指日可待。

经过数载寒窗的苦读,辅于经年累月的研究,3月19日,中华研究院博士候选人陈雯,捧着她的博士论文手稿,走上了预答辩的演讲台。

陈雯是古琴演奏家,1961年出生于台湾,自幼喜爱音乐,14岁时开始学习古筝,16岁考入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前身),主修古琴。毕业后担任中国文化大学古琴讲师。1991年进入水晶唱片公司担任音乐制作,并于台北空军广播电台主持音乐节目。1995年移居吉隆坡,1996年起担任第五台华夏之声节目撰稿人。2000年进入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修读硕士学位,2009年在拉曼大学开始博士课程学习。她的博士论文是《〈溪山琴况〉演奏美学之研究》,主要探讨《溪山琴况》的演奏实践论。

众所周知,《溪山琴况》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影响。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选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Masterpiece of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代表作后,古琴艺术受到人们新的关注及审视,研究《溪山琴况》渐成热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陈雯将《琴况》的演奏审美实践归纳为五个方向(音准、音色、节奏、强弱及运指技0巧)、将琴乐本体的审美实践归纳为三个类型(雅、淡、细)、将琴乐意境审美实践归纳为五个面向(心、静、神、气、逸)等研究成果,曾得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颇有创见与新意。此次推陈出新,更见学术功力,臻于炉火纯青。

本次博士预答辩由论文指导教授郑文泉博士主持,包括中华研究院院长何启良教授在内的5名严师,集体出席并庄重履行质询程序与考评职责。何院长并嘉勉陈雯,继续完善论文,趁热打铁,一鼓作气,萤窗早脱迹,雁塔有题名。

http://www.utar.edu.my/ics/index.jsp?fcatid=236&fcontentid=2753&f2ndcontentid=5150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