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解脱的智慧--第三季 真的有一个靠谱的"我"存在吗?

对治烦恼的方式

    一般我们在世间法上面,我们会想到的解决的方式,通常比较近似于“见招拆招”。比方说,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来看,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空地上面,布满了许许多 多大石头,我们要能够前进的话,很显然的,我们采取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比方说一般人采取的方式,当碰到困难的时候,就好像要在这样一个布满了石块的 这个地方要前进的时候,首先一般人所采取的作为,很可能就是费尽心力的把眼前所面对的石块仔细把它敲碎了,然后这一步才开始往前踏出去。所以就是变成说, 您每次前面只要面对一个石块的时候,您都要拿出所有的工具出来,然后很费心费力的把这个石头彻彻底底的把它打破、打碎了之后,您才能够继续的往前进。这就 是一种因应烦恼的方式,对于每一件的烦恼,我们都是因应这个个别的烦恼的状况,然后再想办法个个的击破。所以这种方式是,碰到烦恼的时候,非常多发生的方 式,也就是针对每一个单独的烦恼,我们都想办法一一的去对治它、去摧毁它,然后我们自己才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这是第一种我们会想象到的对付烦恼的方 式。

  那么还有没有其它方式呢?当然有!因为我们如果想象说,如果我们眼前的这些大石块,这些石块你可以想象说,这些石块跟石 块中间呢,并不是完全都 没有缝隙可以通过的。所以,当然另外一个方式就是说,假如说我们现在能够知道说我们要往哪个方向前进的话,那么我们其实可以怎么样呢?可以顺著这个方向, 然后不要费心费力的去敲击每一个石块,我们采取的作为也许就是绕过去——从空隙里面绕过去,只要不违背原来的大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从现有的空隙里面 绕过去,而不需要这么费力了!但由于绕过去的方式,很显然的跟前面一种方式比较起来,费心费力的程度就减轻很多了,也比较容易收到这个成效。当然这里面 呢,我们用这样子两种世间人常常想到的对治烦恼的方式,用这样大石块横在眼前的方式来给大家作比喻。前一种,是等于一般人碰到事情,见一件事情才解决一件 事情的方式,那就是每一个大石块都得要用心去敲敲打打。第二个方式是什么样的方式?第二个方式其实就比较像是所讲的 少欲知足、随缘因应、一般的看破、放下的方式,因为你就是因应眼前的状况,你可以决定:“我如果不需要真的这么认真去把它敲破的话,那么我可以绕道的话, 我就不妨绕道就好了嘛!”所以这个方式,显然比第一种方式要省力、要有效率、更有效率。但是这个方式,我们刚刚讲了一个它的大原则是说,你得要知道你往哪 个方向走,并且你还得要这个石块跟石块中间还得要有足够的空隙。如果你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的话,请问:这个空隙要怎么去寻找、怎么去迂回、怎么去绕过 呢?同样的,如果前面的空隙不够大的话,您是不是也一定得要拿出工具来敲敲打打一番,才能够迂回前进呢?所以如果世间的因缘变化,恰巧就像我们刚才举的, 石块跟石块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隙让你能够游移过去的话,那对不起!您还是得要辛辛苦苦的把这些石块想办法给它掘松了,或者把它破开了,您才有办法往前进。

 

对“我所”( 我所拥有的东西)的放下

   一般来说,当大家提到 “看破”这个事情的时候,往往提到的就是说,叫我们不要被我们眼前所接触到的这些境界所迷惑。比方说,当我们看到眼前的,摆在眼前的钱财来说,或许我们因 为钱财在前,所以我们会觉得说,它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我们要去拥有,因为我们想要去拥有,所以我们就挖空心思去追求它;看破的意思当然就是说,告诉大家这 些钱财是身外之物,它是无常的,并且你获得了钱财之后,也不保证你就一定能够安安稳稳地、快快乐乐地过日子;所以告诉大家就是说,眼前的这些东西,并不是 如我们想像的真实的情景,值得我们这样去追求。更进一步地,也许有人就会说,如果我们从所谓的无常的道理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我们仔细地想想看,世间有 哪一件的事情能够永恒地存在呢?那我们细细地思惟之后,会发现没有哪一件事情可以永恒地存在。那这样子既然不是可以永恒地存在的话,那就表示,不管是怎么 样的牢牢地抓在手心里,终究有一天也得要无常败坏的;所以既然是这样子的话,眼前的这些境界,我们现在身心所感受到的这些境界来讲,因为它们都是无常,它 们都是会变迁,都是会坏灭的,终究是会坏灭的。所以如果从这个道理来看,它们都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所以就如同是变幻出来的场景一样,只是暂时地在我们的眼 前,暂时示现成有的这个实在的状况,但其实它是无常的,是会坏灭的。所以,这样子的状况,如果我们能够体会这样子的无常坏灭的状况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应该 对眼前的境界执以为实,所以要叫我们要 “看破”现象的幻景。

  那放下又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在我们看破的现象的幻景之后,就是叫我们要放下的,就是对于由这些现前的境界所引生的,关于名利、关于物欲的这些种种的追逐的烦恼;由于这些名利而来的贪得无厌,希望我们能够放下。

  所以意思就是说,讲看破跟放下,其实一般来说,都是从无常、不能恒常存在的观点,来希望大家能够不要太执著于眼前的这些境界,不要作眼前境界的奴才,这样子的话才能够自由自在,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关于看破与放下的观点。

  这一类的放下是指对“我所”( 我所拥有的东西)的放下,一般世间人在劝勉别人放下,主要是指这些”我所”的放下。有一些人非常贪著一些钱财,我们就会对他说:“钱财乃是身外之物,要放 下!”也有一些人相当贪图名利,甚至于为了一个代表的名分,争得要死要活的,甚至于跟一些好朋友都闹翻了!如果有幸碰到一些有智慧的人,就会对他说:“你 要放下名利!”同样情形,有些人对女孩子就非常的喜爱、非常的执著,如果一直猛追不到的话,甚至于有一些会有想自杀的念头,大部分的人要开导这些人,也是 要跟他说:“你要放下!”有些人喜欢吃东西,吃不到,他也会很难过,也非常执著,这个也是要放下,这一类属于对“我所”的执著。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东西。 比如说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眷属——也就是我的妻子、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还有我的名位、我的钱财等等。一般人在劝勉别人放下,主要是以对这个 “我所”的放下为主要的内容。我们如何劝勉别人对我所的放下呢?要以什么角度来劝勉呢?主要是要以“无常”为主。比如说我们以无常的角度去跟人家分析这些 钱财、名位等等,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是恒常的,我们又带不回去;类似以这个方向或这个角度,去跟别人家说明或去开导,或许对方就听懂了。这些都是 对我所有的东西的执著,能够把它放下就放下,主要是从无常的角度,没有永恒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因为世间法没有一个是永恒的,以这个角度来劝勉别人,希 望他放下,这部分是对“我所”的放下。

