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我,看到的元宵都是滚出来的,那时家的傍边有个小吃店,早晨卖些油饼,油条,豆浆之类的早餐,中午和晚上卖些最平民化的食品。
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有次去那家小吃店,正是下午时分,就看见有个特大的圆盆子,里面有不少圆东东的白色圆球在里面滚啊滚的,这是我第一看见滚元宵,至于是啥馅的不清楚,只是感觉很是热闹,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在旁边伴奏着,滚动的白球球在大盘子里翩翩起舞,跳得是那么的有节奏和整齐,不吃,光看热闹都觉得让人兴奋不已。
以前用来滚元宵的机器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网络图片)
那时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吃元宵不是家常便饭,就可想而知元宵的种类不会太多,也谈不上有多好吃,所以,我对元宵在记忆中没什么印象。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买元宵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还要排队了。记得那时我已长大,去买元宵,当时队伍中还有个老外,他买完元宵后从带子里拿出个元宵就咬了一口,弄得满脸都是白的,惹得在场的人都笑了,人家老外就是老外,脸不红心不跳,抹抹嘴,跟没事人似的。
真正喜欢上元宵是我80年代末,90年代初去重庆玩儿,当时家家户户都准备过春节,去那里的人家串门时,看到屋里都挂着一条条的肉和香肠,这是我在北京从未见过的,立马感觉重庆人的伙食真好啊,从那时起才知道了腊肉和川味香肠。我对中国的四大菜系中的川菜和粤菜赞赏有加,这只是我个人的喜好,不表明我不喜欢其它的菜系。
那个年代的重庆人,还是喜欢自己磨汤圆粉,重庆人称为汤圆,而我们北京人叫元宵,制作方式也不同,我记得有人来帮着磨粉,只要提供糯米,很块就给磨好了。磨出的汤圆粉做出的汤圆味道似乎比北京的元宵好吃得多,可能是跟重庆人往里放猪油有关,但我真是服了重庆人的会吃,随便给我做碗汤面,里面没有肉,只有些蔬菜,可吃得我恨不得把碗都给添干净了。
我在重庆期间,还去吃了有名的赖汤圆,从那时起,知道了这个汤圆有多么的好吃。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赖汤圆的来历:
赖汤圆就是汤圆,也就是元宵。 元宵也叫“汤圆”、“圆子”。 赖汤圆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老板赖元鑫从1894年起就在成都沿街煮卖汤圆,他制作的汤圆煮时不烂皮、不露馅、不浑汤,吃时不粘筷、不粘牙、不腻口,滋润香甜,爽滑软糯,成为成都最负盛名的小吃。
赖汤圆 (网络图片)
听说,现在的大部分重庆人都买汤圆吃了,再也不自己磨汤圆粉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的人们都很忙,外面店里的产品丰富多彩,真是没必要花那些时间了。
在美的我们,就没有这种口福了,只好自己动手了,我做过红豆馅和芝麻馅的汤圆,因为水平有限,只求不要破就行了,我自己做的红豆沙馅和芝麻馅,在汤圆的汤里撒了点儿桂花,它是我家领导从国内带回的。我突然发现,我煮的汤圆也不浑汤哈,看来步入高手行列了,呵呵。。。
下面是我做过的汤圆:
红豆汤圆
芝麻汤圆
我的盆景小石榴树开花了,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有关赖汤圆的描述/历史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