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10)当之无愧的亚圣——孟子 (附视频)

一介教书匠,酷爱自家乡;寓居多伦多,桑梓永难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当之无愧的亚圣——孟子
 
(附视频)
 
        文革中,我虽然“荣获”过“孔老二”称号(详见《忆海拾贝》(24) 初呛教改狂涛水 ),但个人始终没有认真研读过圣人的文章。
 
        偶读《今日中国》刊物,其中大家李荣胜先生介绍“亚圣”孟子的文章,虽然不是直接介绍孔子的,但拜读之后还是受益匪浅,忍不住整理了一下,和朋友分享。
 
        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于孔子去世107年以后的公元前372年出生在今山东邹城。
 
        他和孔子的经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小时候家境清贫,青年后专心读书,开办私学,教授学生。40岁之后,带学生周游列国,以渊博的学识推行儒家的仁政思想,力图挽救战国时期兵荒马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晚年返乡讲学育人之际著书立说。他在公元前289年去世,享年84岁。他一生全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道德修养、儒学理论、政治与社会实践等方面,至今仍足以让人钦佩。
 
        《孟子》一书开篇这样说: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 ,满足私欲)。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言利?”
 
        大概意思就是: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有利于我国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谈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做君王的说:‘怎样才能利于我的国家?’做大夫的说:‘怎样才能利于我的家族?’士人百姓说:‘怎样才能利于我自己?’那么,就会使举国上下相互争夺私利,而国家就很危险了...... 如果把仁义丢到脑后而利益当头,那他们不把全部利益夺去,是绝不会满足的。没有一个重仁德的人会抛弃父母亲人,没有一个重道义的人会怠慢国君。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一开口就谈利益呢?”
 
        孟子这段话集中阐述了一个治国的基本道理——以利治国,必为利所害;以仁义治国,必国泰民安。反观今日之社会人人开口必言利,人人做事必为利;为了追求私利,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行为四处泛滥,为追求私利为官不仁,贪污受贿时有披露,为追求私利甚至杀人谋利、杀人泄愤时有发生。面对这种置仁义与道德于不顾的社会现状,难道不应该重读《孟子》如此开宗明义的开篇而反思吗?
 
        在儒学理论方面,孟子认为人性向善是人类先天的良知,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正是由这四种心产生出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人类行为规范。
 
        孟子继承了儒家的战争观,认为“仁者无敌。”他认为战争是分为正义和非正义的,其界限就在于百姓欢迎不欢迎,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具有普世价值的结论。
 
        孟子的君民观中,民本思想升华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令人十分敬佩的有三:
        其一、孟子从夏桀、商纣丢掉天下的教训中得出结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二、天子是为百姓而设的,没有天下百姓,哪里来的天子?
        其三、孟子有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老百姓最重要,其次是江山社稷,相比之下君主较轻。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人类社会文明史上具有长青意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000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要把人民放在最重要、最尊贵的位置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政治见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