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邻居是个上年纪的当地人,以前做过某汽车厂的工程师,后来经营农业机械的生意,主要是从中国进口拖拉机及配套的各种零件,转手卖给当地的农庄。他去过几次上海,所以每次见了我都会聊上一会儿,顺便发表一下对中国的小看法。有一次满脸不高兴地说:怎么你们还有spring festival? 为什么spring festival 大家都不上班?他前两天还高兴地告诉我,现在可以直接往中国打电话下订单,还评价说接电话的女孩儿英语好,又有礼貌,怎么今天这样?我奇怪地问他:这里圣诞节不都放假吗? 忽然他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连声说“Chinese New Year” “Chinese New Year”, 然后笑咪咪地走了。
原来毛病出在这个“节”字上。在英语里,固定的节日并不叫festival。圣诞节就叫Christmas, 复活节就叫Easter. 名字里有festival的是一种历时几天到几周,有某种主题的活动。大致是圈起一块地方,马戏团啦,卖小吃卖蜡烛的啦都来摆摊,人们感兴趣的来凑凑热闹,不感兴趣的就绕路走,类似于国内的美食节,汽车节之类。但是国内教的的英语都把”春节”翻译成spring festival。接电话的女孩儿肯定是告诉他春节没人办公,用了spring festival这个词。邻居老头想:不就是趁着天气好大家上街转一转吗,怎么能全国上下都休假呢?你说五天十天后才有人上班,是不是骗我。
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原来本名叫“元旦”,用了几千年。到了民国,实行公历了,元旦被改称公历的一月一日,英语的对应译法为New Year's Day, 正月初一被改称春节,却没被对应地译为Chinese New Year's Day, 而是逐字翻译为Spring(春) Festival(节). 可能当时翻译的人想,以后“文明人”都用公历了,农历会逐渐消亡了吧。谁知道农历会顽强地走了一步又一步,直至今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