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故事 (二十二)为谁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人生哲学问题。俗话说一个人一个活法,因此也一个人一个说法。而最通俗简单的回答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看似不算是什么回答,但如果仔细分析,应该是个理性的回答。人是高级的灵性动物,而生物的本性是生存和繁衍。因此从本能出发,人活着就是为自身的生存与传承。除此之外,人还为自己制定了人生目标,社会责任,家庭担当等,并为此而努力。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当然对不少人来说也许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也活在这些潜意识中而并不知觉。对老年人来说,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离人生终点渐近,就会常常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如何?

近来有一天,老伴突然对我说:“我为你活着。”她只说了这一句话,并没有继续深谈,而且看上去心平气和。我首先感到突然和惊异,不知她这句话是有心还是无意。因为她多年来从未说过类似的话,而且一直回避和忌讳此类话题,很有点心理障碍。因此家人也都不敢冒犯,如有违忌必须认错纠正。连我写文章也必须回避类似的字句,这已成惯例。这次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突然说出这句话,让我感到突然和惊异的同时,也不知要不要进一步深入讨论这个人生话题。只好含糊地回答说:“我也是”,而她已经转身去做其他事。看来她并不想深谈这个问题,还依然在回避。但我想,她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随意说说,一定是考虑很久,有意而为。她终于勇敢地突破禁忌,真心表达了内心久藏的心意。应当是心理障碍的突破和进步,理应得到理解和鼓励,但也不能求之过急。

过后我也思考,人生既漫长又短促,不知不觉已到耄耋之年,人生之路已接近终点。人老了才思考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可能更加深刻而有意义。在过往几十年平凡的生活中,已经习惯了两人相处。这样的处境习以为常,并没有想到会有一天走到尽头。能熬到白头偕老已经不容易,然而总会有一个先走。先走者有放不下的情,无限的牵挂,但也就此彻底解脱。而留下者是无比的孤独,思念和痛苦。而这又是无可奈何的人生规律。当听到自己的另一半说出为你活着时,内心矛盾而难以言表。反正选择那一种回答都是一种痛苦,而这却并不由人来随意选择,这种无奈就更加让人痛苦。

为老伴活着,这是发自内心真切的牵挂。这种牵挂是一种爱,一种亲,一种恩,是一种依恋,相知,相惜。为所爱的人活着,也应当是一种幸运和幸福。但也会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和忧虑。每个婚姻走到最后,都是生命对生命的托付,老年人结伴走向人生终点,才真正是相依为命。

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就是伴侣。年轻时是情侣,“侣”字是由“两口人”组成,也就是小两口。两口子以情相系,并以一种契约或承诺组成一个彼此相对独立的共同体——家庭。随着相处日久,在平凡的生活中,爱情的热度渐渐降温,平淡地过日子成为常态。当然这种常态也会出现矛盾和波折,甚至会解除契约劳燕分飞,因为他们还是相对独立的两口人。如果彼此能相互适应,在平凡的生活中共同努力创新生活,不离不弃携手同行。随着岁月的磨合,成为一对白发夫妻。这是一种缘份,也是一生的幸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老年,两口子就成了老伴。“伴”字是由“一人一半”组成,这时两人爱情已经转化为亲情。以亲相连,情人变为亲人,是无血缘关系而更甚于血缘关系的亲人。既然“伴”字是一人一半,已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相互依赖,相依为命,命运与共,已经难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既然是一人一半,各人的喜怒哀乐就会感同身受,彼此相互牵挂惦念。到老年为什么活着?当然首先是为老伴活着,同时也是为自己活着。

年轻时,只感觉人生路途漫长,有个遥远的未来。只顾学习和工作,而忽略了生活。我和老伴18岁相识,22岁结婚,婚后生儿育女,侍奉父母,勤奋工作,养家糊口。在物质贫乏中过着平淡的生活。日子好像过得很慢,期盼子女尽快成长,父母身体健康,自己事业有成。中年后,改革开放,生活改善,自己也事有所成,子女们也都大学毕业,相继成家立业。然而工作担子加重,两人又是工作狂,精力就基本放在工作上,占用了不少生活的空间和时间。在两人有精力,有经济能力时,却少有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应该说那时我们是为社会,事业和亲人们活着,就这样忙忙碌碌地干到退休。然而退休后两人还不甘寂寞,在原职业轨道上又转了几年,而忽视了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直到2005年66岁时我突发心脏病,做了手术。手术后伤口疼痛不止,无法入睡。老伴日夜陪伴,精心服侍,让我尽快地恢复了健康。从那时起,她特别关注养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我们也有了更多健康意识。她经常向家人发布健康常识,被子女们称为专家。她原本就想学医而阴差阳错学了纺织,因此依然对医学感兴趣,人到老年依然乐此不倦。

