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见过欢迎外国元首的宏大场面,也就是在东郊老飞机场安排欢迎群众5000人,天安门安排10万人,外宾乘敞篷车从建国门开始到钓鱼台国宾馆沿途夹道的百万人。到了朝鲜以后,我才知道从规模到组织上的花样北京远不及平壤。
1984年5月4日到11日,我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朝鲜,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朝鲜的国土,让我大开眼界。规模大、人数多、花样新,出乎我的意料。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朝鲜的国土。此后,1985年5月5—7日,随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朝鲜。
1990年10月24至30日,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赴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10月26日,朝鲜党报头版通栏刊登了金日成主席与中国代表团的合影照片,其中也有我。
1992年4月13至17日,随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朝鲜。
1993年7月26日至29日。我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锦涛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庆祝祖国解放战争胜利40周年活动。主要活动有向大城山朝鲜革命烈士陵园献花圈;向友谊塔献花圈;观看阅兵、群众游行;参观三大革命展览馆;拜会西哈努克;参加宴会、庆祝晚会;参观战胜事迹馆、金日成综合大学、人民大学习堂等。
心中有数
我单说1984年5月这次出访,我写的报道计划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绝密文件上报广播局。计划中说:“我台在报道中突出宣传中朝友谊,支持朝鲜争取自主、和平、统一的斗争,促进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局势的和平与稳定。要充分体现出隆重、热烈的气氛。”
计划中说:“随行记者要尽快把稿件电话传到北京,力争新闻时效。稿件要形式多样,视情况采写现场报道、录音新闻、录音访问,充分发挥广播特点。争取请一位同志做广播讲话,谈访问观感。”
计划中还说:“考虑到胡耀邦同志的参观项目很多,日程紧,在报道中要每天突出一、二个重点,其他活动从简。除重点报道胡耀邦的活动外,还应注意报道杨尚昆的活动。主要的活动政治性强,要充分报道,如,会谈、群众大会、欢迎宴会。”通过这些活动,赞扬金日成主席为自主、和平、统一作出的贡献,支持建立联邦制,支持美、南朝鲜和北朝鲜三方会谈。报道中,不涉及日本帝国主义,朝苏关系等。对美国与南朝鲜的宣传口径要与里根访华时一致。对我国内部的情况可不提。参观活动如:瞻仰周总理铜像、工厂、军事基地等,可充分宣传中朝友谊,赞扬朝鲜的建设成就。”
原计划发稿15篇,结果发了23篇文字稿、录音新闻、现场报道、特写。
广播电视部1984年6月第62期简报上说:陪同胡耀邦同志出访的有关负责人和朝方的有关同志对我广播电视报道给予很高评价。中联部部长钱李仁每天听广播,他对广播电台的记者说:“我听到了你的广播,很亲切,气氛也很热烈,效果不错。”朝鲜外交部和劳动党国际部的同志说:“中国广播记者行动迅速,报道快。”这次报道在困难较大的情况下,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984年5月4日上午,胡耀邦应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的邀请,离开北京去朝鲜访问。到飞机场送胡耀邦的有到车站送胡耀邦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政治局委员习仲勋、王震、杨得志、余秋里、倪志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
陪同胡耀邦访朝的领导人四位,工作人员34个,随行的28名记者中,新华社11名,国际广播电台2名,中央电视台10名,人民日报2名。专列乘务员和警卫员63人。
陪同胡耀邦访朝的四位领导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中联部部长钱李仁、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中国驻朝鲜大使宗克文。
访问的目的:加强中朝友谊,支持朝鲜争取自主和平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促进半岛以及东北亚局势的和平与稳定。
访问7个地方,有7篇讲话稿,还有一个欢迎和告别宴会稿,一个群众大会上的讲话稿。几篇讲稿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讲友谊,讲和平。和为贵,叙旧情。说理性与鼓舞性结合。讲朝鲜半岛形势,我们支持朝鲜统一,点题不破题。
当时报纸上公开发表的东西,这里不再重复。我只根据自己的记忆留下一些有趣的材料。
在报道上,胡耀邦非常尊重老同志。他指示,要突出杨尚昆同志。从中可以看出胡耀邦同志的人品。
这次访问前,美国总统里根刚刚访华不久。金日成5月底访问苏联。所以我们在报道朝鲜与美国的关系和朝鲜与苏联的关系上可能与朝鲜的口径不同。我们的报道与国内的报道要衔接。胡耀邦不能到朝鲜把美国骂一通。苏朝改善关系,我们不仅不反对,而且支持。有人担心,朝鲜方面的讲话稿,我们不好用。胡耀邦说:“不要紧,各讲各的。公布出来,群众也会判断。有不同观点也好,与我们的讲话可以对照,看看谁有理谁没理。他也是公开的。我们的思想要解放一点。”