 更为根本的解脱方法

    那么还有没有更根本的方法?  当然,对于这些解决前面两种烦恼的方法,我们用石块来譬喻的方式,这些都是应当随喜赞叹的!只要您能够解决烦恼,都好!可是我们所重视的,其实更是如何 根本的去解决烦恼、面对烦恼。如果再回到前面刚才举的,我们在布满崎岖大石块的这个路上要如何前进的这个例子来说的话,那么在面这些烦恼的时候,最起码的 方式,是希望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力气都花在这些石块上面,反而要能够反过头来反观我们的自身,也就是每一个人从无始以来牢牢执著的这个“我”;一旦你能够 把“我”这个现象、这个观念或者这个执著,把它好好的处理的话,那么当你在面对石块的时候,如果你的“我”越淡泊的话,就相当于你的身段越柔软越纤细,以 至于说这些石块都不再是你的障碍。甚至于我们可以说,这个解脱方面的话,如果真的能够证到解脱的这些效果的话,那就相当于说:我们这个“我”这个色身,在 刚才这个布满石块的路上前进这个譬喻里面,色身就好像消失了一样,一旦色身消失了,色身不再是一个障碍的时候,当然你在沿著这些路上前进的时候,既然没有 可以质碍的色身的话,那么石块对于你来讲,又怎么会有什么样的质碍呢?所以所有的这些石块对你来讲,也不再像你有色身的时候那种会障碍你的石块一样。这个 时候,你再看这些烦恼的时候,烦恼已经都影响不到你了;你再看这些石块的时候,石块也都影响不到你了。这是第一层的根本解脱的境界。

  当然,如果再深一层去看的时候,再继续用这个比喻的话,那我们可以说,再继续看下去的话,不仅是我们自己的“我”——我们自己的色身,在你行进中,已经不 能够跟这个石块起交互作用来妨碍你的行进;并且呢,在你更进一步修为的过程中,这些解脱的证境,会让你在面对这些石块的时候,所有这些石块会从根本性的改 变——发生了根本性的这个性质的改变,所以不仅您的本身的“我”—本身的色身已经不能够障碍您前进,而且所有这些路上的石块,也全部都不再有任何一个能够 障碍您了!也就是说,“我”跟“我所”的所有的障碍,都已经全数不存在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大解脱的境界!

  我们讲的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是对于烦恼,如果对于烦恼的分析非常的透彻;如果掌握了如何解脱于烦恼的话,,如果解决烦恼是根本性的,烦恼不会对你再造 成任何的障碍。但是,如果你是用世间的这些人生观去作的话,那么不管你是怎么样的知足常乐,不管你是怎么样的能够随缘、能够因应你所碰到的状况,不管你是 怎么样的能够看破放下都会是一个暂时的状况. 因为这个里面没有一个真正可以根本性的解决烦恼的方法.

 

  这个更根本方法是什么, 就是对“我”的放下。对我的放下,主要是对我们身(身体),心(感受,思想、体认等)的放下。我们的身心可从如下几方面做细致分析.这几个方面,一个叫色蕴,一个叫受蕴,一个叫想蕴, 一个叫行蕴, 一个叫识蕴。

 

一切烦恼最基础的根源—“我见”

    我们身心(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所构成的所谓的我, 如果我们把它们当成是一个真实常住的实体,也就是说把当成恒常真实存在,这个就是我见(关于我的见解、想法、体认).

  那么世间人有什么样的我见呢?世间人所觉知的我见呢,基本上可以分成:色身的部分,跟心理的部分。关于色身的部分我们可以见到,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往往都 会不自觉的说,在外面跟人家发生争吵的时候,往往都会说“某某人打我了,某某人打了我”等等,那样子的情况很显然是以色身,当作是“我”的重要成分。当然 等到我们年长之后,那么我们知道这个色身,终不免是有老死的现象,所以我们不再会把色身,当作是“我”的真实存在。可是我们常常也会把其他的,我们所经历 的“我”的部分,当作是一个真实常住的存在。比方说,我们会把我们的心理感受,当作是真实的存在,我们会把我们的想像当成真实的存在。诸如此类反应在哪里 呢?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譬如说,我们会说“我们读书人希望能够名垂青史”,那么希望这个名垂青史,基本上就是希望我们的思想能够永久的常 住;又譬如说,年轻人常常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或者是说:“只要能够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这类型的想法也是一样。虽然说他们并没 有特别强调,所谓的恒常的存在,不过当我们在诉说那样子的感受的当下,就已经十足表现出我见,那么这个是世间的“我见”。那么我们呢,其实我们也许会觉得 诧异:为什么世间人都知道,最终不免会有老死,那么为什么还会把色身,或者是把心理的感受,等等的这些层次,把它当作是真实恒常的存在呢?这个主要是因 为,我们从小(从我们开始出生),开始受教育开始,就已经不断的在学习人我之间的分别;并且这个分别,随著我们受的教育,我们就会越熏习的越厉害。也就是 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越熏习的结果,我们的“我见”就越来越深重,越来就越浓厚!

