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系列五:贞观盛世之三十六:王玄策打败中天竺与四起四落萧瑀病逝

本人是喜欢历史的机械工程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春正月初八(己丑),唐太宗李世民写了《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李治。正月初九(庚寅),中书令兼右庶子马周病逝。


三月初九(己丑),朝廷将瀚海都督属下的俱罗勃部划分出来,设置烛龙州。


三月十四(甲午),唐太宗跟侍臣们说:“朕少年时在军队中长大,颇能料敌制胜。如今阿史那社尔等人从昆丘道出兵,处月和处密二部以及龟兹掌权的羯猎颠和那利生都首鼠两端,一定会先被征服。接着就是弩失毕。”


三月二十(庚子),前朝隋炀帝的萧皇后去世。唐太宗下诏恢复她的位号,谥名为愍;让三品以上的官员治丧,还预备了仪卫将她的灵车送到江都,和隋炀帝合葬。


唐太宗的充容(唐初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长城县(在江南,是陈武帝陈霸先的家乡)人徐惠觉得唐太宗东征高丽,西讨龟兹,又相继兴建翠微宫和玉华宫等,加上服饰和器玩也日益华丽奢靡,便上疏劝谏,大略意思是:“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去充填无穷的欲望;为得到尚未获得的敌众,而丧失自己已经形成的军队。从前秦始皇并吞六国,反而加速了秦国根基的危亡。晋武帝拥有三国,最后造成了大业的覆败。这难道不是因为好大喜功,遗弃仁德,轻视邦国,图利忘危,肆情纵欲所导致的吗!所以知道领土广袤并非永葆安宁的办法,而劳民伤财却是产生动乱的根源。”她又说:“虽然重新使用茅草为瓦表示俭约,但依然有大兴土木的疲劳。虽然公平地雇用民工,却不无叨扰百姓的弊病。”还说:“珍玩伎巧,是丧国的刀斧;珠玉锦绣,是迷心的鸩毒。”又有:“用节俭让后人效法,还担心他们仍会变得奢糜;用奢靡让他们效法,却用什么来制止后人!”唐太宗非常欣赏她的话,因此对她十分礼重。


四月初四(甲寅),大沙漠外的蕃人因为牧马的边界发生争吵,唐太宗亲临那里裁决,他们全都服从。


四月初七(丁巳),右武候将军梁建方出击并打败松外的蛮人,攻下他们的七十二个部落。


当初,巂州都督刘伯英上言说:“松外各个蛮族暂时归降,现在又重新反叛,请朝廷出兵讨伐,好开通前往西洱和天竺的道路。”唐太宗于是敕令梁建方征发巴蜀十三州兵马去讨伐他们。蛮酋双舍率众拒战,梁建方打败了他们,杀死和俘虏了一千多人。蛮人们无不震慑,逃窜到山谷里去。梁建方分别派遣使者向他们解释祸福利害,结果蛮人纷纷前来归附,先后来了七十部落,共十万九千三百人。梁建方任命酋长蒙和等人为县令,各自统辖所部,因此蛮人们无不感激喜悦。梁建方因此派使者前往西洱河,那里的酋帅杨盛大为惊骇,安排了船只打算逃走。使者用威严和诚信加以晓喻,杨盛于是请求归降。那一带有杨、李、赵、董等几十姓,各自占据一州,大的有六百户,小的也有二、三百户,没有大君长,相互独立。他们语言虽然有些不同,但生活和风俗习惯大致和中国相同,自称本是汉人,主要差别只是他们以十二月为一年的开始。


四月初九(己未),契丹的辱纥(隋朝时的奚族曾称臣于突厥,势力强盛时分为五部:辱纥、莫贺弗、契箇、木昆、室得)首领曲据率众内附朝廷,唐太宗在他的地盘设置玄州,并任命曲据为刺史,隶属于营州都督府。


