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何处不风华

知华友华的《中国报》专栏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载《东莞日报》(A08版),2015年11月8日。  

http://epaper.timedg.com/html/2015-11/08/content_1369997.htm 

    不知不觉年尾至,很多高校毕业生可能都在联系单位找工作。毕业后何从何去,是坚守大都会还是扎根二、三线中小城市,的确两难,让人焦虑。不过,若有四海为家的精神,平流缓进,稳打稳扎,世界那么大,何处不风华?近读何启良先生主编的《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南方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深为许多海外华人的职场历程所感染。他们的成长故事确实很励志,值得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借鉴。

    该书收录人物432名,涵盖经济、教育、政治、社团与社会、学术与宗教、艺术及体育与媒体等领域,其中一位,便是有华人世界“边陲的国学大师”之称的林水檺先生。2015年2月林先生和国际影星成龙等人,被马来西亚国家元首授予拿督称号,拿督是大马一种很高的政治荣誉。

    林先生出生在马来西亚北部一个小山村,是华人第二代。他的父亲在乡下以开小杂货铺和种植稻谷为生。林水檺是典型的“农二代”,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由于兄弟姐妹多,童年的苦难让林水檺记忆犹新。有时家里没有菜吃,他就去河里抓鱼,运气不好就空手而归。乡村的路泥泞不堪,为了爱惜鞋子,他总是赤脚上学,快到学校了,找个水塘把脚洗干净再穿上鞋子进校门,放学一出校门,就打赤脚回家。要知道,在北马冬天也很冷。

    林水檺也有大学梦,但家里供不起。幸好台湾把海外华人视为“侨生”有所资助。林水檺凭着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全台最好的高校台湾大学,就读中文系,受业于台静农、叶嘉莹等名师。大学毕业后回到北马老家,因为台湾文凭大马官方不予承认,“屌丝”一般的林水檺想找份工作都很难。为了生计,他渡海到相对落后的东马(马来西亚东部),在更加落后的沙巴州内陆省一所名叫保佛的中学教书。他认为,只要有工作可干,再艰苦的地方都可以去,未必一定要“蜗居”在大城市。

    这中学位置很偏,地老天荒,鸟不拉屎,最后连校长都熬不住,跑了。没人愿意当校长,刚参加工作才三年的林水檺被推举为校长。林校长走马上任后,学校的校风学风大有改观。小地方小单位人才少,大学毕业生干一番事业、有所作为的几率还是蛮大。

    林校长志向远大,并未安于现状。他得知台大叶嘉莹老师去了加拿大,做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就给她写信,希望读她的研究生。叶老师还清楚记得这个学习成绩优秀的马来西亚华人学生,欣然同意。于是,林校长又成了林同学,31岁那年辞职到加拿大读书,受业于叶嘉莹,研究韦应物。硕士毕业后,他回到马来西亚,凭借以前的校长工作经历,他到相对富裕的西马雪兰莪州,应聘当上了巴生光华独立中学校长。

    然而,他并没有原地踏步、裹足不前。国立玛拉工艺学院新办的丁家努分院招聘中文讲师,林校长前去应聘,成功入闸。中学校长转眼变成了大学讲师。这样的职业转换,需要实力,更需要勇气。诚然,北美名校硕士教大学,也算得其所哉,人尽其才。

    执教对外汉语专业3年后,林讲师抓住一个极为偶然的跳槽机会,应聘进入马来西亚最高学府马来亚大学工作,并在职读博,师从洪天赐先生,研究刘禹锡,完成了博士学位。在马大中文系从教18年,直到退休,可谓桃李满大马。

    退休后不久,水檺君还协助恩师洪天赐先生创办拉曼大学中文系,后任系主任,又执教10多年,被聘为客卿教授至今。

    华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拿督林水檺的人生励志叙事不尽依依。其实,《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里这样励志的人和事比比皆是。还有啥比这更能鼓舞人心的呢——“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长路漫漫,人生几何,相信大学毕业生总有可以抵达梦想的地方。世界那么大,何处不风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