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春藤发榜之日谈美国名校的录取率

广角镜头使左侧鬼秘的耶鲁骷髅会都变得张扬起来,照片来自一位耶鲁父亲。

前天常春藤发榜,铺天盖地的“常春藤录取率创新低”的帖子和文章,还真误导很多人。所以我在当天的朋友圈这样留言:“录取率只能是参考,这些数据不能反映今年录取率越低就越难。就像我们招Faculty(教授), 每年在全世界值得招的就那么几人,再多申请人也沒有用。名校本科录取也是同样的道理,名校录取率的数目还可以通过Marketing等手段,把分母催得很肥。大家熟知哈佛的商业鼓励申请的信怎么说的?类似:“三个Bs沒关系,SAT 1400沒关系,我们是综合看你这个人”;“哈佛向所有上进的人开门”。普林斯顿厚颜让这么多人申请后,连“拒绝”一词都不敢用,只是说:“我们收到太多优秀学生的申请,我们录取第二个班的学生,都与第一个班的学生没有区别。”;信可能这样收尾:“我们实在无法提供位置,希望你在未来的学习中进步。”。美国华裔教授朋友看我帖后留言:“三个Bs没关系。我还以为是三个BS没关系[呲牙][呲牙][呲牙]”,所以不能太讲究语法。

我们应该更看重在顶层的那批申请人,那些学生每年的区别是不大的,虽然新的SAT和ACT使分数明显膨胀。奇低的录取率只是人为地造成了一种心理恐怖,我们沒证据显示现在的学生比以前更优秀了,相反如今的世俗环境沒有为我们带来爱因斯坦和达尔文。两年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曾经面对斯坦福创新低的录取率,调侃斯坦福最好把录取率弄成零好了。斯坦福今年以4.29%的录取率再次击败哈佛,斯坦福在公布数据时都特意不给出这个率,让大家自己去计算,确实在向0%迈进。美国把很多东西都设计成Games来玩,制造很多悬念和不确定性,让你在最后一刻还报希望,随之更加精彩,像篮球的三分球和橄榄球的七分Touchdown。美国人没有英国人那样的一板正经,英伦人要求你在申请前想好,牛津和剑桥只能申请一个,申请了剑桥就不能申请牛津,所以Oxbridge不像美国的哈佛耶鲁这样比录取率。这里有文化的区别,更多的是美国资源太丰富了,折腾得起。考了PSAT后,大学的材料自动塞满家里的邮箱。Marilee Jones的难堪像似从“牢”里放出来似的,我这打引号的牢是指她因学历造假被MIT扫地出门,她出来做咨询挣大钱后透露道:她们内部每年比的就是录取率和接受率(Yield) 这两个率。这样好了,中国等海外学生把录取率催肥成0.05%对0.04%后,我看他们还比不比?

美国人把申请弄得十分复杂,现在ED分11月1日截止的ED1,和1月1日截止的ED2, 还有EA(Early Action) 里面的SCEA (Single Choice Early Action, HYPS和BC等大学) 和MCEA(Multiple Choice EA, 芝大,MIT或Caltech等), 最绝的是芝大,它拥有全部的ED1, ED2,EA和RD(Regular Decision),几乎是最沒底气的表现,现在芝大的排名窜升。今年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是申请手续简化的最后一年,只要求主文书的时代结束了, 这曾经是华大增加申请人数的策略。最近华大做出申请的重大改革:首先,除Common的主文书外,将会要求好几篇的辅助文书;其次,将增加ED2的选项。面对媒体的批评,华大校方决定加入QuestBridge计划,向低收入家庭表示友好,也改善些华大作为拥有全美最为富有家长的大学的形象。

