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青: 当《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遇到了《芙蓉镇》】美华文学天地 ‖人文活动评论 好文共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韩秀(右起)牵线下,于梨华、古华于美国华府近郊举行一场名为“当《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遇到了《芙蓉镇》”的文学对谈。(图片來源: 陈小青)

当《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遇到了《芙蓉镇》

作者: 陈小青

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华人读到过于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也有数不清的华人听说过古华的《芙蓉镇》。各获大奖各领风骚、风靡几十年的这两部著作,已成经典之作。受两岸三地共同尊崇、被誉为留学生文学鼻祖的于梨华,与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被改编为多种影剧的古华,两人之间可有关联?

有! 2017年4月29日,在同样身为著名作家、华府传奇人物韩秀的牵线之下,华府华文作协将他俩请来做了题为【当《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遇到了《芙蓉镇》】的文学对谈,主持人正是韩秀。三大“名家”相聚首,回顾历史、畅谈文学;三人众多的“粉丝”从远近各路赶来,会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主办方华府华文作家协会的金庆松会长 (左)在活动现场介绍三位作家。 (图片来源: 陈小青)

讲座以别出心裁的问答形式进行。本身著作等身的韩秀对两位作家的作品了如指掌、事前又做足“家庭作业”,提问自具专家水平。她先问听众一些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问题、令听众对两位作家先有纵向的了解,其后才向两位作者进行发问;由于多年在写作与阅读上的无数心得,她所提的自然是行家之问,提问时又每每先读出书中关键段落作为例证,彰显出作品的优秀之处;还要答者卡时间回覆、时间一到便笑称“考试时间到了”;听到答案还会做一番风趣的评论和“判分”,有时甚至与西方一些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令听众进一步了解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高明之处。问的内容虽然深刻且严肃,提问方式却如此活泼,令席间听众一再捧腹。偏三人事前又明显并未“排练”,临阵上台,八九十岁高龄的于梨华和也已进入“从心所欲”年龄段的七十多岁的古华,总是“乖乖”听问、“乖乖”回答;有时答完之后则称“我先交代这么多”,引得会场哄堂大笑;有时走题、有时要向主持人再次核实提问。由于问题问得巧妙,他俩谈出了许多写作与人生各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感触。他俩讲到往事动容、谈及写作动情,每句话都发自肺腑,时时有精辟论句、每每还要对以作协会员为主的听众介绍写作经验和做出语重心长的叮嘱,令席内听众赞同与感慨之声时起、掌声不断,连呼深受启发。

在主持人韩秀的提问下,近九旬高龄的于梨华和已进入“从心所欲”年龄的古华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妙趣丛生。 (图片来源: 陈小青)

会上主持人韩秀首先指出,此次大家相聚,乃因今年是文坛常青树于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出版五十周年的日子;而古华则是在接受华府作协邀请下,刚完成台北之行,便不辞旅途疲劳赶来同于梨华和大家见面。听众立即报以热烈掌声。韩秀进而笑说,今天的文学对谈“非常别致”,因于梨华和古华二人唯一共同之处,是都在非华语的地区生活、而以华文创作见诸于世;但其他方面“就只剩下了不同点”:性别、出生地、成长环境、求学过程、创作过程、美学理念等均为不同,创作手法更是各有千秋,“所以今天正是请这两位如此不同的小说家谈有关那两部家喻户晓的小说产生的过程及有关内容”。而于梨华发言时则急于先“补充”一点:她和古华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华”字,这引得听众又是一阵捧腹。

韩秀对于梨华的第一个提问,是关于创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时的历史背景。接下来,韩秀以书中比比皆是之例,请于梨华说明她能异常娴熟、不同凡响地运用时空转换艺术手法的原因。第三个问题,基于于梨华提及意识流以及夏志清先生为其写序之事,韩秀请她说明怎样观察作品中的人物原型,才能通过细节描写来成功刻画人物的真实性。之后的问题,则包括诸如“在写作中怎样运用隐喻”、“棕榈在妳心目中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妳对今天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读者有什么期待”等。

韩秀对古华的第一个提问,也是从其小说《芙蓉镇》的写作背景、小说的产生过程开始。第二个问题则是对于《芙蓉镇》的四章横跨四个年代、令人联想当时的政治形势,而请古华解释如此设计的更深层理由。韩秀进而请古华解说在其一系列长篇小说中,对数位不同女主角间为何总有一种隐隐的、非常坚韧的脉络存在。接下来她的提问包括:在描写《芙蓉镇》里石板街上竹枝扫帚扫街的经典画面时、作者可曾有过不同的设想,以及对今天的读者再看《芙蓉镇》会有什么样的期待,等等。