四月十四(甲子),乌胡镇将古神感带兵跨海出击高丽。登陆后遭遇高丽的五千步骑,双方在易山开战,结果高丽人战败。当天夜里,一万多高丽士兵前来袭击古神感的战船,结果中了他的埋伏,再次失败。古神感战胜后就回来了。


当初,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任命阿史那贺鲁为叶护,居住在多逻斯河畔,离西州北面一千五百里。他负责统辖处月、处密、始苏、歌罗禄、失毕五姓部众。乙毗咄陆投奔吐火罗时,乙毗射匮可汗派兵追逐,阿史那贺鲁的部落大多也都逃散了。四月二十五(乙亥),阿史那贺鲁带领他剩余部众数千个帐篷内附朝廷。唐太宗下诏让他们居住在庭州的莫贺城,拜阿史那贺鲁为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得知唐朝要讨伐龟兹,便请求担任乡导,带着几十随从骑马入朝。唐太宗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设宴丰盛地招待了他后送他回去。


五月二十(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带兵出击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击溃了他们。


当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的兵力最强,其它四天竺都臣服于他。王玄策奉使来到天竺,其它各国都派使者入朝进贡。刚好遇上尸罗逸多去世,国中因此大乱,他的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发动胡兵攻打王玄策。王玄策率领随从三十人抵抗,但众寡不敌,全被他们俘虏。阿罗那顺于是将各国进贡的物品全都抢走。王玄策在夜里脱身逃走,抵达吐蕃的西部边境,并写信征发邻国的兵马。吐蕃于是派出一千两百精锐,泥婆国也派出七千多骑兵赴援。王玄策和他的副将蒋师仁率领这两国的兵马,来到中天竺国所在的茶馎和罗城,连续作战了三天,打败他们,杀了敌兵三千多人,天竺人落水淹死的又有近万。阿罗那顺弃城逃走,重新收集了残余部众,回来和蒋师仁再战。蒋师仁又打败他们,还生擒了阿罗那顺。中天竺的残馀部众拥戴他的妃子及王子,依靠乾陀卫江的险阻继续抵抗。蒋师仁出兵进击,天竺兵全面溃散,他们的王妃和王子,以及男女一万二千人全成了俘虏。于是天竺国受到极大震动,前来归降的城邑和聚居部落多达五百八十馀所。王玄策带着俘虏的阿罗那顺和俘虏的天竺百姓以及牛马二万多头凯旋而归,还让方士那罗迩娑婆在金飚门制造延年益寿的药品。唐太宗因此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吐蕃的赞普协助击破中天竺国,因此也派使者来长安报捷。六月十六(乙丑),朝廷在白别部的地方设置居延州。


