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音乐的典范 – 韦伯-柏辽兹的《邀舞》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指带有文学性标题,表现一定人文含意的器乐曲,是相对于非标题音乐(Non-Program Music)而言的。十九世纪以前,大部分专业创作的器乐曲是非标题音乐,即只有表明调性,编号和体裁的曲名,如“C大调第一交响曲”,没有文学性标题。

大约从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在欧洲乐坛兴起。浪漫派作曲家注重音乐与诗歌,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的关联,不但写出带标题的交响曲,独奏曲,还创立了音乐会序曲,交响诗,戏剧配乐组曲等多种标题音乐的体裁,并写出大量相应的作品。德国早期浪漫派作曲家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的钢琴曲《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Op. 65,J. 260)就是标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邀舞》作于1819年,是韦伯献给他新婚夫人的礼物。作曲家本人还详细解释了乐曲表达的含意:

第1—5小节:邀舞者初次出现; 

第5—9小节:女子婉词谢绝;

第9—13小节:男子坚决请求; 

第13—16小节:她同意了; 

第17—19小节:他开始和她交谈;

第19—21小节:她回答; 

第21—23小节:谈得热烈起来; 

第23—25小节:互相非常投机;

第25—27小节:他请她跳舞; 

第27—29小节:她答应了; 

第29—31小节:各就各位; 

第31—35小节:等待音乐开始时起舞;

跳舞;

跳舞结束,男子道谢,女子回答,各自离去。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虽然乐曲的主体是在第35小节以后的“跳舞”部分,但在此前后乐曲表达的含意是如此具体细致,生动地体现了标题音乐的特点。

《邀舞》中间的舞蹈部分是用圆舞曲的节奏,据说这是最早的“音乐会圆舞曲”,即用于聆听而不是用于伴舞的圆舞曲。作为钢琴独奏曲,《邀舞》还成为李斯特,肖邦等著名钢琴家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下面是钢琴独奏《邀舞》的音像(从开头到 9:16),由William Wellborn 演奏:

William Wellborn: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 65 (Carl Maria von Web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BsVKeo9d0&t=560s&ab_channel=OldFirstConcerts

 

以上是韦伯的钢琴曲《邀舞》。1841年,韦伯的著名德语歌剧《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在巴黎演出时,为了迎合法国观众喜欢歌剧中有芭蕾舞的欣赏习惯,在剧中插进了芭蕾舞,并用《邀舞》作为芭蕾音乐。由于那时韦伯已经去世,于是请法国著名作曲家柏辽兹为《邀舞》配器。柏辽兹不愧为管弦乐大师,《邀舞》经他配器后如虎添翼,成为经典的管弦乐曲,并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下面是2009年Maxim Fedotov 指挥莫斯科市管弦乐团演奏的管弦乐曲《邀舞》的音像:

Maxim Fedotov conduct Weber "Aufforderung zum Tanz" op.6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kgkci_mEQ&ab_channel=mariofellini86

 

此外,舞蹈家们还用《邀舞》的音乐编排了多种表演性舞蹈,下面是一个芭蕾短剧《玫瑰花魂》,为了方便大家欣赏,转帖一段有关说明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55099978.html

(ZT)“到了二十世纪,《邀舞》在芭蕾舞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1911年,俄国佳吉列夫芭蕾舞团的编导福金(1880—1942)采用《邀舞》作为芭蕾音乐,根据法国诗人戈蒂埃(1811—1872)的一首诗,编成了舞剧《玫瑰精》。舞剧的场景是在一个少女的卧室里。少女披着白斗篷、戴着镶有缎带的软帽,从第一次参加的舞会回到家里。她把手里拿着的玫瑰花放到嘴唇边,脱下斗篷和软帽,朦胧入睡。花落在脚下。伴随着飞瀑溅落般地下行音阶,玫瑰精从窗户里跳了进来,他穿着紧身衣,玫瑰色的衣服上装饰着玫瑰花瓣。最初,他没精打采地在房里独舞。接着,站到少女的椅子后面,把她扶起来,随着圆舞曲悠扬的曲调,和她一同翩翩起舞。她还是闭着眼睛,象梦游一般 。跳了一回,玫瑰精把她轻轻扶回到椅子里,给她最后一吻,然后跟着快板音乐的最后一小节,纵身跳出了窗户。尾声从缓慢的大提琴独奏开始,少女从梦中醒来,她以手抚额,想起了梦中的情景,环顾四周,不见了玫瑰精。玫瑰花依然躺在她的脚下——她把它拾起来,陷入了沉思。…… ”

Weber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Nadja Saidakova Vladimir Malakho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84oErpVOM&ab_channel=BegGva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是,搞文学艺术和搞科学技术确实有不尽相同的思维方式及方法。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 搞艺术您比我了解的更多,我们学习计算机的也很烧脑,但好像更有逻辑性。我总觉得艺术家都为了寻求灵感,必须特立独行,才能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之前介绍的门德尔松也是英年早逝。不过这都是外行人的想法。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谢谢回应和分享。你的联想很生动,与作曲家对乐曲的解释也很吻合。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那么短命呢?” 我想大概和时代有关,韦伯是近二百年前的人,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比现在差很多,人的平均寿命也短得多。查了一下,说他是死于肺结核,那时候没有特效药,如果是在当代,应该不会四十岁就死。有记载说肖邦主要也是因肺结核而死;还有据说有作曲家的死与不幸染上梅毒有关,这些放到如今都不是要命的病。至于“是不是搞艺术的人比一般人烧脑烧的厉害?” 这我倒觉得不是,任何专业要想搞得好都很烧脑。
淡淡的日子 发表评论于
看到这首曲子的题目就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本身就喜欢跳舞,上学期间更是舞会的常客,所以对介绍里面写的那些场景都非常熟悉。钢琴演奏和管弦乐的演奏都非常精彩,当然还是因为曲子本身写的非常形象生动。一开始几小节沉稳舒缓,让人好像看到一位绅士款款地走人舞会,一边用眼睛寻找自己自己心仪的舞伴。。。印象深的是表现邀舞者和女子热情对话的那一段。乐曲用轻快跳跃的音符和低沉含蓄的音符表现女人和男人的声调,让人好像看到了一个兴高采烈的女子和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在热烈的交流。这一定是韦伯还原了他与新婚妻子初识的场景。可惜这作曲家英年早逝,33岁结婚,40岁就去世了。您说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那么短命呢?是不是搞艺术的人比一般人烧脑烧的厉害?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reader' 的评论 : 我想 “舞会” 也不失一种选择,只是没吧 Invitation 译出来,法文原名是 Aufforderung zum Tanz,英文翻译是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根据作曲家的说明,似乎也可考虑译成 “邀请女士共舞”,但有点啰嗦。
reader 发表评论于
"这似乎也说明“邀舞”这个翻译有缺点,如果光听,不容易理解。"

———— “舞会” ?
Chang_L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ng' 的评论 : 是啊,“幺五”好像是在说数字,挺逗的。 这似乎也说明“邀舞”这个翻译有缺点,如果光听,不容易理解。 当然,在广播里,如果除了乐曲的标题,再加一两句介绍,也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cng 发表评论于
第一次听这个曲子是在广播里,播音员说,下面一个曲子:幺五。寻思了很久这是什么意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