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本文原创。仅限站内转载,站外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

 

笔者在这里不想过多纠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细节,只想把这个历史事件作为一个引子,因为它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史上,骑兵发展的一次革新。大规模的马军部队建制,至此已经开始由战车,逐步转化成为马队。那么这么一个转化过程是怎么发生的呢?马匹应用于军事用途,为什么最先发展出战车,而不是直接产生供人骑乘的骑兵呢?笔者看了很多分析文章,大部分不是针对乘具技术的限制(比如马镫),要么就是单纯从军事思想出发,但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作为提供动力的马匹的因素。

驯化马匹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青铜器时代的今乌克兰南部地区。当然这还不是定论,仅仅是因为这是目前为止,能够提供肯定的马匹驯化证据的最早考古实证。因为出土的大量马骨(60%的动物骨骼为马骨),还有6个马嚼子,充分证明当时,当地的马匹是经过人类驯化的。另外,也有猜测马匹最初是由西亚、中亚、甚至中原地区最先驯化的。但是对于考古分析来说,我们目前很难将野马同经过驯化的马匹骨骼区分开来。尽管这些地区的考古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很多马骨遗骸,由于没有能够提供更有效的证据,比如上面的嚼子,或者陶器、壁画上的骑乘马匹的形象,很难明确定性当时人类是捕获野马食用,还是已经能够驯化野马。

最初驯化的野马体型都很小,比如《驯养动物的进化》一书中提到:

东欧早期的驯化马肩高位127-145厘米,平均137厘米。西欧早期的驯化马肩高平均数还要平均低10厘米。中国最早对驯化马匹的文字记载出自汉代,综合更早期的文物以及绘画,我们可以基本认定,汉代之前中国的驯化马主要是矮马,又可称果下马。这种马身材更加矮小,肩高多在1米左右。商代墓葬和西周车马坑中的马骨骼以及秦代马形物品的形貌都展示了矮马的姿态。直到汉武帝时期,张骞从西域引进了大宛马(汗血宝马)。我国的马匹经过改良,身高才一代一代高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汉代以后出土文物中所表现的马造型基本都是体型高挑的模样。

所以说,尽管古人的身高也普遍偏矮,平均身高多在140-160之间。但与今天人与马的身高比例相比,当时的驯化马在供人骑乘方面还是会比较吃力的。同时,还有其它几方面的证据表明马匹首先被作为牵引马的可能性要大于骑乘马。

我们首先来排除人类驯化马匹最初是为了提供肉食的目的。猪,鸡,羊,狗等等最初是为人类提供肉食来源的动物,它们被驯化的时间都要远远早于马匹。这类作为肉食来源的驯化动物,一般都是在其个体完全成熟之前就会被杀掉。这是因为这个时期是产肉量最高,肉质最鲜美的时间。而马匹在被驯化后,我们很少在史前遗址中发现大量未成熟期的马匹骨骼,所发现的多是已经成熟的。虽然它们最终一定也避免不了被人类食用的命运,但这一点也表明,人类当时养马的目的或者是需要它生产乳汁,或者就是直接将它作为役畜。

言归正传,人类驯化并使用牛作为拉车的工具要早于马。而牛一般是不作为骑乘的工具的,所以按照惯性思维,马最初也会被直接用为牵引马;其次,早期的马嚼子更类似于今天作为牵引马的嚼子,而不是骑乘马的嚼子;还有,从马匹训练的角度来说,训练马拉车比驮人更容易让马接受。毕竟在之前人类社会还没有能够骑在某个动物背上的经验,马也没有:);最后,古人类绘画中,马车的出现要比骑乘更早一些。

整合以上因素,人类在马匹用作牵引工具上面经验更丰富,加上当时的马匹太小,不适于骑乘。所以马匹应用于军事上时,战车最先出现就很自然了。最初出现的战车都是双马的,后来随着车辆技术进步,甚至出现了4马的战车,这也是与单独一匹马能够提供的畜力不足有关。双马或者4马拉动的战车,上面载着御手和士兵,组成了当时最强有力的高架的活动的射击平台。商周,直到春秋时期,对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衡量便都以装备战车的多寡来区分。比如常说的,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

但当历史发展到战国时期,随着弩的大规模应用。大量装备强弩的步兵能够对冲锋中的战车部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整齐的步兵方阵,强弩能够对抗战车的远距离射击优势;而大量长戟兵又可以抵消战车近距离的冲击;同时从战场适应性来说,战车只能用于开阔的平原;战车的成本也要远远大于装备完善的步兵方阵。

所以,在这个大形式下,赵武灵王率先进行军事改革,抛弃老式的战车为主的组织方式,让军队中的射击手装备骑乘马匹,成为一个移动的远距离攻击部队。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我们不清楚当年的赵国是不是找到了更高达强壮的马匹种类用来装备部队,但即便是继续使用惯常的矮马武装骑射部队,这也是可行的。无甲只携带弓弩的骑射部队,虽然不能像后世的具装重骑提供强有力的冲击能力,但马匹提供的长途奔袭能力,以及弓弩的大范围攻击,也仍然是一种不可小视的力量。

之后的汉代,随着西域高头大马的引进,战马的驮役能力大幅度提高,装备装甲,弓箭、长矛的骑兵集团大规模出现。骑兵从此开始作为军事战争中最重要的力量,一直存在到热兵器的普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