  那么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我见跟世间的烦恼,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世间的烦恼五欲,可以把它分成五大项,也就是财、色、名、食、睡。那么财,指的就是一般 我们所说的财富;色的部分,广义来说,色当然可以说是,相关于色身或者物质的部分,不过一般的讲法,我们都把它只说是世间男女欲的部分。名的部分,就是外 面的人,对我们所作所为,所加的一个评价,所以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名声;食,就是吃东西;睡,也就是休息睡眠。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样,约略可以来总括我们在 世间所碰到的烦恼。那么世间烦恼在这五样的表现,最主要是说,在这个五项不管是财、色,或者名、或者食、或者睡,在这五项有所匮乏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产 生了烦恼。

  那么世间人往往会觉得说,如果这个烦恼的起源,是因为在这个五项里面,有所匮乏引起的,那么我们何不努力工作,努力赚钱,让它们每一样都能够满足,这样不 就能够远离烦恼了吗?的确,这个看起来,是远离烦恼的一种方法!可是实际上,这个并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如果我们光是现世间努力去赚钱,努力去工 作,其实并不能够完全解决这些烦恼的。那么我们要解决这个烦恼的话,就必须要看看,这个烦恼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我们仔细来看看,不管是财色名食睡,哪一 样匮乏的状况,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匮乏呢?这个匮乏很显然的,都是因为有了“我”存在,因为有了“我”,我才会觉得有所匮乏,我才会觉得因为有所匮乏而产生 烦恼。所以这些的烦恼其实它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把“我”,当作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我们把“我”当成是在世间生活的时候,一切最基础的根源,一切的来源! 所以说我们才会基于“我”,而产生种种的烦恼。换句话说所有烦恼的根源,其实正是我见,也就是说:我们要断除烦恼的话,就是要断我见!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如何断我见呢?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世间的“我”的这个样貌呢,可以说有各式各样的样貌,万千种的样貌;所以如果我们要把,所谓的对于 “我”的错误见解,把它去除的话,那么循著世间的这种各式各样的“我”的样貌,显然是会让我们事倍功半;所以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从身,心去看看我见的 状况,去看看 “我”是如何虚妄不实。

 

观察我们五蕴之身的虚妄

    我们谈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如何去观察体会,透过这个观察体会,跟前面的无常观行的最根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要能够透过这个,能够确认了知 说,我们因为这个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念念变迁,我们所以为它真实存在的状况,其实那个是误会一场;它并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真实的存在,这个 是跟前一阶段的无常观行有不一样著力的地方。所以最简单的体会就是,这几个方面没有您所以为的真实的那样的性质存在。

  那么要把这些深细的烦恼,把它一个又一个慢慢地把它解开,唯有透过这些方面的观行,才有办法作到。这个就是说:对于我们解脱于烦恼,它的重点,再也不是叫 人家放下就放下;它的重点,当然也不是只是无常的观行,而必须真的去下功夫,针对我们这个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 好好地去理解、去观行、去体会。这样子的话,才会在我们的内心生起一个很扎实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彻底地解决现在的烦恼,乃至于能够彻底地解决与生俱来的这 个烦恼。

 

(一) 我们的色身之虚妄

  色可以简单的讲,就是我们的色身(身体);受就是我们的感受;想就是我们想作什么,想吃什么、想作什么,都是想;行就所谓的审思决断,当我们决定了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个是所谓的行、行为;识就是了别。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色的部分很简单的,就是指的我们的色身;那么受想行识牵涉到的,都是我们心理的层次;并且受想行根据刚才粗浅的解释,都是我们可以直接 理解的范围。那么受想行这三个项目,并且是基于“识”的功能,而衍生出来的功能。换句话说,我们要有所领受、有所想像、有所决断、有所行为的时候,背后必 然有我们对于环境,对于当前的境的一个“了知”的作用在,所以说受想行这三个项目,其实都是奠基于识的基础上面。

 这 个五蕴(色受想行识),其实我们如果深入来看的话,刚才我们所讲的,财色名食睡这些个 烦恼,其实也都可以完全用五阴来去描述。比方说,我们说一般人希望能够青春永驻;甚至在历史上有许多帝王的陵墓,在帝王的陵墓里面,我们看到这些历代的帝 王,用尽各种的方法来维持他的色身,像木乃伊之类的;那么这样子,很显然就是对五阴的色阴有所执著。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部分,比方说名的部分,这 个烦恼是我们在乎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很显然,关于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这个部分,到我们的感受来讲,就是受的部分;受的部分,我们领受了、领纳了别 人对我们的评价,并且我们进一步会依照这个评价,会来想像这个人,到底对我好或者对我不好;于此,我们会因此而引生了各式各样的想像,会使得烦恼好像海浪 一样,一波一波的涌来。所以像这样的层次里面,我们可以说,关于名的这个部分的烦恼,其实也是因为我们执著了五阴中的受想行阴。当然,我们一再的强调,受 想行阴的基础是识阴;所以当我们说,执著受想行阴的时候,当然也表示执著识阴,所以是执著受想行识四阴。

  如果我们看我们的色身,那么世间的一般人不免会质疑,我们的色身不是很真实的存在吗?怎么说色阴是虚妄不实的呢?我们这样来说:世间的人都知道色身,终究 不免老、不免会死。所以你如果把这个问题,去问世间的任何一个人说:“色身是不是恒常存在的?”那么相信没有人会直接回答说“它们是恒常存在的”。可是大 家尽管都认知到色身老死的事实,可是为什么不能够在当下观见,色身它具有不实的特性呢?这个是因为大家都忽略一个事实,就是说色身终必有老死固然没有错, 可是这个老死的变异,并不是在死前的一刹那,就突然成就了。实际上老死的变异,是从我们出生开始,就已经分分秒秒,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是我们的心识,没 有办法去觉知而已。但是从理上面来看,我们至少应该能够信服,在我们生活的当下,这个色身就已经不断的在历经变化了。换句话说,从这个方面来看,不管是从 时间的长远性来看,色身会有老死;从时间的短暂性来看,色身会在所变迁。那么从这些方面来看的话,我们应该能够发现色身本身,确实它是一个无常的存在,无 常是一个观点。

  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我们也可以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我们说色身,我们要维护这个色身的话,我们必须要经常的摄取各式各样的营养,才能够维系它的健康存 在。所以说色身的健康,需要由我们根据营养的状况,去摄取各种营养,所以我们需要有摄取营养的因缘;有这些因缘存在之后,这个色身才能够维系健康。从另外 一方面来看,色身的存在也是需要在当下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我们必须要没有其他的意外状况的发生,才能够保证这个色身,是继续安全的存在。所以不管是从色身 当下的健康,或是存在来看,色身的本身,都是有许多的因缘成分,而促使它能够以现在的状况存在。并且如果我们再细看,色身的整个的运行状况,其实在色身的 内部,都有许许多多的地水火风属性的这些因素在运行著,组合起来之后才形成我们所得知的色身的状况。这些个因素,包含我们刚刚讲的维系营养,包含我们刚刚 讲的安全存在等等的这些因素;如果有任何因素产生变化的话,这个色身绝对没有办法,能够健康甚至能够安然的存在。所以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色身也不是一 个实实然然的存在。那么不管从无常,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色身呢,都不会是一个恒久真实的存在。这样说来的话,把色身当作是一个恒久不坏的东西,并且执 著著,并且因此而产生烦恼的话,那你还真是愚不可及了。