古华、于梨华为現场嘉宾签书。 (图片来源: 陈小青)

于梨华在回答中,提及记忆犹新的许多往事,包括不公平的人生待遇、书中重要人物的原型、她本人的生活阅历等等,这一切均已成为创作中的养分。韩秀由此表达了对她的感慨:于梨华的“性格决定命运,所以难怪要成功”。她还谈到自己所以擅长运用时空调配来增进描写人物的立体性,乃因大益于在美读新闻系时大量阅读的西方文学作品。并由此强调务必要读书、尤其注意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她还特别强调细密观察的重要性,说人称她“有第三只眼”、能看到他人无法看到之物,而她因最喜写人、对人非常有兴趣,所以观察得很用心、不肯放过任何细节,写出的东西自然会细腻饱满。对于书中让棕榈反复出现,以棕榈为隐喻、将棕榈看得异常重要,乃因逆境中曾以棕榈为精神依靠、从中获得力量,并以此形成一种象征和呐喊。针对现下喜爱写作的人们,于梨华语重心长地叮嘱大家务必多读书、多观察,写人物时务必能令读者听得见其讲话、看得见其表情;而最重要一点,是定要每天必须动笔写作、哪怕只写五分钟,而且关键是把心静下来:“这是最要紧的,叫作『持之以恒』”。

古华在答题中,对自己《芙蓉镇》的得奖,部分归功于时间所玩的把戏,认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通过介绍创作此书的历史性大背景,他引用一篇评论,说此书“如果是1957年所写,就会是极右派、关进牢房;如果是文革中所写,就会被杀头;但这本书是80年写、81年出版,所以得奖了”。但他又说,《芙蓉镇》是在当时特殊情况下所写且成功的;而作为作家不应只停留在旧作上,所以他始终笔耕不辍,新近又刚完成另一长篇力作《北京遗事》。

金庆松会长 (前排左2起) 、主讲人古华、于梨华、主持人韩秀与部分現场嘉宾在会后合影。

虽然韩秀对二人的提问各不相同,古华许多回答竟与于梨华殊途同归。他谈到《芙蓉镇》的结构亦是得到西方文学启发并融会贯通的结果;他认为结构是一种力量,结构不好则再好的题材也必写乱,好的结构则会产生双倍的好结果;他也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提到“故事可以虚构、细节不能捏造”。对于写小说,他给予了三方面的忠告:一是学会倾听、习惯于倾听,甚至不同的观点也要倾听;二是如于梨华所述,务必观察与注重细节;三是不要怨天尤人埋怨生活, “再大的苦难,对作家来说也都是财富,都会变成我们的文字、变成我们的作品”,《芙蓉镇》便正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令他当时“找到了一个喷发口”将压抑的情绪喷发了出来。他也同样强调多读多写;关于多写,他提到“不怕胡说,只怕无说”,写时一定要自我解放,务必要放开来360度地写;关于多读,他认为无论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各种风格的任何书均可读,只有读的书杂,营养才会全面丰富。

发言结束听众热烈提问,两位作家均逐一给予回答。整个场面持续激昂,热烈而感人,很多人回家之后还互通电话,一再感慨于此次座谈给自己带来写作上的激励,心情均久久难以平静。相信此次难得的盛会,已经成为华府华人记忆中的一部分,留在了华府传奇之中。

美华备注:本文原载于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网站。

--------------------------------------------------------------------------------

本文作者简介:

陈小青,华府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资料來源: xxxxx)

==============================================

认识美华:

《美华文学》是一款由硅谷女性美华俱乐部负责制作、管理的文学性刊物,以纸本和网路两种渠道发行。自2016年改版后,专注于发表评论类文章,评论范围涵盖:文学、艺术、影视、出版刊物和文化活动等,以期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经济、知识焦虑、又知识爆炸的时代,为广大的北美华文读者提供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的人文讯息,并把几许意趣与人文馨香注入到大家紧张忙碌的生活之中!

我们的Weee: http://www.sayweee.com/article/view/yi7be?t=1502144588204

我们的文学天地: https://meihualiteratiworld.blogspot.com/

我们的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Meihua-Club-1582261521848880/

我们的文学城: 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292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