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趣事(相声)

我本一俗人,彷徨在世间。皆因玉已碎,勉力为其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革趣事(相声)

 

甲:大家新年好!

乙: 嗨,甲先生哎,老没见了,您老忙什么那?

甲: 文革五十周年,赶时髦,我也写个文革回忆录。

乙: 这样子呀,敢问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甲: 我嘛,也就三十多岁吧.

乙: 好么,您三十多岁写五十周年以前的文革回忆录,那您得会穿越才成啊。

甲: 我这说顺嘴儿了,我这人是:心理年龄三十多岁,看体型也就四十多岁, 但实际年龄是五十多岁。

乙: 五十多岁也不对呀,那您在文革的时候,还没记事呢呀!

甲: 我记事早呀。有名的神童嘛。两岁能背诵唐诗宋词,三岁开始读书写字,四岁就开始上学,课外开始看文学名著,五岁小学就毕业了。

乙: 怪不得能写文革回忆录。您既然记性这么好,能不能告诉我们您两岁背哪些唐诗宋词啊?

甲:我背诵的是:蜀道难,卖炭翁,将进酒,西江月,满江红(此处用唐诗宋词作成一灌口)。

乙; 好么,神童啊,脑子好使

甲: 不光脑子机灵哦,身子骨也不错,岁数小,身子轻,起小就会旋子,空翻,前滚翻,后滚翻,太空步,拿大顶,鹞子翻身,鲤鱼打挺,弯腰劈叉,狸猫上树,兔儿蹬鹰,就地十八滚,狮子滚绣球,滚滚长江不到头(此处做成一“贯口”)。

乙: 好么,文武全才。

甲: 老师一看,行啊,那你就进舞蹈队武术队体操队田径队射击队吧!

乙: 都能办个奥运会了。

甲: 奥运会开不了了,因为我刚上了一年学,就毕业了。

乙: 怎么五岁就毕业了?

甲: 赶上文化大革命了嘛

乙: 文化大革命了怎么啦?

甲: 学也不用上啦,舞也不让练了,啥都不用干了,可不就毕业了嘛

乙: 这么个毕业了呀!

甲: 可不嘛,必须的,毕业了。

乙: 不上学啦嘛

甲: 不过也不是全不上,就是有用的,语文算术体育手工哦唔得,跟学问有关系的,都不让上了。

乙: 那老师都干什么呀?

甲: 老师挨打呀,上一课就打一顿,所以就吓得都不敢再上课了。

乙: 那就不用读书了。

甲: 也不是什么都不读,没用的东西,反倒要年年读,月月读,天天读,

乙: 都读什么呀

甲: 全是毛主席的东西。

乙: 毛主席?学什么东西?

甲: 天天读他写的东西。

乙: 全学毛主席写的东西?

甲: 是啊,个人崇拜嘛。过去学校的传统科目,全改了由毛主席一人包圆了

乙: 毛主席一人怎么包圆呀,比如说这语文呢?

甲: 语文学毛选,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

乙: 可小学生学古典诗词,好象有点难了啊!

甲: 我是神童没问题呀,可别的小孩就惨了,得死记硬背呀!

乙: 死记硬背都未准能背的下来。

甲: 可不么,比如过去有一首毛主席的七律叫《送瘟神》,其中开头有两句是写旧社会,是这么说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乙: 什么意思呢?

甲: 就是说呀旧社会在乡下人们都在草柯里随地大小便,人都死绝了,村子里只有鬼在唱歌。

乙: 小学生懂这个么?

甲: 不懂啊,所以老师得帮助提示。

乙: 怎么提示呀?

甲: 老师问,学生答。

乙: 老师问什么呀?

甲: 老师问:千村薜荔谁拉屎?

乙: 学生怎么回答呀?

甲:(学小孩)“千村薜荔人拉屎”。

乙: 好么,倒是好懂多了。

甲: 老师再问“万户萧疏谁唱歌”?

乙: 学生呢?

