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 习惯成自然 就好了

耳鳴是救命的警鈴!九成能治好

 
  • 作者 : 林貞岑
  •  

30多歲、活潑開朗的電腦工程師Allan出現耳鳴已經8個月,他到處尋醫找不著原因,吃藥、打針效果不大,有時反而耳鳴得更大聲。他試過放鬆去旅行,果真耳鳴狀況好轉許多,但回來工作後又故態復萌。揮之不去的耳鳴讓他頻頻發脾氣、睡不好、焦慮,工作生活全被打亂,醫生告訴他耳鳴不會好,他想到這輩子都要受耳鳴困擾,難過到無心上班。

連醫生也怕耳鳴。「醫生看到耳鳴病人就想趕快脫身,」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坦承,現在台灣普遍看病不到3分鐘,多數醫生不願把心力花在效果有限的耳鳴,有時乾脆告訴病人「耳鳴不會好」,造成病人恐懼,或開鎮靜劑、安眠藥暫時壓制症狀,長久下來造成耳鳴病人藥物依賴成癮的惡性循環。
受耳鳴困擾的人不少,根據英國官方統計,約有十分之一的人有耳鳴困擾。如同耳鳴(tinnitus)拉丁文原意鈴響,想像耳邊突然出現不停歇的鈴響聲,音量時大時小令人困擾,且迄今尚無有效方法解決,多年來被視為無解難題。
缺乏對耳鳴的正確認知是主因。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指出,耳鳴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生理現象,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可能是藥物副作用,或是身體健康亮紅燈的結果。
害怕耳鳴?大腦惹的禍
新近研究發現耳鳴與大腦聽覺皮質的異常活躍有關,從前端負責收集聲波的內耳毛細胞到末端大腦皮質出問題都可能造成耳鳴,且65歲後碰上耳鳴機率高達三成,精神科醫師陳豐偉就曾貼切形容,「耳鳴是一種過度活躍的知覺,」雖然病因難找、不易根治,但耳鳴帶來的不愉快經驗卻有機會獲得改善。
如同疼痛,耳鳴的嚴重程度會受到主觀感知影響。美國《預防》雜誌指出,因為耳鳴牽連到掌管情緒控制的大腦邊緣系統,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的耳鳴不會造成干擾,有些人卻覺得不勝其擾,如果你覺得耳鳴是很可怕的,大腦就會發出「注意」的訊號,讓你覺得備受干擾,更受不了耳鳴。
抱持正面想法,能幫助大腦扭轉耳鳴的負面印象,不再感覺那麼擾人刺耳。
台北馬偕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舉例,即使耳鳴不會消失,「你可以選擇忽略它,」他比喻說,就好像羚羊在草原低頭吃草,忽然聽到腳步聲傳來,就看你要把牠當作是獅子自己嚇自己,還是斑馬安然處之,要忽略並不容易,需要時間學習適應。
「諮詢(心理治療)效果跟聲音治療的效果一樣好,」看診20多年、累積4000例的耳鳴專家、台中光田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賴仁淙,20多年前率先將英國淡化耳鳴的聲音療法及諮詢法(又稱減敏療法)引進台灣,結果發現兩者個別使用對耳鳴都能達到八成以上療效,因此20年來他堅持耳鳴特診:一個上午只看兩、三個病人,詳細諮詢、花時間和病人深談,抽絲剝繭找出耳鳴原因,在國際上頗富聲名,不僅經常受邀演講,也吸引丹麥的夫婦不遠千里來求醫。
聽,耳鳴在說話
最近,賴仁淙看待耳鳴又有新進展,「耳鳴是身心靈的全人治療,」淌流詩人血液的他以「耳鳴的文藝復興」形容,認為耳鳴已從過度注重精神層面時期回歸到最原始的全人治療概念。
「不要認為不會好,就只用心理療法掩蓋真實的原因,」他語重心長說。
身為耳鳴醫學會理事長,他覺得把耳鳴用急、慢性或神經性耳鳴分類,認為有些無法治癒其實是「大錯誤」。
「事出必有因,耳鳴是來幫患者求救的,」他發現患者反反覆覆出現耳鳴是有原因的,通常是身體某部分出了狀況,比如梅尼爾氏症(一種內耳疾病)發作前,耳鳴會特別大聲;或是鼻部發炎也會加重耳鳴狀況,因此當患者抱怨耳鳴加重時,賴仁淙都會加問一句:「最近一年內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慢慢循線追查,找出背後原因。
原因往往出乎意外簡單,就是常見的胃食道逆流、鼻竇炎或更年期,給予適當藥物治療就能好轉。
1.鼻部問題
