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周星驰 这条《美人鱼》值多少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目前,《美人鱼》票房已突破26亿元,超越捉妖记登顶内地票房冠军,2月下旬,《美人鱼》也陆续开始在北美等地区上映。

  影片成功吸引了西方媒体的关注,《华盛顿邮报》用“忘了《死侍》吧,一只古怪的美人鱼在中国一星期赚了2.76亿美元”作为标题吸引眼球。有媒体甚至表示这部电影古怪、散发出一种廉价庸俗的艾德·伍德出品的气息。

  在中国,评价《美人鱼》是件危险的事,“知道”告诉你,脱离周星驰,这条《美人鱼》值多少钱?

  评价《美人鱼》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目前影片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上一次大规模出现这种现象,还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但不同的是,《刺客聂隐娘》的分歧是影评人与观众之间的分歧,影评人几乎一致打出高分,但观众并不买账,最终票房惨淡。

  而《美人鱼》主要是影评人之间的分歧,绝大多数的观众还是喜欢《美人鱼》的,票房说明了一切。目前《美人鱼》票房已经超越《捉妖记》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总冠军,并向30亿的新记录冲刺。

  看了不少给《美人鱼》好评的影评,围绕的关键词都是周星驰,周星驰的童年与从业经历、周星驰的情怀、周星驰的童话情结等等。有意思的是,批评《美人鱼》的,围绕的关键词也是周星驰,周星驰之前的喜剧如何如何,相较之下《美人鱼》又如何如何。可以看出,无论喜欢抑或批评,影评人多是周星驰的粉丝。他们曾在上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通过录像带、DVD或者互联网观看了周星驰的绝大部分作品,周氏喜剧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美学观。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仿佛脱离了周星驰与情怀,他们就无法评价《美人鱼》。

  周星驰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他堪称华语电影市场上一个最大的“行走的IP”,这自然是有好处的,比如有相当大的圈粉价值,80后的星粉贡献了票房的很大部分。但这也造成了一种遮蔽,即谈论电影时,影评人与其说是在谈论电影,毋宁说是在谈论周星驰,周星驰的巨大魅力遮掩了《美人鱼》本身。

  有趣的是,有报道指出,观看《美人鱼》的观众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90后、00后,他们对周星驰一知半解,甚至之前从未看过周的作品,但他们还是选择了《美人鱼》。这至少说明了,影评人念兹在兹的情怀云云,与观众的选择是无关的,脱离周星驰本身,《美人鱼》于观众也是有吸引力。那么,这种吸引力是什么?它于国产电影是否有什么启发?

  合格的爱情喜剧片

  即便《美人鱼》有童话色彩,还挂上了环保的大主题,但从类型学角度看,可以将其归类为爱情喜剧片。既然是类型电影,我们就不必以《心迷宫》《路边野餐》等深刻文艺片的标准考量它,也不将它放在周星驰系列电影中做比较,我们就单纯来谈谈类型。

  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最走俏的电影类型,无疑是喜剧片。《私人订制》《心花怒放》《煎饼侠》《港囧》《夏洛特烦恼》《唐人街探案》,这些影片占据着华语电影票房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喜剧片的崛起,与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结构的改变息息相关。

  随着三四线城市影院的大规模建立,“小镇青年”成了电影市场举足轻重的力量。有调研指出,就观影选择来看,“小镇青年”爱国产片胜过进口大片,他们对侯孝贤、王家卫、诺兰、抖森不敢兴趣或者压根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也不太喜欢什么文艺、情怀和深刻,相较之下,成龙、王晶、周润发、黄渤等人市场号召力更强,进入门槛低、轻松愉快、有大明星加持的喜剧片是他们的观影首选。虽然目前喜剧片呈现新人崛起、百花争放的态势,但周星驰和冯小刚仍旧牢牢把持江湖大佬的地位。因此,单纯从类型角度看,喜剧风格就让《美人鱼》成功了一半。

  从喜剧效果来看,《美人鱼》是成功的。《美人鱼》中,周星驰严格遵循喜剧类型片的标准,哪些是功能性角色、每隔几分钟一个笑点、节奏如何控制,都是经过严格测算的。笔者两次观看《美人鱼》,观众笑得前俯后仰,影院笑声此起彼伏,尤其是前半段,几乎是每隔两分钟就埋伏着一个笑点。但也有影评人跳出来说,《美人鱼》是周星驰的自我抄袭,桥段都是老梗,比如林允准备刺杀邓超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无厘头三连击”,在《功夫》等电影中都出现了。这样的评价高冷得近乎装逼。因为既然是类型片,就不怕老梗,或者说,类型片本就是老梗大集结。你看从蜘蛛侠到蝙蝠侠到蚁人到复仇者联盟,哪一个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如果老梗都不允许新用,那漫威影业该关门了,好莱坞早倒闭了。

