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和改革开放对人均收入与人均住房的影响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上海的工人新村里住的未必全是工人, 但是江南新村作为江南造船厂的职工宿舍, 住户工人居多, 特别是高年资的即俗称“老工人”极多,所谓老工人, 一般指7级以上, 上海特别还有个7级半, 所以就算是这三档了。

随工种不同工资不尽相同, 这些老工人的工资, 大约是从一百零几块到一百三十左右, 平均算120块。

人口, 老工人一般子女都多, 四个一下六个以上的不多, 所以平均五个, 因为多子女, 老太婆基本不工作, 虽然有些家属年轻时在什么纱厂工作过。

住房, 江南新村的老工人, 100%住的是里外套间, 面积大约二十三四平方米, 厨厕两家合用。

这是文革前的大致情况, 不说是上海那年头工人的最好处境, 但一定是平均水平以上了, 比之解放前, 绝对是好得多了。

那么简单算一算, 一家七口, 人均收入17元, 人均住房3.4平方米。这种人均值从1956年工资改革及搬入江南新村基本一直延续到1968年底的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 老工人家里命好摊上一个, 命孬整走三个, 也用平均值: 二。

于是一下子, 上山下乡造成了这些老工人家的人均收入人均住房大幅度提高,收入住房面积未变, 家庭人口減至五了,那么人均账面收入从17涨到了24元,人均住房近5了。这是计算, 孩子是否经常或每年回上海, 工分收入是否需要父母补贴, 不计入。

1970年后, 上山下乡政策松动,陆陆续续也有些人家的子女进入上海的工厂等工作, 有了工资, 可以不计入人均人口了,所以人均收入又一步提了高达30余元了。但是上海的住房是不与工作挂钩的, 所以除非分到郊县无法天天回家, 否则人一定还得住在家里,哪怕分到郊县, 户口也是不迁的, 打死也不肯。因此人均住房依旧是接近五平方米。

到了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越明年(套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一个词),知青的大返城开始了,上海的知青不知是命好还是命歹,不幸被抽调上来的不多, 大多数仍然在广阔天地里很有必要地大有作为,出于对毛主席革命路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不理解, 一旦有了机会可以返城回上海, 一个二个大规模积极主动地破坏了上山下乡的伟大部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回家”。

绝多人家, 出去两个回来两个, 也有回来超过两个的,比如带了个孩子, 虽说当时结了婚就不能回城, 但这是指与当地人民群众结婚的, 若夫妻均为知青, 又没脱离农业生产第一线, 恐怕钻尖打洞也是要回上海的。

那么, 人一回来, 似乎大多数人家的总人口又恢复到了1968年,或略少半个,老爸的工资可一分也没涨呀, 住房也没有增加一个平方厘米。

十年过去了, 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 靠着上山下乡地人口出去, 大幅度增加了一回, 好像转了个圈, 因为改革开放的允许知青回城,大致略高于十年前的1968年底,白折腾一番, 只是人人年龄大了十岁个个老了十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