  色身的形成。也就是说,色身是地水火风空大所造成的. 色身既然是组合地水火风空所组成,当然如果这个地水火风空这个样的缘坏了,这个色身坏了,那五阴当然就要散坏了。也就是说,依缘而生之法它终究坏灭。
  其实我们这个色身,通常我们讲色无常,会有一个名词来说明说:色如聚沫。什么是色如聚沫?也就是说,我们的色身就如同这个河流漩涡当中的那一团泡沫一样。 我们看河流当中如果有个漩涡,它会有一团泡泡聚集在那边。你在那边观察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泡沫好像都没什么变化,它一直存在在那边;但是其实它不是没有 变化,其实在河流流动的当中,它这个漩涡的底下的泡沫其实是不断地在坏灭然后生起,表面上面也有在坏灭的地方。同样的,我们的色身也是这个样子,表面上看 起来没变化,但是我们的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我们吃下的食物,又变成体内长成细胞的因素,所以,我们的细胞就不断地新陈代谢。因此说,我们的色身就如同河 流当中的那一团聚沫一样,它是无常的。

 

  那看完色身的状况之后,我们接下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说要断除对色阴的执著,并不是要教大家不顾这个色身,这个必须要声明在先!我们所说的是:我们不 应该对色身有所执著,或者是有不当的执著。但是呢,我们仍然应该要尽力维系色身的健康,让我们能够好好的生活、修行。

 

(二) 我们的感受之虚妄

讲 完色阴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受阴。受是什么?受就是我们对环境的领纳、领受的意思! 并且受可以分成三个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虽然说这三个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个分类也许乍听之下好像有点粗略;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 我们在世间所经历的一切受,都不出于这三个受的范围。

  这些受何以是虚妄不实的呢?我们可以说,比方说,我们说吃饭,我们举吃饭当作一个例子;当我们饿著肚子的时候,我们要吃饭的这个时候,我们吃著的时候,饿 肚子吃的时候有乐受;当我们逐渐、逐渐吃的时候,逐渐吃得觉得饱足的时候,或许这个乐受,就已经变成比较淡漠了;那么等到一旦我们已经饱了,我们还要硬撑 继续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变成苦受了;所以从乐受、不苦不乐受到苦受,会有这样的转圈存在。同样的,如果我们看看受伤的状况,如果我们受伤的时候,这个时 候因为伤口所带来的感受,显然就是一个苦受;当我们正在痊愈中的时候,这个苦受就会逐渐转淡了;乃至于说我们痊愈之后,我们可以继续的追赶跑跳碰,这个状 况我们又回复乐受了。以这些状况来看,受的本身它不断的在变换;不断的在随著我们跟外界环境的接触,而有所变换。所以说“受”从现量的境界来看,它确实是 无常的。

  并且我们也可以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受的状况,我们说要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个前提必须是我们前面有境现起,然后我们接触了这个境之后,我们才能够有所感 受。所以受要能够现起,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现前之境,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有感受的主体存在。那么我们说,现前的这个境的本身,其实就如我们刚才举的吃饭, 或者受伤的例子一样。现前的境,实际上是不断的在变化,它是无常的;受既然它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存在,并且组成受的因缘的本身,也都是无常的话,我们几乎就 可以断定说,受的本身必然也是无常,必然也是变迁无常的。所以从无常的观点,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我们都可以结论说,受的本身,它不是一个恒常真实的存在; 所以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再去执著著受的本身,执著著为了要追寻这个乐受,而衍生出来很多很多的烦恼。

  为什么受不真实?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譬如说我们闻到臭味,闻到臭味——当你闻到臭味的时候,你是不是有苦受?但是这个闻到臭味的过程,我们现在就来说明 一下:譬如说你的鼻根从空气中接收到臭味,那鼻根接收到臭味,经过了扶尘根、胜义根;然后在胜义根的部分,鼻识跟意识就出来分别而产生了臭味,这时候就分 别完成了臭味;这个臭味分别完成以后,你就产生了想要厌离的感觉,这时候因为有苦受。我们从刚刚来说,当你的鼻根去藉由唿吸去接触到空气的时候,这时候的 臭味其实鼻根是无法分别的;也就是,真正接触到臭味的这个鼻根,其实是不能分别臭味的。接下来说,到了胜义根以后,你的鼻识分别了臭味的粗相,但是鼻识祂 还是不知道这是臭味还是香味,一定要经过意识才能作分别;但是,意识并没有直接接触到臭味啊,所以说意识祂其实并不是真正接触到臭味的识,所以说这个受其 实并不真实。这是从色身的苦受来说。

  但是从心态来看,这个受其实不真实。譬如说看到那个不干净的东西,不干净的东西对我们来讲,我 们会觉得恶心。为什么会觉得恶心?因为这是后天所教导 的,说这个东西不好闻;因为这样子教导,所以你就会觉得恶心。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看看小孩子,小孩子当他没有经过教导的时候,其实他经常会去玩屎玩尿, 他玩得不亦乐乎;也就是说,对于这个,他在他的心态来讲,他是觉得很好玩的。但是对于大人来讲,因为受到了熏习教导,所以他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 当一个人因为受到教导以后而产生的苦受,这样子的受就不真实。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不管从色身的苦受来讲,从心态来讲,其实受都不真实。

  当我们领纳了境界以后,就会有这三种受的觉受出现。但是,一般人的认知里面都觉得: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不苦不乐就是不苦不乐。但是世间当中,其实都不是这样子纯苦纯乐,也不是纯不苦不乐;其实是苦中有乐,或者乐中有苦等等。

  我们先来说苦中有乐这一方面,我们从感官方面来说。譬如说一个人吃苦瓜、喝苦茶,当他在喝第一口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苦——刚接触的当下这个苦味出现;但是 当他吞到喉咙的时候,后面那个尾劲那个甘,那个甘苦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它有乐的部分,也有苦的部分。喝苦茶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苦瓜为什么有人喜欢吃? 明明是苦的啊!苦茶为什么有人喜欢喝?苦茶那么苦为什么会喝呢?因为它在苦当中,有让你觉得甘甜的部分,也就是乐受的这一部分。这是属于感官方面的。

