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18 课内作文重点在“习法” 课外练笔关键在“神行”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教育随笔18

课内作文重点在“习法”   课外练笔关键在“神行”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颁布)明确规定写作训练分为课内作文和课外练笔两种方式。

课内作文重点在“习法”,课外练笔关键在“神行”。

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主张“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他有一首诗曰“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  (引自张中行著《作文杂谈》的《序》)。

我们先说课内作文训练的重点---“习法”。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文无定法”,但是,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在结构上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可分为起始、展开和结尾三大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文有定法”。

所谓“文有定法”,就是说写文章要讲究章法。要考虑安排好文章内容的顺序,先写哪些,后写哪写;要考虑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以及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等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布局谋篇”。

写文章要整体布局,首先思路必须清楚。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所谓思路,实际上是作者对客观事物内部规律和相互关系认识的反映。作者循着思路,把材料按一定的序列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是“整体布局”。

写文章布局要运用整体思维,从全局考虑;谋篇则要运用相似思维,从整体出发。

《相似论》的作者张光鉴先生在《教育科学与相似论》中提出:“人们大脑的思维依赖与其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块。人们总是先从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后才去认识事物之间的运动、结构、联系及功能相似,才能认识到事物千变万化中那些相对不变的本质,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的。”

    写作文运用相似思维“谋篇”,首先要从文章的“形式相似入手”,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确定文体后,把作文要求写的内容与自己“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块”联系起来。这就是“谋篇相似”。

相似思维在构思文章整体过程中,写记叙文时不论是记人还是叙事,运用的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物。如课文《白杨礼赞》中,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象征了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这实质上就是相似思维。写议论文一样要运用相似思维,如课文《谈骨气》中所列举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别对应举了一个例子“文天祥拒绝降元”、“贫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这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相似思维。如果是写说明文,更要运用相似思维,因此,要写好作文,必须在相似思维上下足功夫。

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主张“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是辩证思维的结晶。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如果说作文训练的重点是“习法”,那么,习法的重点就是上述整体布局和谋篇相似,即“布局谋篇”之法,就是要学习并掌握整体思维、相似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刘国正先生还说:“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这就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并掌握布局谋篇的科学思维方法,还要“潜心”学习并掌握布局谋篇的基本要求和运用材料的技巧。

布局谋篇的基本要求是: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首尾呼应。

所谓结构完整,就是说一篇文章必须由开头、展开和结尾三大部分组成。

高中学生作文一般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因此开头必须做到开宗明义,结尾一定要短小精悍,而且首尾要遥相呼应。展开部分要突出中心。

先说字数安排,开头和结尾各100字左右,中间写三段600字左右,比较合理。

再说怎么写好开头和结尾。

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是说作文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秀气、漂亮;““猪肚”是说文章内容要象猪肚那样内涵丰富,充实;“豹尾”是说作文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作文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作文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明代著名学者谢榛所写的《四溟诗话》中则有“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说法。这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作品的结尾,又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闲情偶寄》)。上述古人这些关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要求作者要认真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古人说:“凡为文,以意为主”,就是说作文重在立意。“意”(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立意的好坏和高下直接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在立意上应该做到中心突出,见解新颖。

所谓“中心突出”,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点要集中和鲜明。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作文中,如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势必导致中心散乱,立意肤浅。    

所谓集中,是说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作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我们在动笔之前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作文的需要确立一个中心,这是作文突出中心的前提条件。作文中心的确立,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少同学的作文词不达意,说了半天没有讲出什么观点和道理;或者中心分散,几个观点、道理齐头并进,没有统领,结果像蜻蜓点水哪个意思都没有说透;也有的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甚至根本不知所云;还有的作文事情不大,材料有限,却偏要追求高、大、全的中心,以致给人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的印象等等。以上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作文事先没有确立好中心、动笔时随心所欲造成的。

所谓鲜明,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是明确的,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确立了中心,我们在作文中还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突出中心的具体方法不少,最常用的两种是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