部分解释了美国医学院住院医生的Match program的经济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美国本科申请与录取的游戏更加复杂, 为博弈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我们只能窥见一些大致的规律,我也只能相当主观地谈点看法。对于ED的学校,因为在RD录取学生人数的减少有可能使录取率降低, 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另一种可能性。每年ED的接受率为100%,关于在RD录取中的人数,大学是靠往年的接受率来估计录多少人的,接受率每年的波动不大,这样录取人数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最终影响录取率的高低是由分母决定的,也就是申请人数决定的。而众所周知ED会锁定40-50%的人数,这将会抑制RD的申请热情。至少对于ED的学校来说,学生在RD阶段申请它们的热情没有申请拥有EA的大学那么高,因为大家都知道机会不多。

我可以具体这样举例:如果A和B两所大学的声誉相当,入读人数都在1,300人左右。A为ED,B为SCEA; A在ED锁定600人后,留下700给RD, B在SCEA录了600, 但是给人的印象学生还不确定,势必留下更多名额在RD上。如果申请人懂规则的话,从心理上分析,两校竞争程度相当时,申请人更会愿意申请B, 这就是我猜测的:ED could suppress the tendency of students to apply for RD。哥大现在的录取率比耶鲁还低,但是哥大的数据不能推翻上面的心理倾向,那是哥大通过Marketing campaign和其他原因增加分母的结果,盲目增加申请人的结果。我们知道哥大前些年的录取率远在耶鲁之后,为什么它的分母近年会增加呢?因为中国申请人近年巨增,纽约时报打趣说,你把一个国家的巨量学生当分母,录取率会低得可怕。这些海外国家的学生are crazy about Big Apple,加上Common申请相对容易。以前MIT规定EA录取的学生不能超过总入读学生的30%,曾经大大刺激了它的RD的申请热情。当然,更懂的人知道:SCEA虽然没锁定,但其接受率比RD也高很多,这里也是心理亲睐造成的,重视社会心理对市场起浮影响的耶鲁诺贝尔奖得主Bob Shiller,应该也懂申请心理学。

实际情况是耶鲁SCEA录取的学生的接受率应该超过90%,与哥大的100%接受率的ED, 区别仅仅是心理上的。一般而言,录取率是以此顺序递减的:ED-SCEA-MCEA-RD, 被Deferred的学生在RD重新评议时还拥与RD相似的录取率,你可不要放弃那第二次的机会。

我的这篇五年前的文章被不少人盗用,也使这里翻译的三个率的中文被广泛使用。

题目:美国大学申请的三项评价指标

作者:雅美之途

发表时间:2013年4月

我将今年的美国常春藤和其他名校的录取率放入博客后,一位拥有资深科学背?的网友向我问起加州理工的录取率。我告知加州理工今年的录取率是13%的同时,也顺带说出加州理工以往的Yield大概只有37%, 可见加州理工受欢迎的程度。他要求我解释这Yield的含义,我则试图以大学录取的三个率来解释美国大学的竞争,现在补充和修改后成文。

录取率(Acceptance Rate):大学发放出的录取通知书的数除以申请该学校的总申请人数。原则上,录取率的高低显示该学校难进的程度,或者说它的选择性。因为发放多少通知书是由各个学校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录取率看成是学校对学生的选择。学生申请学校的数量会影响到录取率的分母,普通申请表在增加学生申请数目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接受率(Yield):学生最终登记入学的人数除以该学校当年发放的录取通知书数。接受率评价学生在收到入学通知书后拥有多强的愿望进入该学校读书,所以我们可以把接受率看成是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由于接受率涉及学校的声誉,所以名校会尽一切可能吸引那些被录取的学生选择他们。2010-2011年的统计资料,哈佛的接受率是75%,耶鲁为67%;两所理工学院比较,麻省理工为64%而加州理工则只有37%。关于接受率我们需要至少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预先已定向的或自我选择性强的学生群,像摩门教的学生喜欢上杨百翰大学(BYU),阿拉斯加的学生由于不愿意离开阿拉斯加而倾向于选择进那里的州大,所以美国新闻的接受率排名BYU还高过哈佛,阿拉斯加大学也排得很高;另一个因素是某些大学选择性地拒绝他们认为不可能来入学的优秀学生,这样可以提高或保证他们的接受率,这种做法因起源于波士顿的塔夫什大学而被称为塔夫什综合症。