   那从心态来讲。譬如说一个人受伤或者生病,当他快好的时候,他心中这时候因为有了希望,说他的病快好了,已经快好了,已经有了希望了;这时候虽然还有 伤痛,这个伤痛还会苦,但是因为这个伤痛快好的缘故,所以他就生出了乐。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他产生了希望,而且希望慢慢在实现的当中,就会产 生快乐;虽然他在受苦当中,但是在受苦当中就会产生了希望,除非说他已经绝望了。所以说,从心态方面来看,其实苦中有乐,从感官方面来看也是苦中有乐。

   接下来说,那乐中有苦。譬如说,乐中有苦其实都是因为,每个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个期待;当这个事情的发展不符合你的期待的时候,你的苦就出现。那乐 中有苦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来看。譬如说一个人很喜欢吃美食,某一天他想去餐厅,说这一家餐厅很有名,他想要去吃这个美食,然后他进去店里面就吃了。但是这 个人很挑食,虽然这个美食吃下去,感受也很好,但是因为他很挑剔,结果吃下去以后,他觉得说这个美食并不符合他自己的期待,所以他心里就有苦出现。也就是 说,虽然美食很好吃,但是因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缘故,所以在乐中就有苦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按摩,按摩当中当然有苦有乐。每个人刚 开始按摩的时候,其实是苦多于乐;但是有人按久了以后,他这个苦受,他已经能够接受了,这时候 对于按摩这件事情,他的乐就出现了,这是属于乐中有苦;但是刚开始按摩的时候,苦中有乐啊。所以,按摩当中有苦中有乐,有乐中有苦。

   再来说,一个人他虽然有乐,但是他这个快乐,即将要失去的时候,他的这个苦就会出现。譬如说有人他赚了一百万,他好高兴啊!但是他的钱慢慢在失去的当 中,他的苦就会开始出现。也就是说,这个乐其实他没办法维持,当这个乐出现的时候,这个苦其实已经出现了,只是他没有感觉。所以,在乐当中仍然存在著苦, 它是相对的。譬如说在受乐当中,有时候你必须付出努力。譬如说你开个小吃店,开小吃店客人越多当然越好,那客人越多你是不是很高兴?因为你的收入很多。但 是,你也相对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啊!也就是说,你必须去忍受不断地熏这个油烟,在汗流浃背的当中,做出食物让客人享受。所以在这个当中,虽然有乐,但是仍然 有苦,那在苦当中仍然有乐;也就是说苦乐是夹杂的——乐中有苦、苦中有乐。同一件事情都是这个样子。

  但是,不是只有乐中有苦,苦中 有乐,其实苦乐当中也有不苦不乐。譬如说一个人在接受苦的当中,他在这个当中,受苦的习惯他已经养成了。譬如说你的伤病 要好长一段时间,譬如车祸,必须三个月才会好——痊愈。但是在痊愈的过程当中,你还是会经常忘记“我发生车祸”,所以你不会觉得这个苦;而且因为你习惯已 经养成,所以你就会处于无记的状态当中。所以在苦的当中,也含藏了不苦不乐。

 以上就是简单地说明:苦、乐、不苦不乐其实都不是纯然的,它是相对的。

    综合上面我们所说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乐不是绝对的乐,苦也不是绝对的苦,不苦不乐也不是清净自在。所以说苦乐都是无常,它不是苦恒苦,也不是乐恒 乐,也不是说不苦不乐永远就不苦不乐;而是相对的,苦乐是互相含摄的,它是变异无常的。所以说,有受皆苦,受非真实。

 

 (三)我们的“想"为什么会是一个虚妄不实的存在呢?

     我们来看 “想”无常,想其实就是知。那知道什么?当然知道苦啊、乐啊、不苦不乐;还有,只要你是知道的,只要你是知,知道青黄赤白,知道颜色,知道这是臭味、这是 香味,知道这个好不好吃,只要是知,统统都是想阴的范围。不只是这样子,还有语言文字的妄想也是想。所以,想有各种想,除了知以外还有各种妄想,统统都是 属于想的范围。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看“想”的部分,想的部分还是一样, 我们从最粗略的讲起。“想”我们可以说最粗略的部分,就是我们想作什么!比方说我们想吃饭,想要散 散步,想要作什么事情,这个都是我们讲“想”的这个范围。那么想这个部分呢,为什么想会是一个虚妄不实的存在呢?我们仔细来看,比方说我们刚才举的例子 “想吃饭”来讲,我们说我们饿的时候,我们会想吃饭;一旦我们吃饱了,我们就不想吃饭了,所以吃饭这个状况,会随著饱足的状况,让我们从想然后改变到不 想。同样的,走路也是如此;我们想散步的时候,等到我们走累了,我们就不想走了。说话呢,当我们想说话的时候我们会说,可是等到我们说累了,或者时机不对 的时候不想说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变成不想了。所以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体验,我们可以发现到,我们想作什么这个想呢,的的确确跟著我们应对不同的环境的时候, 会起了相当大的变化:从想,到不想;从不想,又到想。所以想的本身,确实是变迁无常的。

  并且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解析它,从这个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有想呢?那得要眼前有适当的境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对著这个环境也好,事物 也好,让我们有了感受之后,我们才会现起想!所以想这个层次呢,它必须要有适当的环境现起。我们前面在受的部分,已经跟大家分析过了:现前的环境呢,是会 有所变化的。既然现前的环境是会有所变化,以至于感受会有所变化,自然而然的随著这个境、随这个受,然后接下来想的这个部分,也当然会有所变化有所变迁 的,所以想不是一个恒常独立的存在。想是因为有现前的境,导致于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心所法之后,我们才会有想;所以想是因缘和合所成,它是缘生法。并且构成 这个想的因素,本身也是无常的,所以想本身也是无常变迁;然后我们从此就可以归结想的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

  “想”其实它不是本来就有,它不是常住不灭的法;想是因为色身还有六个识,相对于外境的六尘,然后产生了身口意行。当一个人去领纳了外境以后,就产生了 苦、乐、不苦不乐,在苦、乐、不苦不乐当中有各种韵味,所以就产生了各种想;因为有了韵味,所以你就会有欲望,因为有韵味所以你就会需求这样的韵味继续存 在。所以说,想是由其他的四个阴,也就是有了色身,还有三种受,还有不断的身口意行,还需要有六个识来配合运作,所以才会有想阴。所以说,想阴其实就是色 受行识这样的因缘和合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就如同在炎热的沙漠当中或柏油路面,你远远看去好像有水,其实不是水而是阳焰;那么想也是这个样子,它如同阳 焰并不真实。