六月二十四(癸酉),特进宋公萧瑀去世。萧瑀字时文,是梁武帝萧衍的后裔,曾祖父萧统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祖父萧詧是西梁宣帝,父亲萧岿是西梁明帝。萧瑀九岁时被封为新安郡王,幼年就以孝敬和操行知名。他姐姐后来成为隋晋王杨广的王妃,他也就跟从杨广到了长安。他喜欢聚众学习,写得一手好文章,为人端直鲠亮。喜欢佛教,经常修行。他常和僧侣讨论佛教的苦难空虚,总是能体会其中的精深微妙。他常研读刘孝标的《辩命论》,对他有伤先王的说教和迷惑性命的歪理感到厌恶,便写了部《非辩命论》加以反驳。大意是:“人靠天地生存,谁说不是命运?然而吉凶祸福,也是因为个人所为。如果把一切都归于命运,这弊病就非常严重了。”当时晋王府的学士柳顾言和诸葛颖见到他的书后都称赞说:“自从刘孝标之后的数十年间,谈论性命道理的,都无法反驳他的理论。今天萧君的这番言论,足以治疗刘子的膏肓之疾。”杨广成为太子时,任命萧瑀为太子右千牛。即位成为隋炀帝后,他升迁萧瑀为尚衣奉御,代理左翊卫鹰扬郎将。有一次忽然得了风寒,萧瑀不让家人及时医治,还说:“如果能逃过这劫,还希望以此作为隐居遁世的资本。”他姐姐萧皇后得知后教诲他说:“以你的才智,足以为萧家扬名显亲,怎能作贱自己的身子,去追求隐居飘逸?如果因此遭到陛下的谴责,还不知道要犯什么大罪。”病好后,在姐姐的劝勉下,他又有了上进心。萧瑀经过累迁后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和内史侍郎。隋炀帝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弟弟,让他参与机务,但后来因为他直言忤逆了旨意,逐渐被疏远贬斥。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人包围时,萧瑀献计道:“听说始毕可汗借口围猎带兵来到这里之前,义成公主最初不知道他有造反的心思。况且北蕃夷人的习俗是可贺敦(可汗妻子)参与军事决策。当年汉高祖在平城被围脱险,正是依靠阏氏(匈奴单于的正妻)的努力,何况义成公主还是作为先帝女儿成为可汗妻子的。她一定会仗恃大国作为自己的后援。如果派一位使者去告知义成公主,即使没有帮助,也于事无损。臣又私下听到驱使御驾的人们议论,都担心陛下平定突厥后又要出兵辽东,所以人心不齐,也许因此导致挫败。请陛下下达明诏告知全军,将要赦免高丽而专心攻打突厥,这样百姓就放心了,将士们也会努力作战。”隋炀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派使者到可贺敦(义成公主)那里去宣谕旨意。不久突厥兵马果然解围离去。隋军后来捉到他们的间谍,那人说:义成公主派使者向始毕可汗告急,声称北方有警报。所以突厥解围,其实都是公主在暗中相助。隋炀帝又打算征伐辽东,跟群臣说:“突厥人狂妄悖谬,入侵为寇,其实哪会有什么作为?只因为他们一时尚未溃散,萧瑀就大惊小怪,实在不能饶恕。”因此将他贬为河池郡守,当天就遣送出京去了。到郡上任后,遇到山贼一万多人寇暴纵横,萧瑀暗中招募勇士,出奇制胜,当下就降服了贼众。他将缴获的财产牲畜,都奖赏给有功的将士,因此大家都愿意为他竭尽全力。薛举率众数万来侵掠郡境,萧瑀带兵出击打败了他。自后以后其他贼兵也都不敢冒进,郡中重新得到安宁。


唐公李渊平定京城长安时,写信招他。萧瑀于是在河池郡归附唐朝,被授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官拜民部尚书。秦王李世民担任右元帅进攻洛阳时,任命萧瑀为府司马。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他升迁内史令。当时基业新建,各地尚未安宁,唐高祖将他当作心腹,各种政务,无不让他参掌。唐高祖每次临朝听政,总要请他登上御榻。萧瑀是独孤氏的女婿,而唐高祖也是随文帝独孤皇后的外甥,两人从小就很密切,所以唐高祖和他说话时总称他为萧郎。国典朝仪,他也都交给萧瑀负责。萧瑀从政总是孜孜不倦,十分自勉。他将违纪的大臣绳之以法,毫不留情地检举他们的过失,所以人们都害怕他。他上奏了几十条建议,多数都被采纳。唐高祖赐给他手敕说:“得到萧公的进言,是社稷的依赖。运用智者的策略,能成人之美。采纳谏者的建言,应当用金宝酬劳他们的盛德。今天赐金一函,用以报答智者,千万不要推辞。”萧瑀一再谢辞,但唐高祖下优诏不许。那年,雍州设置七职,务必要选取才望兼美的人担任。当秦王李世民兼任雍州牧时,任命萧瑀为州都督。唐高祖常下达敕令而中书省经常没及时转达。唐高祖责备他们拖延。萧瑀说:“臣在大业(隋炀帝年号)年间,见到内史宣布敕令,有时会前后矛盾。朝廷各部实行时,常无所适从。所以一般容易的先宣布,难的就得拖到后头。臣在中书省时间久了,见到很多这样的事。如今皇上的基业新建,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远处的藩镇如果有疑问,恐怕因此失去机会。所以近来每次接受一道敕令,臣都必须认真审核,让它不和先前的敕令发生矛盾,然后才敢宣布实行。迟延的原因都在这上头。”唐高祖高兴地说:“爱卿能如此用心,朕还有什么担忧?”当初,萧瑀来到长安之前,朝廷将他在关内的家产都赐给了功臣。到这时,唐高祖特令将他原来的田宅归还给他。萧瑀把财产全都分给宗族的子弟,只留下一座庙堂,用以祭祀祖先。


