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三十年(节选)----七月分兵---------------------【原创】

以史为鉴、通达古今、活个明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七月分兵,毛泽东战略失误
********三军用命,蒋介石完胜山东
 
 
折了74师,国民党方面必有一番沉思、检讨和调整。5月下旬在南京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研修班的一次讲话中,蒋介石说:“我自张师长殉职以后,立刻命令前方部队停止进攻,同时召集各将领来彻底检讨,彻底研究,彻底改正我们部队的作风和习惯,重新决定我们的战略战术。必须等到我们全军一番起死回生的改造之后,才能作进一步的打算。”蒋介石要想改造自己的军队,远非说说那么容易。对国军下一步的战略行动,蒋介石认为以山东的胜负最为重要。在他心中,国共之争最后的胜负,关键要看沂蒙山之战。
 
病急乱投医,他请原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来给国军把脉。冈村宁次给了他12字真言:“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经过一番部署,六月下旬,蒋介石将国军九个师布置在从莱芜至蒙阴不到50公里的地段上,准备发动对华野的新一轮进攻。
 
中共方面,毛泽东从五月底到六月底这段时间对华东野战军的下一步的作战战略有180度大转变。五月下旬,毛泽东主张华野以集中作战为好,到六月底,毛泽东则要求华野分成三股,促成了七月分兵。
522号,毛泽东给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来电说:
 
“歼灭七十四师付出的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有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敌人的进攻,取得决定胜利。而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
 
在这封电报中,毛泽东明确强调山东战场是全国主要战场,其它战场都是围绕山东战场的辅助战场。这时的战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527日,毛泽东再以军委的名义电示:“应集中兵力于待机位置,等敌行动判明后,再定歼击何部。”
 
到了六月底,国军开始行动,其战术还是一线平推,第一线摆出六个师平行向前。毛泽东这时的战略思想有了180度的大转变,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号。毛泽东电示陈粟谭:
 
  陈粟谭,并告刘邓:
 
  二十八电悉。蒋军毫无出路,被迫采取胡宗南〔4〕在陕北之战术,集中六个师于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前进。此种战术除避免歼灭及骚扰居民外,毫无作用,而其缺点则是两翼及后路异常空虚,给我以放手歼击之机会。你们应以两个至三个纵队出鲁南,先攻费县,再攻邹、滕、临、枣,纵横进击,完全机动,每次以歼敌一个旅为目的。以歼敌为主,不以断其接济为主,临蒙段无须控制,空费兵力。此外,你们还要准备于适当时机,以两个纵队经吐丝口攻占泰安,扫荡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来机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正面留四个纵队监视该敌,使外出两路易于得手。以上方针是因敌正面既然绝对集中兵力,我军便不应再继续采取集中兵力方针,而应改取分路出击其远后方之方针。其外出两路之兵力,或以两个纵队出鲁南,以三个纵队出鲁西亦可。你们意见如何,望告。
 
  军 委
 
二十九日十二时
 
该电中,毛泽东明确指示,要华野主力一分为三,留四个纵队内线(即国军正面),两个纵队出鲁南,三个纵队出鲁西,甚至连作战目标都已先定“先攻费县,在攻邹、滕、临、枣,纵横出击,完全机动。”
 
与此同时,630号,刘邓12万大军开始南渡黄河,向大别山跃进。毛泽东要陈粟分兵的意图,除了他说的国军一线布阵较为密集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牵制国军,配合刘邓的南进行动。
 
小评:
毛泽东要华野出鲁西及鲁南,是他大半年来一直想实现的所谓“品”字形布局,即,刘邓出豫中进入大别山区,占“品”字上边的那个口;陈谢出豫西,占“品”字右下边的那个口;陈粟出鲁西、豫东占品字左下边的那个口。
其原由基于三种考虑,
 
1)认为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2)打到蒋占区去就粮,以战养战;
3)拉动国军向南,减轻陕北的负担;
 
而观察以后的战果,可以说,毛泽东的战略很不成功,毛泽东对着地图想出的这个布局,“理想”是很“理想”,可他不符合实际。除陈谢由于所面对的敌情不严重而侥幸成功外,其它两路都不成功;如果不是粟及时调整部署,集中再战的话,刘邓很可能就被困死荒丘,出不了大别山。
反攻的时机在山东并不成熟!
 
