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秘鲁】(4)印加遗迹

真正的自由,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离开Chinchero后,我们驱车前往47公里外的印加古镇奥阳台坦堡(Ollantaytambo)。

奥阳台坦堡地处圣谷北部,海拔高度约2800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四周山峦重叠,景色宜人又可为为天然屏障来抵御外敌。

在印加帝国时代,帝皇Pachacuti在奥阳台坦堡建造了他的皇家庄园。在西班牙人入侵并占领了印加首都库斯科后,这个小镇成了印加人的临时首都,他们在这里集结,准备和西班牙人的战斗。也是这个小镇,目击了印加人对西班牙人的唯一一场大胜利,也目击了更惨烈的败退。

当我们的大巴一进入镇中心广场,便看到看见三三两两的颜色鲜艳的山民,在广场上谈笑。他们的红色披肩,就像红色的羽毛,飞过六百年的光阴,古老的印加人,就这么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女人的帽子像一个盆子。

男童的衣服红得像火焰。

坐在门口,带着遥远微笑的印加女子。这样的场景,让人温馨。

今天古镇奥阳台坦堡也是通往马丘比丘的门户,无论是徒步或是搭乘火车都会经过这里。广场的一角,一群身穿蓝色服装的背夫将会随同徒步游客一起前往马丘比丘。

镇上有众多的客栈,不少游客,特别是准备徒步去马丘比丘的都会选择在此过夜。

今天在印加圣谷里,奥阳台堡博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加居民点。这里四四方方的城市格局在600年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印加人用石头砌起了这座城市,还将山泉引入,街边就是清澈而不止息的溪水,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汲取。只是不知道600年前,这水是不是供饮用的。如果那样,岂不很容易污染(杞人忧天啊,呵呵)。

后来了解到,印加人不仅仅建宫殿,也盖民居。建筑技术上分为三大类,最精良的用于建庙宇,其次是宫殿,第三类用于建民宅。这张就是典型的民居墙壁,用的石头不像前两类那么整齐。

与后来见到的印加废墟相比,我觉得小镇本身也是遗迹,是活生生的印加城市, 居民们现在说的还是古印加语 -- Quechua语言。

印加人家的室内陈设。

当家禽饲养的豚鼠。

在印加帝皇Pachacuti的皇家庄园遗址上,可以看到非常精美的宫殿,庙宇遗迹。遗迹恢宏的规模和精致程度,显示了这个城市在印加时代的超然地位。

据考证建造这座庙宇的巨石来自5公里外的乌鲁班巴河对岸。

庙宇的最高处有座天相观察台。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们对古印加人的采石,运石,以及建造技术做了大量研究,但直至今天仍留有许多不解之谜。导游Edger之前是位考古学家,从事古印加文化的研究。这次在库斯科地区,Edger被派来做我们的导游。他的讲解不仅有条不紊,娓娓道来,还时常加入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让我受益匪浅。

Edger认为:这座庙宇并非完全是印加人所建,准确地说是古印加人在前印加建筑物上扩建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Edger就印加建筑的特点向大家一一做了介绍。听了Edger的介绍后,我也试着在废墟中辨认印加人的建造部分。

梯形门窗是印加建筑中的一大特色。据说这样的设计可以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洞穴是梯形的,这部分应该是印加人建造的了。”我的猜测得到了Edger的认可,嗨嗨。 Edger介绍说,这些洞穴是来摆放印加人崇敬的木乃伊(mummy)的。

Pinkuylluna山丘矗立在庙宇的对面。

根据当地的神话,山上有个前印加神的使者(messager)Wiracochan的头像,他正俯视着奥阳台堡博。

每年6月23日午时正(可能记忆有误,需要确认),阳光会穿过Pinkuylluna山侧的一特定位置射入前方庙宇顶端天相观察台的小孔中,停留整整一分钟。古印加人以此设计向当时的人们展示了他们对天文星相的了解。

在圣谷的印加遗迹寻访中,最令我惊叹的莫过于Moray的印加梯田了。

Moray位于Maras之西 (请参见《印加圣谷》中圣谷地图),海拔高度约3500米。

第四天上午,我们一到达那里,立刻被眼前独特的景致所吸引。

在广袤的山丘中,有众多巨形大坑,它们像环形剧场,像陨石坑,又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太空船降落基地。这些坑的最低点有的下降到150米的深度。

原来这是古印加人的“农业实验基地”。古印加人在这些“陨石坑”内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像是藜麦,玉米,土豆等,培育能适合不同气候下生长的种子。次年古印加人会根据对气候的预测,向农民们发放适合当年生长的种子,以确保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气候下都会有好的收成!Edger介绍说:古印加人曾经准确地预测了当时的一次类似于厄尔尼诺现象(El Nino)的气候变化,提前培育出了能抗灾的良种,使得当时的农民们即使在灾难的气候下也能有丰收的年成。

古印加人又是怎么在“陨石坑”里培养良种的呢?原来坑中的每一层梯田是以模拟不同的气候条件来建造的。从海平面的气候模拟起,一直模拟到高原气候。就像Edger所演示的,梯田层与层之间的气候之差是按照每300米高度间的气候之差来设计的。古印加人就是在这样的人造气候下培育出了能适合不同气候下生长的种子。

每一层梯田的人造气候又是怎么实现的?大家踩着古印加人的踏脚石(step stone),随着Edger来到“陨石坑”中一探究竟。

原来几公里外的乌鲁班巴河床中有一种鹅卵石,这种石头与一般石头的比热容量相差较大。古印加人正是利用了这些石头比热容量的差别,根据每层梯田所要模拟的气候,通过改变每层梯田底部铺垫这种鹅卵石的厚度,调节出不同的温度,又通过控制灌溉系统达到不同的湿度,从而制造出每层梯田不同的气候。

当时的古印加人已经意识到花粉的传播会引起农作物之间的杂交,在必要的地方还建起了墙用来阻断花粉的传播。

如此浩瀚的工程,古印加人是怎么完成的?原来这些“坑”是由于地壳变化天然形成的,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地下排水功能,从不积水。古印加人在天造地设的自然中巧妙地建造成了“农业实验基地”。

这样的“陨石坑”在Moray有许多,除了少数几个被重新复建,允许游客进入到底部外,更多的“陨石坑”保留了原有的衰落模样,底部也不对游客开放。

试想,对于那些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的安第斯山脉的印第安人来说,能了解天相,预测天气,能保证连年丰收是多么至关重要!古印加人向印第安人展示了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印第安人心目中一定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

不知是交通不便的原因,还是人们对“陨石坑”了解的不多,我看到前往那里的游客并不多。就在我们部分团员选择前往Moray游览时,另一部分团员则去了Pisac 集市。但对我来说,能亲眼目睹了解这些“陨石坑”的作用,是我这次秘鲁行的最大收获。更是推荐每位打算去秘鲁旅游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Moray的机会。

--Jan, 2012

coppertown 发表评论于
thanks for illustrating the wonders.
captainemo 发表评论于
Enjoying and thank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