近十多年,先是我得心脏病,后是她得肺病。她起初是咳嗽不止,接着是大口吐血,后来是气短哮喘。我睡在她旁边,按她的呼吸节奏一分钟都坚持不了,可见她是多么痛苦。听着她无休止的咳嗽和急促的喘息,我真切地体验到,什么是感同身受和无以替代的痛苦。虽然先后去过多家医院,找过多个专家,做过多种检查,但都未能确诊根治。直到请了一位退休老专家会诊,才排除其他,怀疑是肺结核。其后去结核病医院确诊并治疗。经过一年多治疗后病情转阴,咳嗽停止,哮喘有所缓解。然而肺功能已经下降大半,难以恢复。大夫要求每天吸氧15小时,于是买来氧气机。但这种吸氧类似卧床不起,难以忍受。于是采取多种方式尽力缓解病情,逐步减少吸氧时间。生活状态有所改善,但已经体衰无力,不能远行,只能在住家附近走走。由于对油烟过敏,只好远离厨房。家务事大多已无力承担。

老年人衰老无可抗拒,渐渐就食无味,动无力,听不真,看不清,受诸多限制。在家孤独寂寞,那就学习独处。于是她在吸氧的同时就看点喜欢的电视剧,我就在家务之余,看书写字听音乐。我俩一个心缺血,一个肺缺氧,血气不刚。而我耳不聪,她目不明,两人合起来才能算一个聪明人。她是我的耳朵,我是她的眼睛。这种互为补充,相互依托,只能互济过日子。年轻时她为家庭辛劳付出,到老年时角色转换,我就成了个宅男。她知道现在更加依赖我,有时也歉意地说她拖累了我。我说这是你往年对家庭辛劳付出的回报,应当心安理得。而她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做些轻微的家务事,每天晚上必然会给我准备好洗脚水。由于她有早睡的习惯,每天睡觉前还要说声“晚安”,起初我并不习惯回答,但在她的坚持下我也渐渐习惯。那种说不出的深情,就尽在这每天的晚安中。

夫妻相处多年,难免矛盾和争执。但我们从未吵过架,更没有动过手,但争执无数。老年后过着二人生活,争执的机会就更多。再加年老有病,好像更显得固执。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得面红耳赤,过后又感到毫无意义。既然“伴”字一人一半,谁对谁错也已经失去意义。即使占了上风,也是对双方感情和健康的伤害。因此到老年已不能认真讲道理,论对错。即使赢得了道理,却输了感情。只能争着,说着,哄着,笑着,尽量缓和矛盾,减少负能量。于是我们共同制定了个三不守则:不争执,不动怒,不生气。然而争执还会有,但希望争论不至于变为争执。这也只是个警示,是为了预防向动怒和生气的升级。生活中矛盾不可避免,而有矛盾的生活也会显得有活力。

几十年来相依相伴的生活,仿佛这样的日子会一直延续。当偶然想到这样的日子将有一天终结,会感觉人生的短促和无奈。我们的人生都在倒计时,并不知终结在何时。彼此迟早要分离,需要善待与珍惜。年轻时我和老伴很少手拉手并行。那时看到老年人手手相牵时,感到是一种老年人的浪漫。而当自己年老时,又认为是一种相互的依靠和扶持。是一种功能性的浪漫。现在我和老伴出行,也是手拉手。那种感觉已经不是浪漫,而是一种互助和依赖,是一种安全感。我不是个浪漫的人,从未送过她鲜花,更没有结婚戒指。鲜花她说不喜欢,但想要个戒指。于是我决定还她这个心愿,在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戴到她的手指,也算一个老年的浪漫。金婚时我送了她一架钢琴,她很喜欢。期望能在钻石婚时,送她一个钻石戒指。

到这把年纪,不奢望多么高寿,只求与病共处,而不至于痛苦。不指望生活多么奢华,只满足于粗茶淡饭,生活能够自理,而少拖累子女。无能力远走,那就学会独处,充实自我,减少孤独。期望我俩能携手同行,安详地走好人生最后一段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