这是人性的弱点,总是乐观的估计形势,总希望自己的事业早日成功,进而急躁盲动,往往出错。中共建政后的大跃进就是这种思潮的又一次表现。毛泽东深谙此理,在庐山会议上,谈到革命的急躁性时还把马克斯也扯上,他说:
 
我有两条罪状,一条叫1070万吨钢,大炼钢铁,你们赞成,也可给我分一点,但始作俑者是我,推不掉,主要责任在我。人民公社全世界反对。苏联也反对。还有总路线,是虚的,实的。你们分一点。见之于行动是工业、农业。至于其它一些大炮,别人也要分担一点。谭老板(即谭震林),你那大炮也相当多,放得不准,心血来潮,不谨慎,共产共得快。说要快,马克思也犯过不少错误。天天想着欧洲革命要来了,又没来,反反复复,一直到死了,还没有来那不是性急?
 
纵观粟裕在前一时期作战的战略思想,一直希望抓兵,即集中兵力。有兵在手,才能挥洒自如。就像韩信说的“多多宜善”。
 
应该说,毛泽东总体上,是与粟裕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强调集中兵力。但是毛泽东所处的陕北的环境,使他这时产生了分兵的思想。这是由于:
 
1 陕北粮食困难,老百姓经不起双方军队征粮。陕北共军常处在饥饿状态。大兵团猬集贫瘠的陕北,不被打死也被饿死。陕北共军主要的工作已经从打仗转为找粮。毛泽东每天被粮食压的透不过气来,因此想到将战争引向蒋管区。
 
2,毛泽东等人留在陕北,虽然到目前还是有惊无险,但也时刻有危险,因此,从背后扯住胡宗南的后腿,减少胡宗南在陕北的兵力,也是一个急需实施的战略目标。因此三路大军品字形摆再中原,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毛泽东过最乐观的提出一个“战略反攻说。犯了“急躁病”。实际面对的局面还是很严重的. 大战略区的军事指挥员,很知道眼前的形势,并不认为适合战略反击,只是敢想不敢说而已。
 
令人感叹的是:毛泽东并非总是正确,蒋介石并非总是愚蠢。
 
经常看到,国军打败仗了就怨蒋介石指挥好。实际上,一个好的战略的实施是要过战斗来实现的,要看具体的部队,能不能在战斗中顽强坚持,达成任务。在具体战斗中因各种原因打了败仗,再好的战略也是无法实现的。
 
中共在政治上比国民党优秀,这是中共打胜仗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陈毅、粟裕、谭震林、陈士榘等人研究后将主力分成三股。
第一股,由叶飞、陶勇率领一纵和四纵穿过临沂蒙阴公路向鲁南挺进,准备打费县和枣庄,这一股被叫作叶陶兵团。
第二股,由陈士榘、唐亮率领三纵、八纵、十纵挺进鲁西,准备攻击泰安和大汶口,这一股被叫作陈唐兵团。
第三股,陈粟带领二纵、六纵、七纵、九纵和特纵集结于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待机出击,这一股被叫作内线兵团 
对于这种分兵的安排,我揣测,粟裕心理是不同意的。但是不好老是出面反对毛泽东。不说也罢。)
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随即将此方案电告延安。71号,各部即案此计划拉开行动。
72号,毛泽东以军委的名义复电说:“三十电悉,部署甚好”并指示说:
(陈唐兵团)“以越过莱芜直打泰安及其南北之线为宜。得手后收复肥城、东阿、平阴、宁阳、汶上、济宁,与刘邓直接联系。尔后并应准备出鲁西,与刘邓协同打陇海路,出淮海,展开新局面。”
 
73号,再次强调:
“你们西进,南进之五个纵队,应以攻占泰安至临城全线尽歼该线之敌为第一目标。胜利后再攻占该线以西各地。”
 
这样一来,等于是要这五个纵队直接于刘邓联合作战战,已经跨出了华野的指挥圈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