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羽衣飞飞的帖子下聊天,她建议我单独成贴。我是个说我胖我就喘的人,正好最近我也聊自家孩子聊得上瘾,在中坛一周内都连发两贴了。
约十年前,孩子高中大学时我玩过一阵紫檀。所以呢,原先想应和羽衣“四年藤"的题目,来个"紫檀风尘十载情"。但想想我这个打酱油的,不好意思这么高调,虽然我觉得这两个题目放一起还蛮好听的:
江湖夜雨四年藤
紫檀风尘十载情
现在的题目倒是切合我将要聊到的内容:儿子曾艺术学院转传媒学院,算是艺术和纯文科都念了;将近27岁的他是不折不扣的"大娃";他已经完全独立,我也只能小小回顾一下。
1. 什么样的娃适合学纯艺术纯文科
(注:我这里把商科排除在外。因为商科的出路较好,一般不会引起家长孩子和外人的纠结担心。)
我觉得一是天赋,二是热爱,三是全家支持。缺一不可。
天赋部分相信大家都同意。热爱(passion)也是关键。大部分孩子不会不食人间烟火,没有足够的热爱,那些地铁拉琴、街边作画、文稿堆家里的故事早把他们吓趴了。
对于文理都不错的孩子,也必须是强烈的passion才能让他们弃易择难(这里的难易是指今后就业)。我从自己的经历知道,能做好,不见得是有才能。我曾是重点高中理科班的,学习很好。但我自己知道我不喜欢数理化,只是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会押题还特别会考试。我高中的班主任曾建议我学应用数学(Are you kidding me?)。我知道心里的小火苗,所以完全不理会,反而一步步往文科上靠。
我没有显摆自己文理兼通的意思,50岁的人难道还靠17岁的事BSO? 我要真学了应用数学,后果不堪设想。我是从自己身上理解儿子放弃学商学工一心学艺术的理想,虽然他也可以handle数理化,但心根本不在上面。
全家支持也特别重要。我泡紫檀的时候,有因为家长不同意而放弃(忘了是RISD还是Tisch)的例子。我完全理解。每家的认同和财力不同,而且,拼一年七万学费去学CS学医,肯定可以收回投资;学艺术,还真难说。如果不是全家同心,孩子压力也太大,时时想着欠着父母的恩情,不是轻松的事情。
2. 相信自己,坚持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读小说《The Namesake》时,有一段我印象特深:主人公(孟加拉裔孩子)约会一个白人女孩,他特别吃惊为什么女孩那么从容,从来没想过做"别人"。她的父母怎么也那么从容,三两个菜就请客,还特别enjoy吃喝聊天的每一分钟。他想到自己的父母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自家搞个party他妈总担心别人没有吃够吃好,忙得蓬头垢面忐忑不安。
我和儿子交流过这个片段。我们聊到"做自己"的重要。艺术的路不好走,也很可能有坎坷,走了,就不悔。心里无需有”别人“,无需有”假如“,踏踏实实追自己的梦,享受每一步每一刻。
软实力尤其重要。艺术人文的市场本来就窄,如果不善于利用资源,不善于推销自己,真可能喝西北风的。
也不能随便去个学校了事,专业排名很重要。这类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创造性,如果program乏善可陈或教授没有底蕴,结果可能空对空,学得无滋无味。校友网络也得强,尤其我们不是世家,没有人脉,更得仰赖学校的名声和实力。
3. 家长的心要大,要稳得住。
我写儿子的第一篇文章是"五花大绑送我去华尔街"。当时我是想推儿子学商学金融的,儿子说我要"五花大绑"他。我当时也是着眼市场,求稳定。但一旦知道他的真心所爱,就一直支持他,心无旁骛。
学文科学艺术的,也会有点自由化,打个耳洞纹个身,都是小case了。毕业买了辆摩托车,我暗自担心了几天也想通了,叮嘱他注意安全就是。毕业海归,我其实相当纠结,要是和他的同学们那样在纽约工作,离家近,多好啊?但后来也想通了,他想趁国内腾飞尝试更多的机会,就支持他,相信他。他的计划是等自己有家有孩子了再搬回来,这也让我很欣慰,说明他对自己1.5代的经历很满意,想着复制到自己今后的小家庭中。
他毕业后一直留小胡子,前两天,突然刮得干干净净,并立刻发了两张照片过来。我转到亲友群,大家都说他越来越年轻。27岁的人本来也不老,但看到他眼神清澈笑容温暖,像个大一新生,至少说明红尘的风霜没有在他心里和脸上留下痕迹,也说明他过得很好很滋润,家长就放心了。
有时候他和朋友吃饭,会即刻发照片,说”下次回国一起去吃喔";或者,出差在外,看到我们公司的广告什么也马上拍了发过来"给你同事老板显摆下”。这些小小的互动,让我觉得我们身在两地情发一心,颇为安慰。
4. 我见到的文科生艺术生的出路
我这些年见到的文科生艺术生,一拨是我自己在广告界做事时公司每年招来的帅哥靓女们;一拨是儿子当年的大学同学和朋友们;还有就是老同学送过来的小留孩子们。见了不少,各色专业都有,但还是小样本,我也不罗列了。但我确实见到的都是正面的:工作愉快,生活稳定,创业有起色等。
当然,艺术,广告,传媒,政法等行业,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不像CS或金融一毕业就挣快钱。但走这条路的孩子们都心有准备,甘之如饴地起步,充满热情地慢慢努力着。
儿子当时不少同学朋友家里长辈是相关行业的,人脉广,毕业的路走得很顺,这个没有可比性,就不啰嗦了。
举两个华人孩子的例子。一个是1.5代,随父母海归后又回来读书,学策展。毕业后专做高科技领域的策展工作。我那天聊天提到,有网友说"curator可是好工作呀!" 我原来以为都是学visual arts的人顺带做的,不知道还有专门的专业,而且出路不限于博物馆和艺廊,没有艺术背景也可以学了在其他领域做策展。这个孩子现在全球到处跑,工作特别愉快。
还有一个孩子是小留,娇娇女,喜欢画画。本来守着父母安稳过日子,男朋友出国了,于是也跟出来读语言。我是看着她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从点菜都要男朋友帮忙,到开始在CC读书;再转到正规大学读设计;男朋友毕业去香港工作,她留在美国继续读硕士;然后毕业回国,在某著名时尚杂志做编辑。去年两人结婚。
认定自己喜欢的事情,高高兴兴坚持下去,就值得推崇。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