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七事变后保护古都北平的张璧
当举世震惊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时,这个曾经的辛亥革命元老、京师警察厅总监、北洋时代的陆军中将张璧,此刻他在哪里?他正在思考什么?他当时干了些什么?这是我们必须给予回答的。因为这是解读张璧一生政治表现的一个重要关口。接下来的几章,我们将利用真实的原始档案,还原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的张璧的真实表现和历史功过。
1937年7月7日夜10时,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军事演习。11时许,日军慌称演习时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当即遭到正在那里防守的29军第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词拒绝。于是,理亏辞穷又恼羞成怒的日军立刻包围了宛平县城。
凌晨2点,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秦德纯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定,双方共同派员前往卢沟桥现场调查。
而日军却借机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假冒继续寻找失踪的士兵,企图麻痹中国军队。并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早已归队,但是日军却故意地隐而不报,继续为发动挑衅制造借口。7月8日晨4时50分左右,日军突然向宛平县城发动炮击,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指挥战士奋起抗战。
7月8日,北平当局令驻军坚守卢沟桥。宋哲元致电蒋介石,报告卢沟桥事变真相。同日,国民政府外交部为卢沟桥事变向日本大使提出口头抗议。同日,日本内阁会议提出所谓“事件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欺骗世界舆论,麻痹国民党当局,争取时间调集部队。
9日,北平当局与日军临时达成三点协议:
9日,北平当局与日军临时达成三点协议:
翌日,中国军队撤退,日军不仅不履行诺言,反而大批调兵向中国军队进攻。11日,平津当局与日军达成现地协定:
10日,各方纷纷报告,日军已由天津、古北口、榆关等处陆续开到,且有大炮、坦克等向卢沟桥前进,已将大井村五里店等处占领;平卢云路也不通行,战事即将再发。11日起,日军时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带,城内居民伤亡颇多,团长吉星文亦负伤,就将城内居民向城外比较安全地带疏散。战事由此扩大到八宝山、长辛店、廊坊、杨村等处。第29军各部分散于各处应敌。日军出动飞机在各处侦察扫射,战事时断时续。
7月11日,日本政府近衛文麿内阁联合陆军参谋本部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了由武藤章制定的《華北派兵に関する声明》,日本政府决定动用五个师团共40万兵力,企图用武力灭亡中国。蒋介石也于1937年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战争的序幕。于是,在北京发生的第二场中国军人英勇抗日的广安门事件正式登场。
1937年7月26日晨1时,日本“支那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下令驻屯军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驾驶四十辆日本军车,装满全副武装的日本兵,由天津出发日夜兼程赶赴北平。大队长广部带兵于凌晨5时30分从天津出发。当天下午2时左右到达丰台。他迅速和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使馆助理武官今井武夫等人商讨进入北平城内的方式,决定假冒北平日本大使馆卫队出城演习归来,由广安门或前门开车入城。最后觉得还是从广安门入城比较容易。40辆车队中,扣除物资和弹药之外,实际列入进城车队的是26辆车队的官兵。
当时,驻守在北平广安门的是赵登禹部132师独立27旅679团团长刘汝珍及其官兵们。当日军行进到广安门城门下时,刘汝珍首先率团坚决阻止日军进城,并紧急致电宋哲元。宋哲元愤怒地从牙根里蹦出一句话:“敢强入城者,一律给我打!”。
接到命令后,聪明的刘汝珍团长决定来个瓮中捉鳖。他先下令开城,诱日军进入。当自以为得意的日军第三辆军车刚开进城时,刘汝珍立刻下令开火。瞬间机关枪和手榴弹四起将日军分割为城内、城外两部分,陷入了混乱。日军多人被当场击毙。
我们从日本“支那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亲自写的一篇《弔辞》中可以看出当时29军战士抗日杀敌的英勇,居然引起了血腥残暴的日本陆军中将的哀叹!
在这篇《弔辞》中,狂妄不可一世的天津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在文章一开始居然使用了“残暴的支那军人”这几个字。由此可见,中国军人一旦真的开始抗日,就彻底改变了以往忍辱负重、被动挨打的懦夫形象!让我们为英勇抗战的29军将士们喝彩!
