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统称“国庆节”

许多人或事,大概是不能按照斗争哲学那样用“两个凡是”来分类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一对死敌都爱吃同一种佳肴、都爱娶同一类美女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要统称“国庆节”

 

 

 

 

今天是7月4日,许多从中国大陆来的朋友们喜欢说今天是美国的国庆节;我若听到这话,总要纠正一下他们。因为“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自己国家本身的法定节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日、革命成功日、宪法签署日、元首诞生日或其它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所以,正确地称呼这个节日,表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给孩子们灌输正确的知识。要知道,许多国家并不像中国大陆一样,称这个节日为“国庆节”(英文 NATIONAL DAY)。比如,美国称这个节日(7月4日)为INDEPENDENCE DAY,所以我纠正说今天是“美国国庆节”的从中国大陆来的朋友们,应该称7月4日为“美国独立节”,因为这样能使我们缅怀国父华盛顿率领当时的十三个殖民地(美国国旗上用十三条红白相间的宽条象征)的人民赢得了对大英帝国的独立战争而获得独立、于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独立宣言》。法国的这个节日(7月14日),我们称之为“巴士底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英国则以国王的生日为“国庆节”,现任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的生日是4月21日,但因通常4月份英国伦敦的气候不好,所以英国目前是把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国庆节”的,叫作女皇的“官方生日”。像英国这样以国家元首生日为“国庆节”,就不存在长久固定的节日日期了;泰国也是这样确定“国庆节”的。挪威称这个节日为“宪法节”(5月17日),以纪念挪威于1814年5月17日正式签署宪法,宣告挪威脱离丹麦四百年的统治而成为独立国家。梵蒂冈称这个节日为“拉特兰条约节”(2月11日),以纪念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与罗马天主教之间签署了明确梵蒂冈主权地位的拉特兰条约(Patti Lateranensi)。中国大陆称10月1日为“国庆节”,是纪念中国共产党获得对国民党的中华民国发动革命造反成功、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流亡到台湾至今的中华民国则继续称这个节日为“双十节”(10月10日),以纪念成为辛亥革命开端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日。前苏联称这个节日为“十月革命节”(11月7日),以纪念布尔什维克于1917年11月7日发动武装起义成功、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后,“十月革命节”也不复存在了。

 

(二○一七年七月四日)

田心PAULBA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树荫满地' 的评论 :

