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些国人,甚至已经侨居海外的同胞,都还有一颗不屈的心,仿佛别人的不好和痛苦才能带来自身的满意和幸福感。
举一栗子。一个同胞说起最近国内的高温:北京都40度了,那是人活的地方吗?如果报以同情,怎么也应该是:40度,够受罪的。
再说一个:李玫瑾和陈丹青做客锵锵,各有千秋,看下面评论,表扬李老师的可以理解,但攻击陈画家的也特别多。难道不褒一个贬一个不足以表现个人的英明?(李老师是一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
说回到子君和凌玲,子君的痛苦好像必须来自凌玲的欺辱才可以说得通。一个好人就得伴随一个坏人吗?,如不然仿佛就不符合逻辑和某种世界观。
为什么我们不能多一些爱,少一些恨呢?而且好像不恨不足以满足我们的良心。
李玫瑾老师阐述:社会是一个循环,对坏人的态度如果过于敌意,可能导致坏人更多的犯罪,善意多的社会犯罪就少一些。他们的专业调查发现,有些犯罪人对那些对他态度良好的人下不去手。所以她劝大家对周围人多微笑,多表达善意。
美国人见了面,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微笑打招呼,我听到的一个解释是:在过去荒蛮时期,看到陌生人表示友好,可以避免陌生人感到敌意引起冲突。这让我想起咱东北的著名金句:你瞅谁?如果大家不互相瞅,而是互相笑笑,是不是整个社会更舒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