当宋哲元得知消息后,立刻给何应钦发电报,报告了日军由广安门强行进入北平城的问题;
限即到。南京。部长何:三一一二密。今日下午七时,敌用载重车三十余辆,载兵约五百名之谱,由广安门强行入城,经我守兵阻挡,不服制止,以致互相冲突,刻正在对峙中。似此情形,敌有预定计划,大战势所不免。
除饬各部即日准备外,谨闻。
职宋哲元叩。
于是,中日两军在广安门城楼四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攻城不下又急于解救已经入城的被围的日军,日本广部大队长紧急要求调炮兵和飞机轰炸增援,力图打开缺口,杀进北平城。一场大战即将在古都展开。北平城也即将成为一片“瓦砾”。
我们在这里公布一下保存的旧北平特别市公署警察局张璧档案中有关北平古城的如实记载:
当时情况如非张氏周旋,北京城早成瓦砾矣!
正是这关键时刻,张璧看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北平就要被日军的炮火和战机轰炸所摧毁,此刻的张璧明白他肩上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建筑免遭炮火毁灭,他勇敢地挺身而出斡旋于日、中两支军队中。
此时此刻,一个爱古都的中国人的面貌再次出现在危机时刻的北平城!
7月26日晚,张璧直接来到广安门城楼前,面见29军的现场指挥官132师独立27旅679团团长刘汝珍,与之相商,避免把日军的炮火引入北平城。同时他又和宋哲元、张自忠、冯治安等高级将领通了电话,晓以大义。作为中国人当然不忍看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被日军的炮火和战机所摧毁,29军全体官兵立刻明白了保卫古都的意义。
然后,他又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随时可能被流弹击中身亡的危险,凌晨二点左右出城面见日本大使馆武官今井武夫、广部大队长、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等人。他郑重向日本人说明北平古都在世界历史上和现实上所具有的的文物价值,严厉劝说日军绝对不可以炮击和轰炸北平城。此时日军要求中方只要能保护已经进入城内的日本军和日本侨民的安全,日军答应将不再炮轰北平城内和广安门。于是,张璧再次去和29军将士们商量。最后取得协商结果,双方撤兵具体事宜如下:
日军的城外军队撤退到规定线以外,已经进入城内的日军广部大队,分乘13辆汽车于27日凌晨2时半退入东交民巷的日军兵营。中方29军132师的独立27旅679团全体官兵撤向门头沟待命。
保存的旧北平特别市公署警察局张璧档案中的“当时情况如非张氏周旋,北京城早成瓦砾矣”这一记载应该是对张璧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肯定和赞美了!
一场本来险些毁掉北平古城的战争,因为张璧的从中斡旋,得以化解。如此重大的一件历史事实,居然没有被中、台两地的史书和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所记载,还是我从档案文献中查找到了这一发生过的保护古都北平真实的一幕!这也是本书首次披露的真实原始文献和档案记载中的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拯救古都北平免于炮火之下的张璧!
《日本外交文书?広安門事件に就て:河邉兵团司令部》中,记载了中日两军在凌晨二点左右从交战到主动撤离的具体过程。其中,日军的安排是城外军队撤离、城内军队进驻东交民巷的日军兵营的真实经过。该电报没有解释为何出现交战双方自动撤离的原因。
但另一见证人、日本当时驻华大使馆武官今井武夫,对于1937年7月26日的行为,无法掩盖这一历史事实却又别有用心地将全部经过加以轻描淡写地写为:
驻屯军为了使古都北平免遭战火的波及,曾由张璧作为使者,交涉于驻屯军和29军间,于是,29军接受了调解,主动地向门头沟方向撤退。
到处烧杀掠抢、施行三光政策的侵华日军居然也会考虑起“驻屯军为了使古都北平免遭战火的波及”这一天方夜谈的神话来了。既然北平是古都“日本皇军想到了要保护”,那么请问今井武夫,日本皇军为什么却不保护同样为古都的南京呢?!
在这里,让我们先看看日后的日军侵略者是如何轰炸南京城的:
侵略者说谎总是无法自圆其说。但是,这则日记至少佐证了张璧挺身而出保护古都的这一英勇行为的历史真实性。
又见当时日军特务机关出版的每日内部情报通报,也详细记载了此事,该资料照片如下:
今井武夫在《支那事変の回想》一书中也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相互印证,可以确认此事的历史真实性。
中日双方军队各自撤退后,在北京门头沟并没有再继续交战。但是,29军的抗日之心已经被全面点燃。
27日,日军首先出动大批飞机悍然轰炸了天津城。天津南开大学惨遭日机的轮番轰炸,学校内的很多设施如图书馆、教室、宿舍全都付之一炬。日军的野蛮轰炸,不仅造成天津城内房屋的被毁和燃烧,还造成了两千多平民的死伤。
27日,宋哲元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抗战。
于是,29军最后的北平保卫战发生在南苑、北苑、西苑。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香月清司指挥着主要由韩国军人组成的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和第11旅团,以及伪军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29军驻南苑部队将士全线阻击。最后,张璧的友人、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