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日常(四十一)电影敦克尔科观感

战狼二没去看,去看了敦克尔科。今天和俺那位一起去的。上午十点钟电影院里算上我俩就七位闲人。放映室里空荡荡的,半躺在宽大高靠背沙发里,我的心在全程的一百零七分钟里一直紧绷着。影片自始至终没出现一个德军的镜头,但我还是感受到敌人无处不在,除了紧张还是紧张。

 

这部电影和我过去看的战争片完全不一样。没有传统的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也没有用完整的叙事手段告诉你敦克尔科撤退的来龙去脉。它没有讲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撤退到这么狭小的一个海滩,近在咫尺,胜券在握的德军又为什么突然停止了围剿。亏得我在看之前扫盲搜了二战史,最后连猜带蒙总算对导演诺兰要呈现的故事明白了个大概。

 

敦克尔科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救亡片。看了半天就觉得是在看一群士兵怎样渡海撤退回英国的事儿。影片的重点不在具体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恐怖而是在于探讨人性。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对生存的渴望,是在委婉地谴责战争。

 

电影一开始是一小队落伍的英国兵走在静寂的街上,漫天飘落的德军传单告诫他们不降即死。一会儿枪声四起,士兵们j仓皇出逃全被打死了,只剩下一个小伙子,他急速跑过长长的街道终于来到街口。突然间眼前豁然开朗,海风呼啸,海浪汹涌,敦克尔科海滩躺在那儿,五十公里的海岸线上四十万和他一样的英法比利时战士在焦急地等待撤离。

 

诺兰虽为好莱坞导演却把这个片子拍得特别有英范儿。首先是色彩自然。我们多处看见了晴空,兰天下的沙滩。乳白色沙子连接着的海水。很难描述那水那浪的颜色,因为它们一会是铁灰色,一会是深蓝,一会着了火变得金光闪闪,一会儿泡沫堆积如山像棉絮般老旧土黄。在用色上电影的基调非常细腻逼真,用的都是日常柔和的光线,没有丁点儿刺眼眩目却使人感到战争环境的压抑。再看镜头处理,导演克里斯朵佛诺兰用了很多近镜头,大量脸部特写使得演员情绪的丝毫的变化都能通过屏幕传递过来。我特爱看(Tommy)小英国佬脸上的雀斑,一颦一笑都有小黑点点跟着跳,萌萌的辣么有特点,与其说增加了那些战士,小人物的可爱不如说更让人感慨唏嘘,这么年轻就要面临死亡。影片最妙的地方当然还在于脚本。讲故事的方法。电影敦克尔科以陆海空三个侧面诠释了二战期间英法联军在法北部敦克尔科的胜利大撤退。诺兰给了他的几个核心角色不同的时间段。在电影里,敦克尔科的故事被分成三条线讲述。陆地上撤退的士兵是一周主要表现众士兵的逃命心理。海里前来救援的平民渔船主是一天,表彰英国普通百姓的无私奉献。空中御敌的飞行员是一个小时,这是全场电影里最解气的一段,英国民族自尊心,军人的英雄主义得到完美体现。在影片中飞行员为了保护自己的同胞主动放弃了返航,在燃油将尽之刻顽强战斗又多击毁一架敌人的飞机。最后迫降在敦克尔科海滩成了俘虏。这三条线既各表一章,分头刻画,互不重合,蒙太奇切换。空中的一定是在白天,陆地上的有时候是在夜晚。然而他们又在影片的后半段联在一起,形成了上中下,即天上船中水下,各种遇难逃生营救的统一画面。加上IMAX震耳欲聋的声响效果,当时整个场面绝对惊心动魄。

 

影片的结尾部分也就是撤退成功的一刻,导演并没渲染英国人欢迎子弟兵归来胜利的气氛而是很艺术地表现了英国人的内敛坚定,我想正是这种可敬的民族素质保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纳粹的胜利。一辆绿皮火车徐徐开到英国某一乡村小镇,窗外阳光淡淡,芦草萋萋,车内回家的年轻战士从报童手里接过泰晤士报,上面有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的讲演;“。。。 欧洲大片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魔爪,我们也毫不动摇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本土作战,我们将在大海和大洋作战,我们将在天空作战我们越来越有勇气和力量,我们定能保卫自己的领土,不管要花什么样的代价,我们将战斗在滩头,战斗在登陆地点,战斗在街头巷尾,战斗在山区田野,我们绝不投降,。。。”

 

“敦克尔科”最终也没有出现令我起立鼓掌的那一刻,但帷幕落下我还久久沉浸其中,珍惜和平!

我爱君羊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oduo' 的评论 : 谢谢您的分享。我看电影就是想获得一种感觉。昨天人少,位子好,心情也对,就完全沉浸其中,这对于片子都是加分的。
我爱君羊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avidhu1999' 的评论 : 谢谢到访。您的评论对我很有启发,有机会一定去看战狼二,狼片不会太血腥刺激了吧?
xioduo 发表评论于
三条线蒙太奇不是全按时间顺序来连接的,诺兰的观众还是真要带着不停运作的大脑才能读懂这电影。挺喜欢这电影,跟着这些小人物的视角来进入了电影而不是看个故事。当初在咱家附近取过一些景,可惜用在哪里没找到。
xioduo 发表评论于
三条线蒙太奇不是全按时间顺序来连接的,诺兰的观众还是真要带着不停运作的大脑才能读懂这电影。挺喜欢这电影,跟着这些小人物的视角来进入了电影而不是看个故事。当初在咱家附近取过一些景,可惜用在哪里没找到。
davidhu1999 发表评论于
说老实话,这片子与战狼2我都看了,我真觉得这片子被过高评价了。

基本上来说,片子从海,陆,空三条线并行。

空 - 就是一两架飞机的英勇战斗而已,我就当做这完全是支线,不去过多的纠缠。

海 - 两个问题:1. 明显不符合事实 - 驱逐舰挨一两颗炸弹,就沉了?真这样的话,就不需要什么海军轰炸机,不需要什么鱼雷机了,直接由配合陆军的俯冲轰炸机去对舰轰炸好了。我就不额外再多说有的地方那沉船的镜头明显看出是(纸做的?)模型了。
2.场面实在是不够宏大。就算最大的那个场面,应该是最激动人心的那一幕,各种船只穿过了海峡到达敦刻尔克 - 电影里面就那么几十艘船。说不好听点,真有点儿寒碜。那几天总共有近700艘英国船只与近900艘盟国船只参加了行动。是,可能有人说这些船大概不会同时出现在海岸,但咱作为电影,您不能想办法把场面表现的宏大点儿么?

陆 - 全片没有任何紧迫感。是,可能有些地方表现了人对生存的渴望,但不足以扣人心弦。
说点政治不正确的话 - 这次逃亡,对英国国家来说,是一个失败中的光点,因为保留了珍贵的人力(重武器是全丢了)。这部分人力成了之后陆军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那些讨回来的士兵来说,真不算什么“成功”。我相信大部分士兵当时的想法确实是逃命,而不是“我只有逃回去才能继续为国出力”。但是,从结果来看-虽然是马后炮 - 二战期间,被德国抓住的英法战俘,其待遇远远强于苏联战俘或者被日本抓的西方战俘。基本上说,他们如果当时被俘,对他们个人来说,未必就比逃回国去差。所以从这点考虑,我无论如何无法对那些士兵的“生命安全”有多大的同情。

片子的亮点,实际上是表现出那些民间的船只自动自觉的参与这次救援。但就这部分,与战狼2的类似部分相比,力度也不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