甲: 学生回答:(学小孩)“万户萧疏鬼唱歌”

乙: 这就记住了。

甲: 那还有第二段呢,讲新社会了,就不拉屎了,用好词了

乙: 什么词啊?

甲: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乙: 什么意思啊?

甲: 春天来了,国家出了圣人了。

乙: 好兆头啊!

甲: 可是小学生不懂啊!

乙: 又得老师提示了

甲: 老师就得问了:春风杨柳多少条啊?

乙: 得,不知道得还以为是上算术课呢!

甲: 学生答:(学小孩)“春风杨柳万千条”

乙: 大概其。

甲: 老师又问了:六亿神州怎么摇呀?

乙: 怎么摇哇?

甲: 学生回答:(学小孩)六亿神州顺着摇。

乙: 净顺着摇呀。

甲: 可不,好歹这语文课就算补上了。手工课也好办,找点绿豆大米,绣线纱窗,做毛主席像。

乙: 有点浪费粮食。音乐课呢?

甲: 唱毛主席语录歌

乙: 毛主席语录还有歌?

甲: 有哇,所有的毛主席语录都谱上曲子,唱成歌了。作曲者叫李劫夫,前些日子才刚刚过世。

乙: 也是一种出名法,那歌怎么唱啊?

甲:比如说有一条毛主席语录是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乙: 在《愚公移山》里说的。

甲: 那要唱出来,是这味儿的

乙: 您给唱唱

甲:(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手舞足蹈)

乙: 还带做动作的。成,这就算音乐课了,体育课呢?

甲: 体育课更可乐了

乙: 怎么可乐呀?

甲: 跳“忠字舞”,做毛主席语录操。

乙:  “忠字舞”听说过,这毛主席语录操怎么做?

甲: 比如说,有一句语录是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乙: 有这么一句。

甲: 做成语录操可就好看了,要不要我给您学学?

乙: 您给学学

甲: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做夸张动作,如耍猴一般)

乙: 您别再磕着。

甲: 这就是我们在学校上的小学。这样能学点东西还算是好的,社会上就比较乱了。

乙: 社会上怎么样啦?

甲:社会上更热闹啦。什么西服夹克,都算是奇装异服,不让穿了。大家全都穿着军装,戴着军帽,一眼望过去,绿油油黄灿灿乌泱乌泱的,跟鬼子下山似的。

乙: 全民皆兵么。都出来干什么呀?

甲:“破四旧” “立四新”,破坏文物,糟蹋圣人,让和尚还俗,尼姑改嫁,见女的烫了发的,剪个阴阳头。后来这个让美国人学过去了,就是现在的“朋克”。

乙:啊? 感情朋克是从这来的呀?

甲: 可不是嘛。对男的呢,站在路口检查,见男的有穿尖头皮鞋的,把尖头剁了,再穿回去。

乙: 那不成凉鞋了嘛?

甲: 就是呀,可光穿凉鞋的也不好受。

乙: 何以见得呢?

甲: 比如说我当年有一双凉鞋,就是那种前面带头儿,后面带跟儿,中间带眼儿的那种。

乙: 凉鞋都这样,不带眼的那个叫靴子。

甲:可是有个红卫兵看着看着就挑出毛病来了

乙: 什么毛病?

甲:(学)”你瞧瞧您这鞋,你这奏是一条反动标语“(说唐山或者天津话)

乙:  此话怎讲啊?

甲: (学)”您瞧瞧,您这鞋面,上边两点,中间四横一竖,再加上一撇一捺,念个什么字?

乙:(比划)俩点儿,四横一竖,一撇一捺,念个什么呢?

甲: 念个”美”字呀。

乙: “美”字好啊,真善美嘛,多好。

甲: 现在美没问题,可当时不行。

乙: 当时不让美。

甲: 当时的“美”字,被红卫兵认定是指的美国,当时叫美帝国主义。

乙: 美帝国主义,全穿在脚上了。

甲: 可那鞋底上,沟沟叉叉的,被红卫兵认为是写着共产党的共字,那不就是美帝在脚面上脚踩着鞋底上的共产党吗,“这不反动标语是什么呀?”