学生作文《拨动我心弦的歌》开篇这样写道:“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耳畔又响起了这支优美的歌。然而,我的心在颤抖,在流泪。我好想真挚地对您说一声:‘爸,对不起!’”在文首就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从心底对父亲的愧疚和不安。另一篇学生作文《宽容》,写“我”不小心将水泼到了老师身上,惶恐不已,但老师并不追究还原谅了“我”。作文结尾说:“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忽然觉得:今天的路真宽敞!”最后的“真宽敞”三个字既突出了作文中心,也升华了主题。这两篇学生作文,前者开门见山,后者卒章显志,突出中心的方法大同小异,都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也可以根据作文的情节内容,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凸现作文中心。如学生作文《芭蕉扇失业了》,选取人们夏天的纳凉工具,从芭蕉扇到电扇直至空调的变化,以小见大,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小作者在作文中没有简单地进行今昔对比,而且注意了表现其中的曲折,如农村一度供电不足,安上电扇却不能想用就用等,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感受到农村改革发展是怎样走过来的。作文写得质朴、实在。类似的方法还有先抑后扬、欲擒故纵等,其原理和上面的一样,作文的中心就在这些对比之中鲜明地展现了出来。

在作文的语言行文方面,我们还可以采用前后呼应、渲染点题或者通过联想议论等方法来突出中心。如学生作文《秋日小事》,从秋叶飘零写起,写父亲替“我”借书、送书、送衣服,辅以“我”心情的变化:“一阵狂喜”“心中一动”“心底颤抖一下”直至“眼泪似乎就要流出来了”,反复渲染反复点题,由一件看似简单至极的小事,将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表现得凄美而生动。文中人物衣服的破旧单薄、气候的悲凉,又隐含着多少生活的艰辛沧桑,让人读了不禁嘘唏不已。

总之,作文时要认真审题确立中心,并灵活调用各种写作手法为突出中心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写出中心明确、主题鲜明的作文来。
     所谓“见解新颖”,是指文章的立意新,内容新,也就是说,能想人之所未想,能言人之所未言,富于独创性。具体来说,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文中或者有新的思想认识,有新的思想感情;或者有精巧新颖的构思,采用了鲜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文章贵在出新,最忌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文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创新上。
  如何使作文的立意新颖呢?这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写作基础,扎实的语文功底,宽厚的知识面,并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活跃,要善于展开联想,打通思路,要善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和影响。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发散思维。要善于围绕题材进行多角度思考,特别要善于逆向思维,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敢于突破常规,独辟蹊径,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以独特的构思和材料表现出来。这样,创新精神也就蕴涵其中了。需要注意的是,新颖独到是一定要以切题和深刻为前提的,如果为了追求新颖独到而弄得偏离题意,反而会弄巧成拙。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谁的抄得妙”。这从布局谋篇的角度来说,就是看谁善于运用相似思维来结构文章。从运用材料的角度来说,基本要求是有序、有方、有法、有理。即材料排列有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井然有序;材料剪裁有方,就是哪些多写哪些少写要量“体”裁衣,这个“体”,就是文体;段落衔接有法,不论顺接还是反接都要顺其自然;不论是一个词,还是一句话一段话,其功能都是承上启下;全篇整合有理,一要符合文章的思路,二要适度取舍材料。

再说说课外练笔关键在“神行”。

刘国正先生说:“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树立正确思想和陶冶美好情操非一日之功,必须假以时日。初中三年试教,我们按照“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的序列,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按照“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序列,不断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不论是从全班学生的思想表现,还是从他们写的作文来看,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正如上海社联主席罗竹风同志评价王江的作文时所说:“《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一文是‘三热爱’教育的结果”。

课外练笔写什么,怎么写,全由学生自己决定,不做统一规定,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规定每人每周必须写两篇以上,鼓励多写,奖励坚持每天写练笔文的学生。定期指导学生自己编辑《优秀练笔文集》在班级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作文比赛;经常向报刊杂志推荐学生的优秀练笔文。

总而言之,课内作文重点在“习法”,课外练笔的关键在“神行”。学生在课内习法之后多写课外练笔文的训练过程中,不仅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和陶冶了情操,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