交叉接受率(Cross-Admits Rate):作为接受率的一种,它每次仅比较两所大学同时录取时学生选择的情况。例如学生同时被A和B两所大学录取时,多少学生选了A多少学生选了B。这可是头对头的直接竞争,据说有点像职业网球运动员排名的方式。交叉接受率可以摆脱具体学校的控制,反映出学校在被录取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一些人认为它更能反映出学校的声望或实力。

纽约时报很多年前做过一次调查比较一些学校之间的交叉接受率的情形,并且把它制成了易懂的图。这些2006年的资料确实有些老,但还能说明问题。哈佛在交叉接受率上击败所有对手,哈佛和哥伦比亚同时录取的学生,91%的学生选哈佛拒哥伦比亚,差别之大使我都有些怀疑这数字的可靠性。最能跟哈佛竞争的是耶鲁,它能从哈佛那竞争到百分之三十五的同时录取的学生。另外有人在大学秘密网(College Confidential,CC)上作了三年交叉接受率的比较,很令人吃惊的是连续三年耶鲁都在交叉接受率上领先HYPSM中的其他学校,不过这些样本量太小,其准确度还取决于难以定量的学生在CC上各学校网页的活跃程度。

这种交叉接受率的数据属于竞争的机密,各学校一般是不愿意对外公布的。毕竟西部的学校更开放,斯坦福在2008年以表格的形式发表了它的2011班的宏观资料,虽然具体的一对一的交叉接受率还是没有公布。那些没有选斯坦福的学生中68%选择去了哈佛(27%),耶鲁(19%),麻省理工(15%)和普林斯顿(7%)四所大学。除了68%,另外的32%的学生选择读加州理工(2%),哥伦比亚(1%),杜克(1%),布朗(1%),达特茅斯(1%)或UCSD(1%)等学校。这些资料再次证明,斯坦福交叉接受率的主要对手还是东海岸的四所老牌名校。

经允许转发一位耶鲁父亲拍摄的照片,耶鲁的人间四月天,春天的耶鲁。

baladirk 发表评论于
喜欢润涛阎的跟帖。老阎的博客总有新奇之处。
zizifan 发表评论于
不切合自身实际情况, 一味盲目申请藤校, 实际上就是浪费自身的资源。
zizifan 发表评论于
经常某某又考入藤校, 然后老中家长一致膜拜, 然后就没下文了。其实大家更想知道这些考上藤校的娃, 10年20年后, 他们的生活轨迹,例如职业, 收入, 对社会的贡献等。恰恰这类信息不多。
GoBucks! 发表评论于
没啥新意。录取率只是猫腻而已,跟《自然》《科学》差不多,比如waitlist就没有考虑到。作者如果有内幕新闻事实比较有意思,否则就是猜测而已。
露得 发表评论于
好文!录取率之低的确是因为分母肥大,因为网上申请的便利,学生们可以轻易申请多家学校。
雅美之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润涛阎' 的评论 : 谢谢留言与信息,总体可以这样说,这个平均更加Powerful, 还是不能把录取率绝对化。
润涛阎 发表评论于
1998--2007年录取率平均数(取整数)的比较(录取率越低,表明竞争越激烈,进入该校的难度越大):

哈佛 11%
普林斯顿 11%
哥伦比亚 12%
耶鲁 13%
斯坦福 13%
麻省理工 16%
布朗 17%
加州理工 18%
宾大 21%
达特茅斯 21%
杜卡 23%
伯克利 24%
康乃尔 29%
约翰霍普金斯 35%
芝加哥大学 42%
依利诺香槟 60%
威斯康辛 60%
明尼苏达 74%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