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的悟境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以下摘自圣严法师《禅的体验》
第三篇 《禅》的公案部分。
--------------------------------------------------------------------------------------------------

 

以下的【我】,是已故圆寂《圣严法师》的自称。



接下来,介绍一下太虚大师的悟境,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太虚大师19岁,28岁,32岁。节录文章来源如上帖所说。

 

太虚唯心(公元一八九○─一九四七年)未以禅者自居,实际上他是从事于教义的弘扬以及教育僧青年的工作者;但他之所以成为一代的大师而能为法忘躯,奔走呼吁,席不暇暖,就是因为他在修证上有了经验的缘故。现在试举太虚大师的三次悟境如次:


 

1. 在他的自传中,当他十九岁那一年(公元一九○八年),他在慈溪汶溪的西方寺,阅读《大藏经》中的《大般若经》而得的悟境如下:
积月余,《大般若经》垂尽,身心渐渐凝定。一日,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剎,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
因此,他又取《华严经》阅读,恍然觉得《华严经》中所说,皆是他自己心中现存事物的境界。伸纸飞笔,随意抒发,每日数十张纸,累积千万字。自此,所有有关禅宗语录带给他的疑难而不可解释的问题,此时一概冰释,心智玲珑透脱,了无滞碍。以往所学的佛教教义,以及教外的世俗、知识、文字,均能随心活用。



----------------------------------------------------------------------------
后续介绍太虚大师28岁的悟境。
合十

2. 在他二十八岁的那一年(公元一九一六年),又发生了一次悟境,据他的年谱所录,看来应比第一次的更好:
 

是年冬,每夜坐禅,专提昔在西方寺阅藏时悟境,作体空观,渐能成片。一夜在闻(普陀山)前寺开大静的一声钟下,忽然心断。心再觉,则音光明圆无际。从泯无内外能所中,渐现能所内外、远近久暂,回复根身、座、舍的原状。则心断后已坐过一长夜;心再觉,系再闻前寺之晨钟矣。心空、际断、心再觉、渐现身、器,符《起信(论)》、《楞严(经)》所说。从此,有一净空明觉的重心为本,迥不同以前但是空明幻影矣。


3.  当他三十二岁那年(公元一九二○年)的十一月十四日的晚上,编完《楞严经讲义》,「此夕旋闻稍坐,忽觉楞严义脉,涌现目前,与唯识宗义相应。」


以下看一下圣严法师怎么介绍太虚大师的悟境
-------------------------------------------------------------------------------------------

如果将太虚大师的三次悟境,与十牛图的阶段层次对比,便很难明确地指出,究竟如何的配合,才算恰当。第一次的悟境中,虽然时间的感受非常的轻微短暂,空间的感受却更为明显广大,而且在那无际的空间中,尚有像《华严经》中所说无量剎土的凌虚影像,及明照无边的湛湛灵光。只能说,此时的太虚大师,已得一心不乱,由一心的定境而显映出无边的空间,却好像是失去了时间;时间的感受,不是完全没有,只是极为快速。这是相对的,空间的感受越辽阔,时间的感受便越短促。由定境而见到光明无际,身心轻安愉悦,这是必然的现象。可见此次的悟境,尚不是「无心」,所以不能算深悟。


 

第二次的悟境,「心空际断」,也就是当他对时间与空间的感受,完全中止,再恢复到他的感觉世界时,已经过了一长夜。是见到本然自性而到达「无心」的程度了。从此,太虚大师,才有一个非常清净、非常光明的重心,作为他为人处世的依据或原动力。真正改变了他的气质、净化了他的人格,使他完成了一个伟大僧侣的模范。



 

第三次的悟境,是从静中得到的一种智慧力,因为他已有过定境及悟境,凡需要用直觉的观照来决断和判别的时候,自然会有所谓神来之笔似的思潮涌现,但那现象的本身,并不是定,也不是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