乙:这么个反动标语呀!

甲:“您这反动标语一下就穿出两条来”

乙:对,残疾人才穿一只鞋呢。

甲:所以我为了继续还能穿这双鞋,就不得不削去鞋头,拿菜刀,吭,一刀下去,再一看,更不好看啦!

乙:为什么呀?

甲:这回就剩下三横一竖,底下一撇一捺,这念个什么呀?

乙:(比划)上边三横一竖,一撇一捺,念个什么呢?

甲:念个“王八”。

乙:可不嘛,美帝变王八,更不好看了。

甲:“那就把鞋带也剪了吧”

乙:那成什么了?

甲:鞋带一剪,凉鞋成 “塔拉板儿”(拖鞋)了。

乙:整个降了一级。

甲:这还不是最好笑的呢。最好笑的是人们说话都变得神经兮兮神神叨叨的,满嘴都是语录,跟录音机似的。

乙:干什么都得说语录?

甲:是啊,还得有行业特点,比如工人得说:“工业学大庆”。

乙:农民呢?

甲:“农业学大寨”。

乙:其他的人呢?

甲:“全国人民学解放军”。

乙:那解放军呢?

甲:“解放军学全国人民”。

乙: 好么,军民互粉了。

甲:对,军民互粉,全民皆兵。

乙:还能压得上韵。

甲:那是巧了,可不是什么语录都能压得上韵的。

乙:对,那还得分是干什么的。

甲:比如说我有一个舅舅,是当警察的。

乙:警察说什么语录呢?

甲:警察用的最多的一条语录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乙:抗大的校训么,都知道。

甲:那也得使得是地方才行。

乙: 何以见得呢?

甲: 比如俩小孩打架,让警察看见了。本来警察应该过来制止一下就行了嘛。可在那个时候不能这么做。警察过来得先讲语录。

乙:哪段语录哇?

甲:警察过来了,双手叉腰,俩眼一瞪,先来一句:“团结!”

乙:吓小孩一跳。

甲:吓一跳不要紧,您还得拿语录接着。

乙:怎么接呀?

甲:(学小孩)“紧张”。

乙:让警察吓的。

甲:那警察还得有词接着呢:“严肃!”

乙:还挺贴切。

甲:那小孩回答就更贴切啦:“活泼” :)

乙: 还真让您给对上了。

甲: 这个用在小孩打架上还行。

乙: 还能解决问题嘛。

甲: 对,俩小孩打架, 警察过来了, “团结!你们俩怎么回事?”

乙: 小孩得回答呀?

甲:(学小孩)“紧张。 警察叔叔,我们闹着玩呢”

乙:开个玩笑。

甲:那警察还得接着教育:“严肃!闹着玩别动手,打坏了就不好了”

乙:用到这正好。

甲:那小孩的回答更逗哏了:“活泼。叔叔,我们承认错误。。。。可就是坚决不改!”

乙:孩子嘛,这就还真说得过去。

甲:但这个不是到哪都能用。

乙:何以见得呢?

甲:语录万能,但不能乱用。

乙:为什么呢?

甲:比如说夫妻吵架,警察来了,说语录?

乙:那就可以用啊!

甲:比如咱俩是夫妻,正吵在兴头上呢,警察来了: “团结!你们俩怎么回事?”

乙:怎么回事呀?

甲:“紧张。警察叔叔,我们拌个嘴,逗着玩呢”(天津话)

乙:开个玩笑。

甲:那警察还得接着教育:“严肃!拌嘴别动手啊,瞧瞧他那脸,都给抓花啦”

乙:撓人呀! 可您怎么回这个呀?

甲:“活泼。没关系,打是疼骂是爱,周瑜打黄盖,愿意打愿意挨,我们这都习惯了” (天津话)

甲:拿语录接着,还真就折求过去了。

乙:这不挺好嘛!

