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汉语的变迁谈人们对中医的误解

乘桴于海久矣,时时会有一点儿想法,现在有时间把示与人,不亦快乎。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医理论都是古人发现并提出的,毫无疑问它是用古汉语写成的。虽说汉语言是最为稳定的语言,古人记载下来的东西现在的人很容易读懂,但经过了一两千年,语言究竟有了变化,有时现代人读出来的意思和原意不同却不知道,造成了根本上的,概念上的错误。

      比如“伤寒”,原本是中医病名,是人体因为外界环境变化,即被“寒”所影响而导致的疾病,通常会发烧。古人有《伤寒杂病论》,对其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忽然到了民国年间,从西医那里知道了一种病,是吃了沙门氏菌,引起肠穿孔并发高烧。最初译作肠热症,还算得上贴切。后来某高人灵机一动,认为它就是古时的伤寒病,从那时起人人都把这种病称为伤寒。这造成了医学概念上极大的混乱。后来就有人认为得了伤寒要穿上棉袄羊皮袄,还有神人穿越到东汉去找张仲景到现代来治病。恐怕张仲景会说:老朽无能,不识此病矣。再后来西医只好根据该病患者会出玫瑰色皮疹,把这种病又称为“斑疹伤寒”,与中医的伤寒区别开来。

      又比如中国西医常说“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好像流行性感冒是感冒的一个分支,但这两个词在西语里是互不相干的两个词。在古代中医只有感冒一种病,现代人翻译时因为另一种病类似于感冒且传染性极强,硬造出流感这个词来,而不顾这是病因和症状都不同的两种病。普通感冒是因为人体着凉导致免疫力暂时下降,鼻咽部已有的细菌或者病毒乘机繁殖造成的局部病变,炎症只限于鼻咽部,有时发低烧。流感则是一种特有的从呼吸道传播的强力病毒引起,除了呼吸道发炎外,还有全身肌肉酸痛发高烧的全身性症状。

       还有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医生没有化学分子式或是细菌病毒表这类的东西可以借鉴,只能做一些笼统的分类,比如把体外环境的干扰分为湿,热,风,寒,将人体的构造分为心,肝,肾,胆,等等。现代人读中医文献时,把这些分类当作甲乙丙丁或ABCD即可,不能把它们和现代汉语里的含义对等起来。比如中医认为思维活动属脾,称之为脾气,古希腊人认为精神受胆囊控制,胆汁多则精神旺盛,但现代遇到精神错乱者,决没有医生会去摘除病人的脾或胆囊的。又比如中医说 “风杀谷,寒不杀谷”,翻译为“受风会影响消化,受寒不会影响消化”。可以理解为“风”是强力的病菌,会导致全身性感染,而“寒”是弱的病菌,流感是受风,而普通感冒是受寒。但“风”决不是自然界刮的风。民间流传产妇怕得“产后风”,三伏天让产妇藏在密不透风的屋里,盖棉被穿棉袄,简直是杀人害人。再有当前民间忽然流行补肾,于是“火烤大腰子”大有市场。殊不知中医里的“肾”是指骨骼,头发,牙齿等先天既有的身体的统称,是个代号而已,而不是具体的某一脏器。

      所以现代人认得字,并不代表可以读懂古代中医理论,不可一知半解,以讹传讹。几十年前有位国家级领导人,方子里有“车前子”,用来利尿化痰,派人去买,结果误买来“马前子”,是西方小说里的常见的毒药“番木鳖”。一吃之下,可想而知。有人说: 不用说的这样玄乎,我不吃中药可以了吧?那么我再举个日常生活里的例子:中医讲究药补不如食补,你可以熬个鸡汤,据说精华尽在其中,容易消化,最是补人。如果你查询“鸡汤”二字,现代食谱上通常会说:鸡肉“加适量的凉水,三四杯清水,一升清水。。。,大火烧开,改成小火。。。”,可是你确定熬出来的不是水煮鸡肉?实际上的做法应该是鸡肉里不放水,只用小火慢慢熬,据说苏东坡用一整根蜡烛,从头烧到尾。鸡肉细胞里的水分会渗出来形成汤。这样的汤才是鸡汤,才有营养。“鸡汤”这两个字,人人会读,可有几个人真正认得呢?

yeyang 发表评论于
高人!受教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