谢谢你提供的三个网页地址,我都看了。我比较信服Sidonie Sawyer写在HUFFPOST上的那一篇,因为我不是第一次读她的文章,HUFFPOST也是我关注的次主流媒体之一。另外两个网址里的都是博客文章,观点没有Sidonie Sawyer的文章里那么强硬(Stop Calling ...)。所有文章的共同点是,作者都是移民到美国的法国人。所以我非常感谢你不厌其烦地使我接受了你的论点:巴士底日不是法国人自己对他们国家国庆节的称呼,而是英语国家的人的称呼(从Sidonie Sawyer的文章看,可能主要是美国人“自作多情”)。从这件事的前后经过看来,你我这一点性格相同:有股独立做学问的韧性,不是人云亦云。但同时,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再修改我的这篇文章,因为从国籍来说,我也是英语国家的人,我采用我从前受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以及今天维基百科对巴士底日词条的第一句解释来写我的文章,并没有什么错;我也不是有多大影响的政治或公众人物,会因我写的东西坑害了谁。读我文章的人,主要是我的满堂儿孙和其他亲友,文学城网站只是我对他们讲点知识性话题的渠道之一。写这一篇的目的起于七月四日那天我自己的儿孙和邻居用中文说到国庆节,我想到要“纠正”一下(请再赐读拙文的第一句话),没有你指责我的“批判”的意思。因为我本人也是在故国受过批判的人,深知其苦,所以我决不会“批判”别人。当然,在美国我也见过华人之间用言语或文字互骂,比“批判”更凶,但我从没有参与其中,也教育自己的儿孙不要参与。我文中没有写我自己本来不懂、现在经你指正已经懂了的内容,即法国人自己并不称呼他们的国庆节为巴士底日,我想,根据这篇短文的写作目的和行文规模,我也没有必要补写了;但是我会保留你我之间在文学城博客的互相交流文字,使读到的人又增长一点知识,也暴露一下我的浅薄,我想这样也算不辜负你为我增长这点知识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了。神赐福你全家!
树荫满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田心PAULBAO' 的评论 :
第一,维基已经说了,“巴士底日”只是是“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lands ”给法国国庆节起的名字,属于你在这篇文章的正文里大力批判的行为。你愿意怎么叫法国的国庆节是你的事,但请不要搞双重标准,一面谴责某些国人不尊重别国的文化价值观,一面觉得自己可以给别的国家的国庆节起个那个国家的人都听不懂的名字还振振有词。
第二,我对英语国家怎么称呼法国的国庆节不感兴趣,驳斥你只不过是因为看不惯你的选择性失明而已。
第三,我已经说过了,你自己发言前应该google。我给的那个链接只是个例子而已。即使你不懂法语,如果稍微搜索一下也会发现法国人对“巴士底日”这个词是如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看来你因为选择性失明的需要不愿做这个功课,非要说这只是那个“四十来岁的具有美、法双重国籍的法语女老师在她的博客文章里说了那么一句话”。我和你不一样,我和别人辩论的时候从来都是有理有据: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sidonie-sawyer/stop-calling-it-bastille_b_7776358.html
https://www.commeunefrancaise.com/blog/bastille-day
https://www.reddit.com/r/French/comments/3dawuo/bon_jour_de_bastille_or_jour_heureux_bastille/
如果你觉得证据不足我可以继续列包括法语的链接,千万别不好意思告知我。
第四,辩论就是辩论,别一会儿四十岁女老师一会儿老人的,你这是在做人口普查吗?老人就可以信口雌黄吗?你给用一个法国人都听不懂的词称呼他们的国庆节,我质疑一下就被你贴上“无端质问”的标签你觉得合适吗?你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吗?
你严于律人宽于律己搞两面派,这件事你的神知道吗?
田心PAULBA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树荫满地' 的评论 : 对,一,我作为美国公民,愿意在我自己的博客文章里釆用维基百科的第一句话,难道我错误地“称之为”了吗?二,英语国家为什么用“巴士底日”作为对法国这个节日的称呼,当然有历史上的一百条理由;你我素昧平生,我也没有义务在这里讲解。三,因为一个四十来岁的具有美、法双重国籍的法语女老师在她的博客文章里说了那么一句话(“在法国人们甚至不懂巴士底日是什么意思”),就值得你首先对我这么一个与你素昧平生的老人发起质问:“巴士底日是个什么鬼?”/“谁这么自作多情给法国国庆节起这么个名字?”现在既然你已经读了维基百科对巴士底日作出的完整解释,你就自己回答你质问我的这两个问题好了。你总不至于以为那位青年女老师说的那句话比维基百科的解释更权威、因而就可以禁止英语国家的人把法国的那个节日称之为巴士底日吧?况且她也只是说了“在法国人们甚至不懂XXXX"呀;其实,在中国,根本无需再过二百二十八年,人们不是“甚至”、而是肯定不懂我举的那个例子里的学生所问的XXXX了!前次对你的回复中我己经说过,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操这份闲心啊。树荫满地朋友,是你先无端生事地砸给我上述两个质问;然后我第一次回复的话可能激怒了你,我在此公开向你道歉。若你还想辩论,我建议你我通过“悄悄话”进行辩论,你看,我这篇拙文已经有一千多人赐读了,若他们再花时间读对于他们毫无意义的辩论,那对他们就太不公平了,希望此辩论到此为止。神赐福你全家!
田心PAULBA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树荫满地' 的评论 :

