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时代烙印的“五一”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当时的新闻,就是以后的历史。

我这个做时政记者的,笔下永远记载的是当时的政治气候,运用当时的语言。

每年一次的五一国际劳动节,1977年有着鲜明特点。这是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一个光辉节日,要宣传的内容很多,很重要。如何突出重点,宣传好,这是“五一”报道组每个同志都很关心的问题。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五一”报道组成员,写了小结。我与其他同志们一样怀着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对当时的华主席的爱戴以及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慨,斗志旺盛,团结协作,奋战了20多天。在“五一”当天制作出“五一”录音报道,一共播出了10次。

总结时,大家认为,这篇报道主题鲜明,层次清楚,文字干净,气氛强烈。

采写录音报道时是如何贯彻中央精神,突出主题思想的?

首先是突出宣传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1977年是毛主席去世后的第一个五一节。录音报道始终贯穿着继承毛主席的遗志精神。往年我们在描写天安门前的布置时千篇一律。这一年我们突出描写了“正在兴建的毛主席纪念堂已经露出了庄严、肃穆的雄姿”。在音响上选用了大合唱《毛主席永远活在战士心中》。复制节目时根据文字稿的内容相应扬起合唱中的“想起毛主席,浑身就充满力量”、“毛泽东思想指引着胜利的方向”等唱词。为了表达世世代代要铭记毛主席的恩情,我们大胆地在合唱的结尾隐入《东方红》的钟声。

“五一”前夕,毛选五卷出版发行。这是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录音报道中为下一阶段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新高潮大造舆论。

其次,大力宣传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五一”报道组的同志从一开始就着重研究了这个问题。因此制作出来的录音报道很充分。字里行间用各种音响表达了人们对华主席的热爱。1977年与往年不同的是,各个公园都竖有巨幅油画“你办事,我放心”。我们写了游园群众的心情和这幅画的伟大意义。同时,选用女声独唱《华主席与咱心连心》作陪衬,进一步表达我们拥护毛主席为我们选定的接班人。这首歌唱完后,就是实况暴风雨般的掌声。这就把华主席、叶副主席和群众一起游园的特写镜头告诉了听众,就是在挑选文艺节目中,我们也是首先让它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如,《华主席带领我们学大寨》这个节目,从舞蹈的角度讲,没什么特殊的东西。但这个节目是写华主席到一个大队参加劳动的真事。文字稿把背景交代清楚就表现出了华主席与咱心连心的主题。晚上观看焰火时,华主席又一次来到工人体育场。焰火声、音乐声和群众欢腾声交织在一起。童声合唱《紧跟华主席,奋勇向前进》反复出现,形成了五一庆祝活动的高潮。

其三,认真贯彻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代表聚集北京,给节目增添了火红的战斗气氛。文字稿中没有用多少笔墨,但选用了报幕员的六句话“今年五月分外红,抓纲治国春意浓,华主席举旗来引路,八方英雄壮志宏,学大庆会议开得好,欢迎代表到北京。”这比记者发表议论活跃些。在反映大庆代表游园活动时,大庆一位老师傅的讲话,自然、有力、简洁,说明了全国学大庆,大庆怎么办的态度。

另外,当年的录音报道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内容,也是1977年“五一”报道的特点,必不可少。开始,我们想选一游艺节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除四害”来加以发挥,但由于音响不理想或者是太实,在录音报道中不好用。怎么办?我们采取了既不展开,又要提到的办法来说明“打倒‘四人帮’,人民喜洋洋”,“打倒‘四人帮’,生产力大解放”,用工人、农民和解放军讲话来进一步加以阐述华主席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

其四,“五一”节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要有国际方面的宣传。一定要宣传华主席继续执行毛主席的外交路线取得的胜利。但在现场抓这方面镜头对于记者来说是比较困难和麻烦的,能不能抓到活的东西,没把握。由于事先了解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我们在录音报道中选用了朝鲜同志和日本艺术家们的联欢实况。这比只概括国际大好形势和播送大段的外国人名单要生动活泼得多。

录音报道组的同志们把这次采访当做自己学习和锻炼的机会。20多天来跑公园,下基层,选节目,听音响都比较紧张,每天晚上都要加班,甚至干到黎明。同志们始终情绪饱满,干劲十足,从不叫苦叫累。组内分工细,任务明确,作风正,所以心情很舒畅。这完全是团结战斗的结果。

1977年的“五一”报道组由新闻部、记者部、文艺部、民族部、台播部、青少年部和录音科外出队、时政组联合组成。与往年不同的是抽调了三位地方记者站的同志。他们不仅有采访的实践经验,同时,带来了在外地收听节目的感受,为录音报道的创新提出了宝贵意见。文艺部的刘刈负责管理音响胶带,工作一丝不苟。几十盘胶带、复制、编号,一清二楚受到大家好评。台播部的年轻同志盛志耘第一次参加这一工作,她热情高,干劲大,眼里有活,主动找工作干。“五一”当天成功地采录了台胞特写活动。录音外出队的同志为这篇报道立下了汗马之功。田国宾、赵树坤一人能顶几个人,随叫随到,把最困难,最重要的音响都主动承担起来。老田的孩子有病,但他还是坚持到顺义县去采录节目。小赵冒雨去录放烟花实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最使人感动的是他们“五一”当天扛着机器忙了一天,下午又主动到复制间,帮助合成节目,又是技术员,又是义务顾问。这次录音报道之所以能按时播出与控制室的复制员和外出队的录音员、播音员的工作认真精神分不开。汽车队的陈玉联师傅白天去颐和园工作,下午两点才吃上午饭,晚上又去体育场,正好在放烟花时,让他回台送胶带。他毫不迟疑,扭头就去发动车。印厂的同志,为了印小样和赶定稿,都是工作到深夜。食堂陈廷富师傅“五一”那天一直没休息,记者随时来都能吃上热菜饭。晚上,当收音机里开始播送“五一”录音报道时,许多人感到欣慰。

1977年“五一”报道也有不足之处:1.时间43分45秒,长了点,如搞得再紧凑些,可保持在40分以内。2.有些文艺节目的录音效果差,唱词听不清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