当朝廷平定王世充后,萧瑀因参预军事谋略的大功,增加食邑二千户,并官拜尚书右仆射(首次入相)。他参与朝廷内外官员的考核,还为百官作指导,政务非常繁忙。萧瑀看待问题有时失于偏颇,而持法森严,因此受到时论的非议。萧瑀曾将封伦(即封德彝)推荐给唐高祖,唐高祖因此任命封伦为中书令。唐太宗即位后,萧瑀升任尚书左仆射,封伦成为右仆射。封伦历来狡诈,和萧瑀商量好觉得可以上奏的事,经常到了唐太宗面前就变卦了。当时房玄龄和杜如晦刚被重用。他们疏远萧瑀而亲近封伦,所以萧瑀心中不平,便呈上密封奏事争辩,言词有点不够恭敬。唐太宗觉得房玄龄他们功劳很大,萧瑀因此忤逆了圣旨,被废黜在家(首次罢相)。


不久唐太宗又拜他为特进和太子少师,没多久后,又重新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二次入相),还赐给他六百户食邑。唐太宗常跟萧瑀说:“朕想让子孙得以长久,社稷得以永安,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一目的?”萧瑀答道:“臣观察先前国运长久的朝代,都是靠分封诸侯作为国家牢固的盘石。秦始皇兼并六国,取消了诸侯而设置地方牧守,结果只持续了两代就亡国了。汉朝有了天下,郡县和封国并存,也得到了四百多年的基业。魏晋废除诸侯,所以不能长久。封建的法则,实在可以遵照实行。”唐太宗觉得有理,便开始考虑分封诸侯的事。不久,萧瑀和侍中陈叔达在唐太宗面前愤怒争论,声色俱厉。朝廷认为他犯了大不恭的罪,因此被罢免了官职(二次罢相)。


一年多后,唐太宗又任命他为晋州都督,并于翌年征他入朝,授予左光禄大夫,兼领御史大夫,并让他与宰辅参议朝政(三次入相)。萧瑀光明磊落,而且能言善辩。每次有所评议,房玄龄等人都无法驳倒他。然而唐太宗虽然知道他是对的,但很少采纳他的建言,因此萧瑀更加怏怏不乐。房玄龄、魏徵、温彦博曾有些微小过失,萧瑀弹劾了他们,然而唐太宗并不追问。萧瑀因此惘然若失。唐太宗接着又罢免了他御史大夫的职位,任命他为太子少傅,不再参与朝政(三次罢相)。


贞观六年(632),唐太宗又授予他特进和行太常卿。贞观八年,唐太宗任命他为河南道巡省大使。在办案过程中,有个必须受到弹劾的人却不肯交代实情,结果被酷刑拷打致死。唐太宗特别赦免了他的罪责。贞观九年(635),唐太宗又拜他为特进,再次让他参预政事(四次入相)。唐太宗曾私下跟房玄龄说:“萧瑀在大业年间,因为进谏得罪了隋主(隋炀帝),被贬为河池郡守。他本来要遭到杀身之祸(指他如果跟随隋炀帝到江南,很可能也会像隋炀帝那样被宇文化及杀害),结果反而见到太平的日子。这真是塞翁失马,世事难料。”萧瑀听说后磕头拜谢。唐太宗又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有废立的打算,然而犹豫不决。朕在那些日子,不被兄弟所容,自己又有功高不赏(即功劳大到无法封赏)的恐惧。这人(指萧瑀。他极力在唐高祖面前支持李世民)不能用厚利引诱,不能靠刑杀威胁,真是社稷之臣。”因此赐给萧瑀一首诗:“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他又跟萧瑀说:“爱卿的坚守正道和耿直不阿,古人都不法超越。然而爱卿善恶太过分明,有时也不免有失偏颇。”萧瑀下拜两次致谢道:“臣特蒙陛下的训诫,又肯定了臣的忠信,臣即使死去,也犹如再生一般。”魏徵也赞同说:“古人曾说:‘臣有逆众以执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执节,明主恕之以劲。(意思是不顾众人反对而坚持执法的大臣,只有明主才会因为他的忠诚宽恕他;和众人意见相左而坚守气节的大臣,也只有明主才会因为他的坚韧宽恕他)’当年听过这句话,今天目睹这事实。萧瑀要不是因为遇上明圣,必定会遭受苦难!”唐太宗很欣赏他的话。