 《美人鱼》的爱情桥段虽备受影评人诟病,但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它也是合格的。还是那句话,你千万不要以《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对爱情刻画的标准来考量一部商业片。从原型来说,《美人鱼》遵循的就是白马王子灰姑娘、三角纠葛、爱上仇人的老套路。邓超是外冷内热的超级富豪,林允是单纯天真灰姑娘,张雨绮饰演高贵冷艳但心狠手辣的女二。这是爱情片的通用套路,人物都是功能性的角色,男一就是偏偏爱上灰姑娘,女二偏偏就是看上男一,男一偏偏就是不喜欢女二,女一偏偏就是不喜欢男二。林允本来的任务是刺杀邓超,但结果却爱上他了。不少人又吱吱歪歪说什么抄袭《色戒》,拜托,“爱上仇人”可是类型剧的一种啊亲,压根就不是《色戒》原创,就怪你烂俗韩剧看太少,像《秘密》《阳光满溢》就都是这个套路。  因此,我们不说周星驰,不说情怀,单单就类型片而言,《美人鱼》是值回票价的。爱情线它就是玛丽苏就是充满童话色彩,喜剧线它笑点密集、节奏流畅,整体逻辑上也是自洽的。《美人鱼》的票房丰收,周星驰的个人影响力虽功不可没,但合格的成片才是电影吸引绝大多数路人观影的原因,这是票房不断冲高的关键。

  类型片的意义

  从《美人鱼》的影评上,不难感受到如今影评圈的尴尬。一则,无论对《美人鱼》是褒是贬,他们都是导演论,而不是作品论,导演的个人经历云云掩盖了对电影的评价,这导致评论很难客观。二则,精英视角。影评人看多了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后就把这些经典当做衡量标准,无论是评价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他们都是那一套精英体系。当你以《公民凯恩》的标准看待任何商业片,还有优秀的商业片吗?你的评价会是及物的吗?

  就目前中国电影而言,我们的确需要经典,但同样迫切是建立成熟的电影产业链。即便是经典文艺片的可持续生产,也必须以强大的电影产业为依托。而电影产业的臻于完善,则离不开类型片的成熟。

  什么是类型?类型就是通俗,就是套路,就是垂直分众,就是老老实实地把故事讲完整。歌舞片有歌舞片的模式,盗墓探险片有盗墓探险片的模板,励志喜剧片有励志喜剧片的套路……就像生产衣服,服装有衬衫、T恤、连衣裙、羽绒服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材料、质感、用途、针对消费者都不同,因此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制作工艺、美学标准,就像这明明是衬衫,你不要搞什么T恤的领口设计,商务大衣你不要给印上幼儿卡通。

  因为某种精英立场,我们常常以为通俗啊、商业啊、类型啊就是贬义词,就是缺乏创造,这是亟需更正的错误观念。就像流水线上的衣服虽不及时尚秀上的衣服个性新潮,但它们至少合身、实用、符合期待。这是类型片的意义之一,满足观众期待,激发观影需求。

  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反推电影产业链的完善。就像如果衬衫的生产工艺成熟了,这样一来,生产的每个环节,从采购、生产、营销、发行到后期会相应地模块化、专业化、流水线化。接到一个衬衫的订单,我们可以迅速调动资金和资源,将每个环节的人才聚拢起来。放在电影界,这就是所谓“好莱坞模式”:一群即便从未合作的人可以随时聚集起来,在一个战略目标指导下,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短期组合,每个人迅速投入合作,配合得天衣无缝。

  的确,类型化电影往往都是通俗的商业的,都难以成为经典,但工业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至少可以保证它的质量在最基本的水准之上。2015年华语电影大丰收,正是因为类型片的成功。《捉妖记》是喜剧奇幻类型、《大圣归来》是超级英雄类型、《煎饼侠》是喜剧励志类型,这些电影都严格恪守了类型片的固有标准与成熟套路,虽然未必经典,起码在基本的工业水准上,在票房上也大获全胜,这证明类型化的路子是行得通的。

  中国电影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我们缺乏情怀啊什么的,如果你硬要《美人鱼》有《大话西游》的情怀,其下场就是陆川的《九层妖塔》。明明是探险盗墓片,陆川却不按类型片的套路走,偏扯什么情怀、讲什么政治,其结果是整部电影主题不伦不类,节奏与逻辑混乱不堪,最后沦为“四不像”。

  相较之下,同样改编自同一部小说的《寻龙诀》则得到不少好评。根本就在于乌尔善老老实实地按照好莱坞冒险片的模板,拍了一部完成度极高的类型大片:既然是盗墓冒险电影,探险自然是情节的核心;正派人物形象分明,有人负责聪明,有人负责搞笑;反派人物也很模式化,反正就是提供一个动机和动力;几分钟出现一个高潮,几分钟出现一个危机……按照导演乌尔善的说法是,“我不相信才华,我只相信把才华变成艺术现实的科学管理流程。”

  其实,中国电影最缺的,就是“科学管理流程”,就是安安分分讲好故事的能力,安安分分把类型片拍好的耐心。如果导演都能老老实实拍好类型片,完善电影产业链,把电影市场的盘子做大,文艺片自然能够赢得生存空间。

  因此,脱离周星驰,《美人鱼》的价值就在这里:这是一部合格的爱情喜剧类型片,周星驰为类型片规规矩矩地打了个样,为商业片导演树立了良好榜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