 

(四)“行”之虚妄

    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行呢?行就是能有所成就,成就恶行、善行都叫作行。所以从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五蕴行为的过程,当然就会有善行、恶行,所以五蕴行为的过程也是行;

行蕴还 有一个定义,就是说只要是空间转换,或者时间流逝的过程,这个也叫作行。譬如说,你 的身体从这一间房间转移到另外一个房间,这叫作行;飞机从这个国家飞到那个国家,这也叫行;这个是属于空间的转换。但是,我们的意行是不属于空间的转换, 它是属于时间的流逝。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行,它不断地生灭,心行不断地想,你在想的过程当中,时间就不断地流逝,时间的流逝也叫作行。这是属于行阴的定 义。

  我们说行,我们针对环境,我们所下的审思决断叫作行!行的部分,我们一般来讲,又把它分成三样,就是身行、口行跟意行。那么身行跟口行,所谓的“动身”跟 “发语”,身行跟口行这两个部分,因为牵涉到我们要有身体的动作,以及发语来讲,我们需要有嘴巴、有舌头,配合说出话来。所以身行跟口行这两部分,显然就 跟色阴有绝大的相依性;我们必须要有这个色阴,然后我们才能成就身行跟口行。所以身行跟口行,当然不会是一个恒常真实的存在。

  接下来意行,我们刚刚说,意行是所谓的决断──决定要作什么。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从我们日常的经验来看,比方说我们刚才举的这个吃饭的例子,当我们决定 说我们要,比方说我们决定要夹哪一块菜的时候,当我们完成夹菜的这个动作之后,接下来我们就会作下一个决定,所以从这一盘的决定,到下一盘的决定;乃至于 到最后呢,我们决定放下碗筷,然后说我们吃饱了。可以见到这些的决定,都会一个接一个不断的变化,所以我们从日常经验来看,我们其实可以看见意行的部分, 是随著我们的意念变化,不断的在改变;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常,意行的无常。甚至我们也可以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因为意行的本身,是基于我们对于环境所现起 的各式各样的状况,所必须作的一种审思决断,所以这个部分的决断,既然跟环境有所关系的话,当然这个意行的本身,就会跟著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所以总结 来说行阴的部分,是身行、口行跟意行,这三个行不仅在现观上面它们都是无常;并且我们在分析的里面,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缘所生法。并且产 生了这些行阴的这个缘呢,本身也都是具足无常的特性,所以,以此来说,行阴的本身自然而然也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

  当然“行蕴” 的部分,我们除了说刚才讲得很粗浅的说决断,说我们要夹菜等等那样粗浅的决断之外,行阴还有微细的行阴存在。比方说我们说身行的部分,最细微 的身行部分,莫过于说我们的生命现象的存在,我们的呼吸等等,像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微细的身行。意行的部分那更是如此,因为意行的部分,除了我们刚才讲的这 个决断之外,甚至我们的任何的起心动念,也都是在意行的范围里面。所以说这些行的部分,当我们谈到行的部分,仍然是会有境界的不同,会有粗浅的不同;所以 说,至此,已经分析了色受想行这四个阴;分析这四个阴是如何虚妄不实,希望能够按照这个方式,能够仔细去观行。

  为什么行是无常?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当然会有身口意行;因为有了身口意行,就会产生各种的受还有各种想;因为有了受想,就会觉得这个五蕴很真实,如果没有 受想,这个真实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真实感,其实就是因为五蕴的运作而来。所以说,如果没有五蕴的运作产生身口意行,就不会有行蕴了;如果没有三种受, 也不会有行蕴。再来说,如果没有六识心去分别六尘,也不会有行蕴。那如果没有想,也不知道,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六种想——想就是知,如果我无知,对于这个境 界无知,不知道苦还是乐还是不苦不乐,这样也不会有行蕴出现。也就是说,行蕴看起来就如同芭蕉一样,看起来好像有;但是你一层一层去分析,其实它就是其他 四个蕴和合运作,我们就说它是行蕴。所以说,行蕴它离不开色、受、想、识,也离不开身口意行,必须从这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或者说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产 生了行;所以它如同流水不停地移动,只要是动,它就无常,所以说行蕴无常。

 

(五)六识之虚妄

     色受想行这四个阴呢,他们都是识阴增长的一个基础;色受想行这四个阴,都是基于识阴的基础上来运作的。以我们(人类)对于识阴的部分来讲,我们常常听到一 个名词,就是“四识住”,也就是识阴在色受想行这四阴中住;所以说五阴里面可以说(是)最广大,也就是最细微的部分,应该就是识阴的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识阴的这个内容,识阴的内容就是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那这六个识各自了别什么呢?我们眼识了别,眼识所看到的部分就是去了别它(色 尘)的色彩是什么色彩,他的明暗如何。那么耳呢?耳识的部分(是)了别,就是辨别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这是耳识。那么鼻识的部分呢?就是去了别我们所 闻到的味道是香的还是臭的,这个是鼻识。舌的部分呢?就是我们去了别酸甜苦辣咸淡,这个种种的味道,这是舌的部分。身识的部分呢?就是去了别我们现在所触 摸的东西,到底是硬的还是软的?是滑的还是涩的?是湿的还是干的,或者是冷的还是热的等等。这个是属于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五识)。