比如鼻子有發炎狀況,像是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因為鼻子是對外開放的區域,又有耳咽管和耳朵相通,一旦阻塞就可能加重耳鳴狀況。一位中年男性耳鳴兩年治不好,結果照了核磁共振才發現鼻腔蓄滿膿液,是很嚴重的鼻竇炎,處理兩個多月後痊癒,耳鳴也好轉。
2.胃食道逆流
俗稱「火燒心」的胃食道逆流也可能是耳鳴原因。「只要40歲以上的女性跟我抱怨喉嚨卡卡,通常表示有胃食道逆流,」賴仁淙表示,婦女在更年期時常出現胃食道逆流,因為胃食道逆流會造成耳咽管障礙,胃酸刺激甚至引起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造成耳鳴,通常改善胃的問題耳鳴也可獲得解決。
3.睡眠障礙
睡不好是耳鳴常見的原因,有七成以上耳鳴患者會出現睡眠障礙。
中年男性體型較壯碩,容易有呼吸中止症候群;女性則是在四、五十歲的更年期容易因荷爾蒙影響睡眠,通常調整睡眠狀況就能改善耳鳴。賴仁淙就發現,有些女性從更年期就開始睡不好,已經七、八年都在吃安眠藥,其實給點低劑量的荷爾蒙就能一夜好眠,也能改善耳鳴眩暈狀況,而且半年內短期使用,比較不易有致癌風險。
好好睡一覺可以讓耳鳴不那麼刺耳。賴仁淙提醒,晚上6點以後儘量減少運動,以免過度刺激睡不著覺。
4.吃太多藥
另外,吃太多藥也會造成耳鳴。「儘量不要吃藥,」賴仁淙認為大部分的藥都有耳毒性,尤其是抗生素,能不吃最好。有時他會設法讓患者減藥,通常藥一停用耳鳴就好了。
至於有些人用銀杏、維他命B群治療耳鳴,賴仁淙也提醒,可能會加重耳鳴。
「耳鳴需要的是放鬆,不是促進血液循環,」他解釋大腦聽覺中樞附近的大腦皮質過度興奮或刺激,都會放大耳鳴,像運動、通血路藥物如銀杏、維他命B群等會使中樞神經興奮,讓耳朵嗡嗡叫得更大聲,不宜隨便嘗試。
放鬆最好的方式是打太極、去旅行。
賴仁淙提到,太極和緩又有安定效果,他曾看過英國醫院教耳鳴患者打太極,覺得很值得推廣。
旅行則能讓其他感官如眼睛等變得活躍,相對淡化聽覺反應,受到耳鳴嚴重干擾嚴重時,別宅在家不動,來趟小旅行,新事物的刺激可讓人暫時把耳鳴拋在腦後,身心也放鬆。
5.情緒、精神問題
至於耳鳴令人焦慮、恐慌甚至想要自殺?單純的耳鳴狀況並不足以令人有要自殺的衝動。
賴仁淙提醒,這時要注意是不是原來就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對壓力的耐受度比較低。
因為精神疾病是大腦系統及腦內化學物質血清素出問題,跟單純的耳鳴不同,需要精神科醫生診治。
耳鳴患者不需要看到類似網路說法就疑神疑鬼、對號入座,因為那只是個人經驗,賴仁淙提醒,正確的耳鳴相關訊息,可上台灣耳鳴學會網站:www.tinnitus.org.tw
不過,耳鳴門診常見引發焦慮、憂鬱、失眠等情緒問題,也開始讓醫生思考跨科合作的可能性。
「耳鳴的人焦慮、緊張非常多,」林鴻清的經驗是,抱怨耳鳴睡不好、吃不下的人不在少數,心理精神問題多,轉介到精神科有些人怕被貼標籤因此排拒去看,林鴻清坦承,耳鼻喉科醫生對於精神科用藥如安眠藥、鎮靜劑等不比精神科醫生來得熟悉,他們正在討論跨科「共治」的模式,希望提供更安全的照護。
此外,林鴻清也提醒,耳鳴就醫時要找有合格聽力師(通常佩掛名牌上有標示或可事先詢問)配置的耳鼻喉科。
因為聽力測試的結果聽力圖,是耳鳴重要參考數據,如果執行過程有誤差,都會影響結果和醫生判讀,不可不慎。
總的來說,「99%的耳鳴是良性的,」賴仁淙說,如果沒有檢查出特殊狀況,一般耳鳴是會慢慢痊癒或改善的。
林鴻清表示,如果耳鳴休息一下就好轉,可以不必擔心,如果出現單側耳鳴或是聽力喪失、耳聾、耳鳴變大聲等,最好儘快就醫,有可能是聽神經瘤、鼻咽癌等惡性狀況,通常耳鼻喉科門診會做檢查如核磁共振等,確定診斷、立即治療,不但改善耳鳴,也讓自己免於危險處境。
採訪中,醫生在耳鳴……
採訪當下,耳鳴專家賴仁淙正經歷耳鳴。「就像有千萬隻蟬在叫,」他帶著濃濃鼻音說,因為最近鼻炎發作,耳鳴變得嚴重,不過他知道這是生理性耳鳴,並不害怕。
他把耳鳴當成忠心耿耿的保鑣,一旦出現,就是告訴你身體出問題需要去關照,不必把它當成敵人。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也提醒,耳鳴並非單一原因,找出造成耳鳴的原因,如年紀大、心血管疾病、過敏、貧血、顳顎關節炎、壓力、飲食、藥物等,通常耳鳴能獲得改善,而且僅管耳鳴干擾你的聽力,但並不會造成聽力喪失。

「耳鳴響如萬隻蟬鳴,可是我卻覺得像交響樂般榮耀。」賴仁淙行醫之外經常寫詩分享他的感受,耳鳴是干擾煩人的蟬鳴還是夏天的交響詩,就看你怎麼去面對它。

延伸/賴仁淙:專注耳鳴20年,連丹麥都有粉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