甲:但不是处处都行得通。

乙:何以见得呢?

甲:比如说用在抓小偷上就差点。

乙:抓小偷怎么就不行呢?

甲:抓小偷用毛主席语录挂帅?

乙:应该也可以啊!

甲:我您给学学?

乙:您给学学

甲:小偷正偷着着呢,警察过来了, “团结!你这干什么呢?”

乙:小偷呢?

乙:“紧张。 警察叔叔,我这上班呢,头一末干这事”。

甲:那警察还得说语录呀:“严肃。头一末? 头一末也不行啊,你跟我走一趟吧”

乙:这不挺好嘛!

甲:可那小偷不干啊:“活泼。您看那边,毛主席来了!”

乙:毛主席真来了吗?

甲:哪呀,警察一回头,小偷早跑啦!

乙:那警察还得追呀。

甲:是啊,那警察一边追一边还得说语录:“宜将剩勇追穷寇,你往哪里跑!”

乙:还是一句毛主席诗词。

甲:这小偷也得回呀: “遍地英雄一溜烟,白白了您吶!

乙:把毛主席诗词都给改了。

甲:那警察一愣,不对呀,毛主席说的那个叫“遍地英雄下夕烟“呐!

乙:这是原版的。

甲:那小偷还有词呢:还是一溜烟好,我们这行就是叫盗版的,要不然你就逮着我啦!

乙:听着是挺可乐的。

甲:可乐是可乐,可这就是当时的全部娱乐活动了。那些个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象相声啦,快板啦,民歌啦,都没有了。

乙:文革十年,没有相声。

甲:不光相声,所有的艺术形式,曲艺电影都没了,就剩下毛主席的语录歌了。

乙:万马齐喑。

甲:在文革后期,因为业余生活太过贫乏了,所以就让大家也搞一点曲艺。

乙:比前期强点有限。

甲:因为上头对文艺的控制有所松动,所以这些个民间艺术就开始慢慢地复活了。

乙:慢慢地就解冻了。

甲:这些个民间艺术啊,相声,快板书,西河大鼓也就都出来了。

乙:老百姓有这种要求嘛。

甲:我舅妈,就是一个唱西河大鼓的,也敢出来唱了。

乙:歇了十来年了,全憋坏了。

甲:舅妈的大鼓唱的好,方圆百里名声在外,所以大家都爱听。

乙:名家嘛,唱什么呀,《塔玲珑》?

甲:那哪成啊,只能唱毛主席的东西。

乙:西河大鼓毛主席语录?

甲:对,只能唱毛主席的,语录或者诗词。

乙:他包圆了么。

甲:可她唱戏就有个毛病,爱加佐料

乙:什么叫佐料呀

甲:就是加个“这个““那个”唔得。这一点和民歌很象。

乙:民歌也是民间艺术

甲:是啊,比如说歌剧《白毛女》,就是很草根的民间艺术。”

乙:我也爱听这个歌剧,特别是《北风吹》

甲:对, 那个《北风吹》,一唱出来是这味儿的(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乙:好听

甲:你注意到没有,“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里面的那个这个那个,就是俗话说的,在歌词里加佐料

乙:嗯,不过很好听

甲:对,听上去轻松,自然,舒服,健康。

乙:原汁原味。

甲:但也不是所有的佐料都能加得很好。

乙:何以见得呢?

甲:比如说刚才咱们说的那个毛主席诗词,就有一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乙:当时家喻户晓。

甲:开头有两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乙:是这两句,打南京战上海。

甲:用西河大鼓唱出来是这味的(唱):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乙:好听。

甲:可是舅妈一加佐料,就出问题了。

乙:出什么问题啦?

甲:我给你学学。

乙:您给学学

甲:(唱):钟山(那个)风雨(啊)起苍(那个)黄啊,百万(那个)雄师(怎么能够)过(那)大江?

乙:噢,合着舅妈不让过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