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贴)
【布周山夜话】中美贸易战的危害被极度夸大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是大国,小国由于人口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很难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现代工业社会,小国要生存,必须依靠进出口贸易。比如以色列,虽然科技发达但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贸易战可能是致命的。
对大国来说就不同了,比如中国,国土面积同整个欧洲差不多,人口十四亿,这样就有可能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当然任何一个完整工业体系不会从天而降,比如印度这样的大国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比较幸运,在毛时代搞过一段计划经济,虽然旧计划经济有很多问题,但那时提倡“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统筹兼顾、全国一盘棋”的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中国已经有了配套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基本产业,如食品加工、服装、家用电器、汽车、水泥,钢铁等等,并不完全依赖外国的技术和产品,贸易战对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影响不大。如果说有影响,至少也不是致命的。
当然由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有可能加剧,这对中国高端产业,比如芯片、软件、精密机械制造等有很大影响,这些高端产业的发展可能会遇到很大困难。这就要求中国的高端产业,不能像过去那样过舒坦日子,不能再搞“短、平、快”以赚钱为唯一目标。要攻坚克难搞建设,要捡起过去“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精神。
另一方面由于贸易战,中国的对外贸易可能大幅减少,这对依赖出口的外贸型产业,短时期有很大危害。但只要中国加强政府干预,从供给侧和分配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削减过剩产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设法提高“低端人口”的收入。比方说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提高个人所得税门槛,也就是提高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这样就有可能靠“内需”消化几十年形成的巨大的“损人不利己”的出口产能。有人担心,对那些依赖出口的产业,如果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会造成企业成本提高,经营更加困难。实际上这种看法非常片面,因为如果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工人工资再低,企业也无法生存。只有提高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才能逐步调整中国近四十年形成的巨大畸形的外贸产业结构,把一部分依赖出口生存的产业逐步转变为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这样既可以解决外贸出口产业的生存问题,还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对稳定国内经济、政治局面都有好处。至于大豆等农产品,可以找到像巴西那样的替代国,当然损失难免,只能设法将损失降到最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