贞观十七年(643),萧瑀和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图像都上了凌烟阁。这年,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拜萧瑀为太子太保,仍然参知政事。唐太宗东征高丽时,因为洛邑是军事要地,关系到关中和河东的安危,便任命萧瑀为洛阳宫留守。唐太宗的御驾从辽东回来后,萧瑀请求解除太保职位,但唐太宗仍保留了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位置。唐太宗因为萧瑀信奉佛道,曾赐给他一躯佛祖的绣像,并把萧瑀形象绣在佛像旁,让他在供佛时使用。他又赐了王褒所著的《大品般若经》一部给萧瑀,连同一袭袈裟,充当他讲诵佛经的道服。萧瑀曾说:“房玄龄以下的同中书门下内臣,全都结党营私,并无全心全意地侍奉皇上。”还累次单独上奏说:“他们合伙执掌大权,如同胶漆,陛下不了解实情。他们只不过没有反叛罢了。”唐太宗跟萧瑀说:“作为人君,必须驾驭英材,推心待士。萧公这话说的太过分了,何至于此!”唐太宗多次跟萧瑀说:“知臣莫若君。人不能总是求全责备,自然应当舍其短而用其长。朕虽然并非耳聪目明,但也不至于不明是非到如此地步。”还屡屡为萧瑀信誓担保,说房玄龄他们不是那样的人。萧瑀既不能说服唐太宗,而唐太宗也开始不耐烦,但最终还是因为萧瑀忠贞居多而没有废黜他。刚好萧瑀再次请求出家,后来又改变主意,最终让唐太宗实在受不了,到底还是下达手诏罢免了他,外派他出任商州刺史,革除了其他的封赏(四次罢相)。


这年(即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征他入朝,授予他金紫光禄大夫,重新封他为宋国公。萧瑀跟从唐太宗来到玉华宫,但突然病死在宫里,终年七十四岁。唐太宗得悉死讯,为他取消了御膳。太子李治为他举哀,还派使者到他府邸吊祭。太常寺讨论后建议为他谥名为德,但尚书省觉得“肃”更为合适。唐太宗说:“谥名是为了表明人的行迹,应当名副其实。萧瑀生性比较猜忌,肃的谥名有失准确。可谥为‘贞褊公’。”意思是他既忠贞又偏执。朝廷追赠他为司空、荆州都督,赐给他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萧瑀临终遗书说:“生而必死,理之常分。气绝后可著单服一通,以充小敛。棺内施单席而已,冀其速朽,不得别加一物。无假卜日,惟在速办。自古贤哲,非无等例,尔宜勉之。”儿子们都遵照他的遗志,殡敛和葬礼都非常简单节俭。


萧瑀死后,他儿子萧锐嗣位宋公。他娶了唐太宗的女儿襄城公主。唐太宗想为她营建府第,但公主一再谢辞,说:“媳妇事奉公婆,应当早晚都在身边。如果搬到别处,会照顾不周。”唐太宗于是命令就在她原来的府第营造新居。


要想知道唐太宗以后的情况,请看下篇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