  那么意识呢?意识的部分呢,意识的了别就是比前五识的部分,更进一步的细微了别。比方说,就眼识的部分来讲,我们刚刚说眼识看到的是色彩,看到的是明亮明 暗。那么意识看到的呢,就是这个色彩到底配得好不好,或者说这个人的气质神韵好不好;所以可以见到意识所了别,是相对于眼识来讲,祂的了别更为精细、更为 深入。同样的,意识相对于耳识所听到的声音的大小来说,意识会听到说:这个声音合不合谐,这个是哪一个乐器,这个香是什么样的香,现在点的是哪一种精油、 哪一种沉香?这个都是属于意识了别。舌的部分,我们刚才说舌识是(了别)酸甜苦辣咸淡,至于说你要吃出来这个东西,到底它的味道配的好不好,它是巧克力还 是热可可,这个都全部是意识去了别的。那身识的部分呢?我们刚才说,身识所了别的是最基础的,这个比方说是粗的还是细的,是软的还是硬的等等;那如果换成 意识去了别的话呢,那意识了别的范围就大了,祂可以分辨出说,这一床棉被的质料,摸起来到底触感好不好,它是不是一个丝质的材料等等,那么这些都是意识的 了别。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个前五识,跟意识比较起来来讲,意识还真的是非常的广大,非常的深入。那么前五识呢,都相对于眼前的境;我们或许从 术语上来讲,就是眼前的五尘直接的了别。那意识呢,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可以说是(我们可以把它简单来讲),就好像是第二刹那起,就是我们接触到外尘的时 候,第二刹那起更为精细的了别,这个都是意识的范围。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就可以约略知道说,意识的部分跟前五识,不但是同时从第二刹那开始是同时俱起 的,并且所有精细的了别,都由意识来完成。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六)个识是 如何生起呢?我们说识的生起,必须要有三个条件:一个 就是要根(眼耳鼻舌身)不坏,一个就是要有现前的尘(外境),另外一个就是根跟尘二者必须要触。以眼这个部分来讲,我们要能够成就眼识的话,首先我们的眼 根必须要不坏。那么讲到这个根呢,我们应该要先跟大家说,我们说前五识所对应的根(眼耳鼻舌身所对应的根)来讲,在我们的色身上面,可以看得到的范围就是 所谓的扶尘根。比方说眼根就是我们的眼球,那么除了扶尘根之外,我们还有所谓的胜义根,也就是从眼球之后的神经联结到大脑,到大脑处理视觉的部分,这个部 分都叫作眼根的胜义根。眼根是如此,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各自有扶尘根跟胜义根;并且这个五个根的扶尘根跟胜义根,都直接是我们色身的一部分。那么意识的部 分就比较特别,因为跟意识相应的叫作意根,意根跟前五个根不太一样,意根所了别的纯粹是心法,所以说意根本身也是心法,祂跟眼根耳根等等是色法这个是有根 本上的差异的。

  那么识的生起呢,讲完根之后我们说识的生起,就是你要有良好的根,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你必须要有良好的眼的扶尘根跟胜义根,并且你的现前还必须要有尘。比 方说你要看见黄色的物体,你就必须眼前要有黄色的物体,不然的话除非只有一种状况,就是你的脑袋里面神经的运作不正常(幻想)才有可能看见。这是尘的部 分。那除了根跟尘的部分之外,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个条件,就是根跟尘二者必须要能够触。换句话说,如果中间有所阻隔的话,那么就不能够成就眼识!所以眼识是 如此,耳鼻舌身意莫不是如此,这个是六识生起的一个状况。

  那么接下来看,识阴为什么是不实的?从我们刚才(说的)来看,我们可以说,识阴的本身既然都是“根尘触”才能生识,三个条件和合,才能够产生了这个(六) 识,所以说我们要论断说识阴本身,是不是一个恒常真实的存在?那我们就要来看这三个条件,是不是都是恒常真实的存在呢?首先来看看根的部分,那么五根的部 分,我们已经在前面跟大家在分析色阴的时候分析过了,五根既然都是色阴的部分,所以当然五根是不可能恒常存在的。那么意根的部分呢?意根的部分由于意根比 较细微,我们不在这里分析意根的虚妄性。

  根的部分讲完了,接下来是尘的部分。尘的部分我们说,跟眼耳鼻舌身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来讲,每一个尘都跟(无常的)色阴脱不了关系,所以说尘的部分,也不 可能是一个恒常的存在。那至于说跟意识相应的法尘(意识所对应的境界)的部分,我们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对法尘做详细的解释;但是我们已经约略讲了。意识的 了别,就是从第二刹那起,伴随著五识对境更精细的了别。所以这个部分的法尘,当然跟前五识的了别有绝对的关系;所以这个部分自然而然,法尘也不会是一个恒 常的存在。那触的部分呢?根跟尘必须要能够触,中间没有阻隔。那么触呢,当然就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样,就是说触也是一样,需要有因缘和合的状况,有一些刚好 二者能够在一起的状况,才能够完成触的条件。所以根、尘、触,不管你是从那一个方面来看,这个三个因缘的本身,都具有相当的无常性,所以他们三个综合起来 所形成的识阴,也必然是具足无常的特性。这个是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到,识阴的本身的无常性。

  其实从现量境界来看的话,也就是从我们日常生活现观来讲,我们其实自己也可以试著现观识阴是如何的无常。比方说当我们眼睛,看到眼前这个黄色物体的时候, 我们大家都知道,当你注视黄色的物体,注视久了之后,这个黄色就不再是一开始看到的那个黄色的状况。那你再注视久了,更久、再久了之后呢,你会发现你的视 觉开始产生疲劳了。以致于说当你把视线,从这黄色的物体移开的时候,你看其他的东西的时候,也会发现眼前有黄色物体的的踪迹,有它的对偶的影像存在;所以 说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从眼睛的经验来看,我们都会有过视觉疲劳的现象,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呢,就是说视觉的本身,并不是一个实然的。也就是说你看到的黄 色,它不必然就是那样的黄色;不仅人人不同,并且你这个时候看,跟那个时候看,注视时间久与否,以及周边有没有旁边的颜色在搭配,都会使你对于这个黄色的 觉受有所不同,所以由此现量经验来看,眼识还真是无常,耳识鼻识身识等等也都是如此。

  那至于意识方面呢?意识方面,我们回归之前在讲这个色、受、想、行,这个行的部分,我们讲到意行的部分,我们曾经约略提到了:当我们在作很多的决断的时 候,我们往往做完这个决断,就接下来作下一个决断;每一个决断都跟著当前的境,而有所变换。所以说意识的部分,也自然从现量经验来看,我们的意识也都是一 样变迁不息的。那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一般人如果愿意观察自己内心的话,往往会发现妄想不断。如果说我们把心更沉湎下来,更仔细去内观我们的自心 的话,我们甚至都可以发现,一般人的意识的变迁,打一个比方,就是说(意识)犹如猿猴攀游于树林之中,就像猿猴在树林里面,一根树枝接著一根树枝不断地在 攀缘(变换)。

