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重构大中华文明圈
峰之域——只讲真话的高地。
http://fukan.blog.ifeng.com
中国应该重构大中华文明圈
2014-07-09 01:09:52
归档在 站在更高的层面看中国与世界 | 浏览 3993 次 | 评论 0 条
中国应该重构大中华文明圈
——到了该让人从深层尊重的时候了
曾经几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核心、周围众多国家环绕的大中华文明圈。直到现在,这些国家还在深层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比如朝鲜半岛、比如蒙古、比如日本、东南亚诸国,乃至于中亚诸国、俄罗斯······西方把这个深受传统与历史中国影响的圈子称为“大中华文明圈”。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这个圈子的核心吸引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下降——之后中国似乎一度有重回汉唐、康雍乾盛世时候那种具备内在强大吸引力的努力,但终于没有成功。
随着大中华文明圈核心吸引力的下降,而外部吸引力的提升,大中华文明圈的“卫星”国家已经和正在以离心的状态运动。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这些年随着中国力量的强大,原先中国的卫星国家也加大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但心的隔膜却逐渐加厚。骨子里留着中国血脉,还在赚取中国的钱,但心与心的“距离”却在疏远。这种情况和一个一直“啃老”的儿子,却越来越憎恶自己的父亲的情况有一比。
如果要问此种原因,去除一切外在因素,核心因素在中国自身。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在甲午战争前后受到战败的冲击开始丧失自信而衰落,到五·四前后则由于大批留学归来者的彻底否定与攻击而崩塌——传统理论思想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寄存其中的民族精神随而弱化,到文革期间,传统理论思想几乎被扫除殆尽。
在这过程中,由于中国基本的生活方式变化不大,所以民间基本的生活观念(自给自足的生活观念,主观性、感性强于客观理性)没有多大变化,在这样的基本观念之上,虽然被反复套上新的理论思想——其实互相联系不强,经常是各说各话的状态。
真实的情况是,由于作为原则的理论思想之失去,民间基本观念开始各行其是;同时,失去了本来配套的传统理论思想的引导与压制,人性之恶膨胀,自私战胜关爱、冰冷压倒热忱。
改革开放之后,民族开始改变数千年没变的生活方式——开始从自给自足生活进入市场经济之合作与公共生活,基本生活观念相应开始变化,比如公德、公民意识开始自发萌生,但相应的理论思想却发展不力,所以很难形成引导并提供基本规则,事实上,中国正在社会转型,社会理论思想还在酝酿之中,也带着诸多束缚。
于是,具体的生活观念由于金钱的导向、低俗的外来文化的附身而加剧恶化。肤浅、物欲、空虚、迷茫、躁动,成了当下基本观念的基本特点之一,对别人与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过低,无公德、无健康理性的公民意识。这些从各种不良事件、不良思想倾向,都能看到。
中国思想现状,已经成为国内各种社会问题的内在源头,也让国际社会产生排斥感——各种排华事件、多国对中国无好感,中国必须正视这一点,至少稍微找点自身原因。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越来越介入国际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壮大、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对国际社会形成全面与深度的冲击,当然,任何东西都是相互的,中国也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受到更加巨大的反冲力量——这是外在的,主要受利益驱使。
就内在的思想观念来说,国人之公德意识低下在国际上也导致了一定反感,肤浅、物欲、空虚、迷茫、躁动的基本特点也很难获得尊重,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传统“大中华文明圈”的思想文化聚合力在丧失,离心倾向越来越强烈······
中国似乎一直比较忽视这一点,但实际上,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在更为深刻地起作用。中国要彻底自强,要走向世界并深刻地影响到世界,忽视内在思想的充实、坚挺与明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中国在继续发展经济、发展军力、增加政治影响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内在建设,加强包括公民素养在内的公德素质,同时必须继承发扬传统思想、吸纳优秀外来思想而非低俗。内外结合,才是成功的改革与转型。
公德与传统“推己及人”思想本身是互容的,事实上,“推己及人”比单纯的“公德”有更深的人文情怀。
继往开来、海纳百川,在充实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重塑自己的个性、重构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切实增强内在聚合力,则中国必将重构大中华文明圈,并深远地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