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从炸弹下拯救了上海?(中)

清清白白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6-05-27 浮生场

作者:三户一朵

被”二·六轰炸“重创的上海,未来前景确实一片黯淡。本来,上海刚解放不到一个月,国民党军舰就在长江口外布雷,宣布对上海实行武装封锁,油料和工业原料的供应骤然中断,重创上海经济。上海发电厂原本96.5%依靠柴油,每月要进口三万吨,封锁禁运之下,只得紧急改为煤炭发电。现在,又面临轰炸之灾,有了“二·六”就会有“三·六”、“四·六”,新生的人民政府拿什么保护自己的城市和国民?

华东局和上海市领导向北京发出一份份的急电、密电、求援报告,可是不巧,毛泽东、周恩来此刻都远在万里之外,他们正率领着高级军事、经济代表团访问苏联。党中央留在北京“守摊”值班的是刘少奇,而代理行使军委指挥权的是聂荣臻。他们岂能不懂上海局势的危急关乎全局?

聂荣臻的第一个决定是:将部署在北京地区保护首都的两个高射炮团立即调往上海。这获得了远在莫斯科的军委领导批准。而发自刘少奇的报告,则向毛、周传递了上海方面沉重无奈、被动应对的战略考虑:计划将上海的重要工业设施、骨干企业分批搬迁到内地,远离台湾空军的续航作战范围。这意味着什么?——从江南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厂、发电厂到机器厂、造币厂等骨干经济体系,统统都要逐步迁往内地。要知道,当时的上海经济总量几乎占了全国一半,假如这个“经济发动机”真的熄火,那就无法想象今天的上海是何等悲催的模样了。

(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上海情势危急之际,毛泽东正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谈判到了关键时刻,即将签字。接到刘少奇的电报,中国领导人连夜紧急约见苏联领导人,请求苏联出动空军协助上海防空,苏方表示同意。为此,中方建议对《友好条约》第一条进行了临时修改,明确表述:“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也正式确立了中苏两国军事联盟的基础。这个新增添的决定,无疑获得了苏联最高层、也即斯大林的赞同。——无论后人如何鞭笞斯大林的“暴君”恶行,他对新中国的扶助和支援确是真诚的。

“老大哥”两肋插刀,飞速行动。2月12日,轰炸第六天,条约还没签,莫斯科防空军司令便紧急召集参谋长巴基斯基中将交代任务,调动最精锐的莫斯科防空部队,组成赴上海的苏军防空集群。中苏友好条约签订两天后,巴基斯基已登上飞机,穿越西伯利亚航线飞往中国开展部署。第二天,刘少奇就接到了毛泽东发自莫斯科的密电,简直句句价值千金,为陷入黑夜的上海带去一片光明:

“保卫上海,已筹有妥善可靠办法,不日即可实施。上海工厂不要勉强疏散,尽可能维持下去。但对上述防空办法,务须保持秘密,以期一举歼敌。我们今夜动身回国。”

可以想象,获得消息的上海军政要员们兴奋若狂、又要闭嘴守秘的情景。警备区立即调动三个师官兵和数万民工,日夜突击扩建江湾、大场、龙华3个飞机场。国民党似乎感觉到了异动,从舟山起飞轰炸机18架、战斗机8架,对修复中的龙华机场投下194枚炸弹, 在跑道上留下了累累弹坑。但是,10万人日夜拼抢,终于赶在苏军到达之前,将三个机场扩建完毕。

瞧瞧陆续到达的苏联军团有何等气势吧:这3000多号人马,包括两个歼击机团(一个米格–15歼击机团,加一个拉–11歼击机团)、还有一个混合轰炸歼击机团。总共是99架飞机作战。特别是这米格-15歼击机,就在二战结束后苏联才第一次装备自己的部队。第一个装备米格-15的歼击机团,立即赶来援助上海。当然,光有飞机还不行,同时到达的还有雷达部队——10部警戒兼引导雷达,20余部500瓦发报机,数十部收报机,20余部汽油发电车,还有一套收集处理、报知雷达情报的设备。到3月10日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由5个雷达站组成的地区性雷达情报系统已经形成。敌机只要进入上海250公里范围内,都逃

“乖乖,这些新式装备咱见都没见过咧!”“小米加步枪”起家的解放军官兵,这下真是大开眼界!不但全力配合、快速学习,连苏联兄弟的住宿、生活起居都妥善照应。当时,上海几家著名俄国餐厅的厨师,就几乎被“连锅端”到了虹桥招待所,为苏联官兵制作可口、正宗的俄式餐点。

根据中苏双方的协议,巴基斯基部队负责承担的防空区域,是以上海虹桥机场为中心、150公里半径(但向东不得超出海岸线)以内的地区。探照灯团和雷达营分别部署在市区以及外围南汇、苏州等地。当然,由于先前已经将潜伏的敌特电台抓获,这一切行动都能够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完成,特别对在机场周边地区进行了“地毯式”的敌特清查。而此时的台湾国防部还蒙在鼓里,毫无觉察。

上海的天空,此刻隆隆战鼓响起,一场激烈的空中对决已经箭在弦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