  那我们还有从世间法的现象来观察,这六识祂不是常住不灭法。我们来看看,六识出生不断地流注;六识的出生其实祂是很迅速,祂的迅速快过这个灯泡每秒钟六十 次的闪烁;我们在看这个日光灯的闪烁,其实是看不出来它是在闪烁的,这个六识出生的种子的流注的生灭现象,其实比六十次的闪烁还快很多;所以一般人他是无 法察觉,无法察觉就以为祂是真实。如同你看不见日光灯它是在闪烁的,以为灯是永远都没有在变动,一直停留在那边,六识的生灭其实就是这么迅速,比每秒六十 次的闪烁还迅速。所以我们知道,其实六识祂是不断地生灭,刹那生、刹那灭;既然说六识的出生是刹那生、刹那灭,连续生灭,当然就不是真实有。

   如果说祂连续不断的生灭都永远不断掉,那也是真实啊,祂也是没有灭掉啊!我们来看看,祂有没有灭的时候。有哪些现象六识不存在的?其实各位想一想,当 你在睡著无梦的时候,意根也不想要分别六尘的时候,六识就不会现起;所以你在睡觉当中,如果没有梦,睡觉的过程你是完全不清楚的,你是完全无知的。为什 么?因为六识不现起。那你会记得说:“我有梦啊,我梦见什么……”其实当你有梦的时候,意识就已经现起了(不与外境连接的独头意识)。一个人六识不现起的 时候,是睡著无梦的时候,或者说你被打了麻醉针,或者是因为很痛闷绝,或者是被人家打了一记闷棍,这时候六识就不会现起了。所以说,六识在我们一般人不是 修行人当中,每天都是会断灭的。所以说,六识祂是幻化的,并非永远不灭。

  假如有这个机缘,你愿意自己好好的定下心来内观自心的话, 相信必然你也可以发现,自己意识的变迁的状况,绝对也是像我刚才形容的那样的变迁不息。所以 不管是从因缘和合的观点,还是从我们的现量经验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识阴的本身,识阴的本身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哪一个识,祂都是一样具足无常,祂不是一个 恒常的存在。所以说到这里呢,我们约略就已经把五阴虚妄不实的状况,用非常简单的方式跟大家介绍了。

 

五蕴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人生当中的生老病死,这生老病死其实跟五蕴有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五蕴,那就不会有生老病死这种事情发生。也就是说,我们有生老病死的苦,其实就是因为有五蕴;所以说,如果没有五蕴,这四种苦就不会出现。

  再来说求不得。那求不得呢,我们从世间法来看,我们从小为什么会那么辛苦?就是我们要去求很多东西,我们一直在世间法当中一直在求,在求不得当中就会产生 苦。但是最大的求不得苦就是求“我”不会死,因为把五蕴当我,所以就想要求我不死;但是这个求我不死,其实是求不得,所以求不得最大的的苦是求我不要死。 求我不要死也是因为有我五蕴,如果没有五蕴,怎么会有求不得苦?如果我没有五阴,我怎么会去求世间法而求不得而产生苦呢?所以,求不得苦仍然是从五蕴而 来。

  接下来我们来看怨憎会。怨憎会也是因为有五阴(五蕴),如果没有五阴(五蕴),怎么会有冤亲债主要来跟你讨债,要来跟你寻仇呢?怨憎会其实就是五阴来相会。所以说,怨憎会的苦其实就是因为有五阴。

   再来说爱别离。亲爱的人、亲爱的眷属他离我远去就产生了苦,我的妈妈、我的儿子、我的太太如果离我远去,那我就感觉很痛苦,但是这个还不够苦;当一个 人的五阴要消失于世间的时候,这时侯才是真正的爱别离,也就是我最心爱的五阴将要离我远去,我即将要死了,这个苦也出现了。也就是说爱别离这个苦,不管从 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因为有五蕴的缘故。

  五蕴无我并不是说现象界中没有五阴的存在,而是说五阴都是缘生法,是有生之法;有生当然必然会灭,这是世间法的道理。既然五阴是依缘而出生,当出生五阴的缘开始散坏的时候,五阴就跟著坏灭了;所以,五阴不是常住法,有生有灭的法就称为无常,

  我们要作的观行就是:你去看看你的“受”,比方说“受”这个蕴,它有没有、它是不是你原先以为的可以那么样的真实体会,而且又是恒常不变?这个意思就是 说,如果你能够体会到,它真的是这样,这个“受”这个字真的是这样念念变迁的时候,请问:你这个时候你还会感受到“受”这件事情是这么样真实吗?

请 问:如果你真的看清楚了它念念变迁的状况的时候,你还能说哪一个想,或者哪一件想的念头、哪一个想的事情,那个想会是很真实存在吗?因为它如果在 你的面前,你都能够肯定它就是这样念念变迁的话,你从何去说哪一个想的念头,是一个稳固的存在呢?因为所有真实的感觉,它的前提都是必须是稳固的存在;如 果不是稳固的存在,你就不能说你对于这件事情,你肯定它是真实的。

  我们前面讲的这个受跟想,其实跟在之前讲到的,关于色身的观察,这个色、受、想,这个三件事情的观察,是一个蛮重要的课题。只要你深入这样作之后,你很自 然的,自己的心里会很确定,原来色、受、想、行、识这几个蕴,它并不是象我原来所以为的这样的真实。这个跟前一阶段我们说,储备自己的力量,那个阶段的无 常观行,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异。在前一阶段的这个我们所观行到的体会,就是说没有哪一件事情,世间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恒常不变的,这是在前一阶段,我们要对自 己肯定的一点;然而在这个阶段,深入去修行的时候,我们的重点应该要放在,这些构成我的这个五蕴,每一个蕴的本身都不再是真实的那样存在。它的重点就是不 再是那样真实的存在,也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你原先所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性质,虽然它念念变迁,可是它真实存在的这个错误的见解呢,就会慢慢的淡 去、慢慢的消逝,就是没有你所以为的真实的性质,就是这里的“空”。所以“五蕴空”在这个阶段,各位应该要学习去掌握的,就是五蕴没有你所原来以为的真实 的性质,这就是“五蕴空”的最简单的解释。

  所以, 到这里,我们发现构成我们身心的五蕴都不是一个真实恒常的存在,似乎没有一个靠谱的"我"真实存在着。 那么与此相关各种烦恼,还是一个真实恒常的存在吗?

"人生解脱的智慧--第四季 笑傲人生" 将介绍人生解脱的终极智慧.

Shixiang编自internet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