谢谢“树荫满地”的批评指正!根据谷歌网站上 Wikipedia 中 Bastille day 词条,我已将我写的本文中介绍法国这个节日的那段话改为:法国的这个节日(7月14日),我们称之为“巴士底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至于四十来岁的法语老师 Camille Chevalier-Karfis 在“今日法语”博客里的说的那句话(她说在法国人们甚至听不懂“巴士底日”是什么意思),我尊重她个人的说法,但我不愿在我的文章里采用她的说法;其实她本人在她的法语教材中也是大量地说到过“巴士底日”的。“树荫满地”朋友,我不想把话说得太透,我对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我认识一个从中国大陆移民到美国的朋友,现年七十五岁,早已加入了美国籍,最近才辞去他移民美国后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教中文的工作。他这个年龄,我估计他对一九八九年五、六月份发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那件事是了解的。但是他教中文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在这边出生的华裔学生上课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六四事件是什么呀?”他犹豫了片刻,机智地回答说:“今天时间有点紧,我下课后再个别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下课后,他按照规定的某一份材料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大意是:六四事件是XXXX年少数别有用心的反革命分子挑动广大不明真相的青年学生发起的颠覆中国政府的事件。

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叫作“不要统称国庆节”,用意就是想指出,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这个节日的名称中,是融入了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情怀以及丰富的历史知识的。也许是我咸吃萝卜淡操心了,我认为统称国庆节,可能会使后辈人只知纪念庆祝却不知为何纪念庆祝呢。

神赐福“树荫满地”朋友!



田心PAULBA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秀山' 的评论 : 回复 '秀山' 的评论 : 感谢秀山对另一篇(给陈道明先生的公开信)的评论!你可能很年轻,甚至,我猜想,进入你知识库中的,黄石的歌词可能先于余光中的诗。我的这个猜想,是浏览了你的博客之后产生的。在比你痴长二十多岁的我们这一代人中,尤其是与我们常常一起闲聊的从台湾到美国来的朋友中,都很明显地感觉到,黄石承传了余光中诗中的精髓“乡愁是。。。”三个字,并像余光中一样地把这三个字重复了四次,如果不提那个难听的词汇“抄袭”而改用“模仿”的话。我们甚至试着联系黄石先生本人,想问问他,我们的感觉是否正确。这也就是我在公开信中,是以与高空杂技相比而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问题是:“算不算抄袭呢?”)再次感谢秀山的评论!
秀山 发表评论于
为什么会认为黄石词乡愁模仿了余光中的乡愁?稍微读一下两者,不会有人认为这有什么模仿之嫌。乡愁歌词应该说算不上一首诗,怎么会有这么勉强的观点?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
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
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
年深外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游子
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游子
你可记得土地的芳香
妈妈
你可知道
儿女的心肠
一碗水 一杯酒 一朵云 一生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田心PAULBA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树荫满地' 的评论 : 浅薄不可怕,因为人总是成长的;但若是又浅薄又傲慢,那就没救了!
田心PAULBA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hhtt' 的评论 : 这不是picky, 而是尊重各国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这也不是你所说的“同一件事、不同的译法”。第一,美国的国号从来不是 The Republic(共和国) 而是 The United States(合众国); 第二,即使中国大陆把十月一日叫作“国庆节”,英文也只能译作“National Day”,而不能像你说的那样 “= Republic Celebration Holiday”。总之,你说我是喜欢玩文字游戏,其实是你自己对中英文字都似懂非懂,或者说一窍不通。
田心PAULBAO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傻猫儿' 的评论 : 你们加拿大称这个节日为“加拿大日”(7月1日),以纪念1867年7月1日英国的三个殖民地合并为一个联邦、并获得自治权。自治与独立有很大区别,所以至今加拿大还被称为英联邦国家。中国的西藏、新疆和内蒙都是“自治区”,而不是藏独、疆独、蒙独。
傻猫儿 发表评论于
增长知识了。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