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远失恋以后,知道了钱对于生活的重要,想着自己在机关的清水衙门里,根本混不出个什么样来,他萌生了移民加拿大的念头。他知道出国意味着一生的漂泊,但是这漂泊中蕴含着无限的希望。
孟远坐机关,学的是商科,当时移民,商科并不算容易。孟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委托了移民公司去办。自己抓紧时间学雅思,和比芳见面的机会渐渐地少了。
我们都以为比芳和丁豪虽然算不上合适的一对,但是他们有两个孩子,谁也没有想到比芳会出那样的事。
那天发小在路上碰到我,神秘兮兮地把我叫到一边低语,说是比芳出大事了,发小在医院有个姨,比芳找她帮忙看病,得的却是那种病,出来后,她说是丁豪过给她的,她恨死丁豪了,就这样,她觉得再也不能和丁豪那样的男人过下去,很快他们离婚了,比芳得了那家店和女儿,丁豪家分走了他们的儿子。
这件事出了以后,比芳人变化很大,有次在发小家见到她,她马上就躲到另一个房间去,我发现她一直在抽烟,人还是有几分漂亮,就是神情抑郁沧桑了很多。
发小一直很同情比芳,但没有什么办法帮她。想不到的是比芳在命运的坎坷中,居然又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她想到了那个正在办移民的孟远,比芳突然也想出国了,那一刻,她对孟远有多少爱,我们看不出来,拿他当跳板倒有点像,如果她真拿婚姻当跳板又会是个怎样的后果呢?
孟远突然得了个媳妇,起初自己也有些糊涂,当然他也不是傻瓜,比芳有一个女儿,家境又不好,但是比芳提出,只要他能带她出国,她愿意把小店卖了,把钱换成加元,做为他们出国的启动资金,这句话马上打动了孟远,人的第二次婚姻,大约都会更实际一点吧。
一个女人,如果命不好,再有智慧都没有用,因为生存,有时候就是残酷和庸俗的代名词。
比芳的第一次婚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段抹不去的耻辱,选择那样的男人,都是因为穷。 如果选择了那个为她做监的男孩子又会怎么样?
比芳临行前,找到了他。也许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一点,她给那个男孩子准备了一份昂贵的礼物。男孩子将她留宿一夜后,收了她的礼物,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忘记我们的过去,就当我们从来没有认识。”比芳在向发小倾诉这件事的时候,满脸伤感的泪,比芳说,留宿的那一夜让她确定,那个男孩子心里还爱着他,可是,她那样的女孩子,想拥有一份真爱,根本是奢想。那男孩子一直没有好的工作,后来开了夜市小摊度着清苦的日子,最后找了个刚进城不久的打工妹。我们有次逛夜市见到了他,他整个人看上去,就是行尸走肉般活着,浑浊的眼睛,参差的胡茬,麻木的神情,依稀,还能在他的眉宇间找到当年的英俊,也许,这是比芳与她有过一段往事的唯一理由。
比芳很清楚,孟远接受她,有非常实际的原因,但是她一直抱着幻想。她觉得孟远的为人比丁豪好很多,而且,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让她再也不想留在这座城市了。
比芳选择了冬天和孟远去多伦多,那架飞机上,几乎全部是说国语的华人,他们后面就坐着另外一家三口,一问,和他们还是老乡。
这是个看上去很幸福的三口之家,和比芳一样,他们也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女主人叫冯冯,男主人公叫唐斌,因为在飞机上认识了,两家的孩子也差不多大,到了多伦多,他们就住进了同一家移民接待站。
冯冯和唐斌都是从高校里来的,他们和比芳原来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但是,到了多伦多,大家似乎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在中国的一切,似乎都被划上了句号。
唐斌和冯冯起初不知道比芳有过一次婚姻,一直赞杨他们的女儿怎么怎么可爱,很有意思的是,那孩子也长得很像孟远,可能因为丁豪带女儿很少,而孟远花了不少时间在比芳女儿身上,所以小女孩和孟远的感情挺好,经常坐在他的膝盖上做游戏,所以,冯冯一家怎么夸,他们都欣然听着,俨然是个原创的幸福小家庭。
当时,比芳看着女儿对孟远的依恋,什么爱情不爱情的,她就不多想了,她也一心想着好好经营这个小家庭,她并不愿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真的变成跨出国门的跳板。孟远经常提出要她给自己在生个儿子,比芳也答应着,只要环境好一点,她就为他生。
在移民接待站待了一周左右,听了移民接待站的主人对多伦多这个城市的介绍以及劝告,他们两家人决定同租一个旧公寓,两大间卧室,两个洗手间,厨房和大厅共用,一个月租金一千一,移民接待站的人介绍了这家给他们,告诉他们这样租房比住地下室便宜,而且舒服很多,阳光好,还安全,不用单独和房东打交道,就是要能一下子拿出半年租金。
二十一世纪以后的新移民,都有些经济基础,这点钱难不倒他们。比芳带来的加元,这时候发挥了作用,他们两家欢天喜地地住进了那套旧公寓。 对于比芳来说,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出国的选择非常正确,尽管半年的租金几乎用掉了她一半的积蓄,她心里对孟远还是心存很大的感激,毕竟,没有他,她还要在国内面对那些污浊往事,她曾对冯冯说,孟远是个好爸爸好丈夫,冯冯觉得她当时说这些话的时候,没有半点虚假。冯冯自己的家庭也很幸福,所以很高兴能和另一个幸福的家庭同处一个屋檐下。
初到异乡,漂泊的烦恼还没有来袭击比芳的家庭,一切看起来都是令人欣喜的崭新开端!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