朝鲜的开城是军事分界线,开城地区有70%的人,家属和亲戚在南朝鲜。他们都殷切地盼望早日与自己的亲人团聚。胡耀邦在开城的讲话稿,有一句“既然30多年前,就可以通过谈判取得和平,为什么现在不能通过谈判来取得和平呢?”这是中国的明确立场,促使南北朝鲜对话,以保障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
几处题词
清津市是朝鲜北部的重要工业基地,背依郁郁葱葱的咸兴山脉,面对浩瀚无际的朝鲜东海。清津市是胡耀邦访朝的最后一站,举行告别宴会时,请吉林省提供食品并派厨师去朝鲜。
这次访问有几处题词,其内容是歌颂中朝友谊、希望朝鲜半岛和平统一和预祝朝鲜建设事业发展的。比如胡耀邦参观金日成旧居的题词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参观周恩来铜像纪念碑的题词是“中朝友谊万古绵延”;参观吕湖海军基地的题词是“为和平统一祖国维护亚洲安全而奋斗”;参观咸兴龙城机械厂的题词是“亲骨肉要团聚,太平洋要太平”;参观咸兴二八维尼龙厂的题词是“中朝人民永远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兄弟”;参观检德选矿厂的题词是“骨肉同胞团聚于半岛,高丽联邦屹立于东方”;参观清津金策钢铁厂的题词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参观平壤郊区合作农场的题词是“朝鲜人民和平统一祖国斗争的胜利万岁”;参观万景台艺术剧场的题词是“向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发展进取,富有才华的朝鲜人民致敬”;为百花国宾馆服务员的题词是“中朝友谊之花永放光彩”。
礼品
这次送给金日成的礼品是:文房四宝一套、茅台酒4箱、特一级龙井茶6斤、青岛啤酒、新疆葡萄干。送给金正日的礼品是:双面绣《欣欣向荣》插屏、茅台酒2箱、特一级龙井茶3斤。送给吴振宇的礼品是:餐具茶具一套、茅台酒一箱、龙井茶一斤。
朝鲜的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朝鲜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欢迎准备工作。1984年朝鲜《平壤新闻》和《劳动青年》刊登了《欢迎胡耀邦同志之歌》。曲子朗朗上口,歌词意义深刻。歌词中写到:
锦绣江山春光美
迎接尊贵客人来
我们的友谊鲜血凝成
像烂漫的鲜花四季常开
热烈欢迎你,胡耀邦同志
胡耀邦同志热烈欢迎你
并肩战胜严峻的考验
携手奔向光明的未来
在共同道路上结成友情
革命道义坚定永不改
热烈欢迎你,胡耀邦同志
胡耀邦同志,热烈欢迎你
为了迎接胡耀邦的到来,原定于7月完工的中朝友谊塔,上万人日夜加班,部长、书记带头劳动,赶工程进度。
坐火车去平壤
从1984年5月3日至12日,我一直跟随胡耀邦采访。
5月3日上午,北京火车站,一辆绿色的专列停在那里,等待着胡耀邦上车。9点,胡耀邦来到车站。3岁的小孙子对他说:“我们早来了。”胡耀邦没有来得及与孙子说话就与送行的领导握手。最后才与赵紫阳总理握手。史家胡同小学的女孩给胡耀邦和杨尚昆献了鲜花。
我拿着编号为0001695的“乘车卡片”,找到6车厢4号。
胡耀邦的专车通过天津,13:09分到达唐山,经过山海关,18:02分到达锦州;
5月4日早上到达凤凰城,9:20分到达丹东,16:00到达平壤。全程1320公里。
在车上,我一直在为这10天不平凡的采访做着充分的准备工作,看资料,想问题。
10天中,胡耀邦所到之处,到处都洋溢着欢呼、跳跃和热烈地欢迎和欢送的场面。一个仅3000多万人口的国家,欢迎的人数竟到达200多万。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在世界上恐怕是罕见的。72岁高龄的金日成亲自陪同7天。
10亿中国人民,特别是在抗美援朝中同朝鲜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每个人都在关注着这次重要访问,都想从广播中听听胡耀邦访问朝鲜的盛况。
作为随行记者的我感到无尚荣幸,责任重大。我发到北京的录音新闻、现场报道、录音述评、录音讲话,字字句句都凝聚着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我的第一篇现场报道是介绍胡耀邦到达平壤火车站的盛况。
没下车,我就打开了录音机。
初来乍到,车站上站满了朝鲜的领导和欢迎的群众。我对着话筒赶快把新闻的第一句话录到机器里,而且这句话必须赶在乐队奏两国国歌前播完。刚录了几句,先期到达的同事沈纪同志递给我一个红袖标。这说明我可以近距离采访。这时他还给我一张小纸条,告诉我胡耀邦和金日成到广场时有两位老人要向胡耀邦送什么东西。就在此时,开始检阅仪仗队。在首长没有检阅完前,我想提前到广场,见到有门就往前冲,只见4位礼兵严密把着大门。我突然意识到,这是给胡耀邦和金日成留的正门,任何人都不能从这里出去。
我抱着机器,举着话筒,从旁边的一个小门窜了出去,使我后怕的是万一这是一个死胡同怎么办。到广场以后,环视四周,人山人海,花团似锦。不知道哪里是出口,也不知道我应该从哪里上车,更不知道领导人的活动是什么。
正在犹豫时,一队人民军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左侧开了过来,与此同时,金日成和胡耀邦也从车站里走了出来。这可救了我,跟着他们走,没错。我及时录下了人民军正步走的脚步声,扩音器播放的迎宾曲和欢呼声。
当胡耀邦走到广场正中时,两位身穿白色朝鲜服的老人手捧一件什么东西迎面走过来。这时我才想起,在火车站站台上沈纪递给我的那张纸条。两位老人一位86岁,一位82岁,他们送给胡耀邦的礼品叫《长生不老》。
这时,朝鲜报道局的同志向我指了指,示意我应该坐最前面的那辆敞篷车。天哪,距离那么远。这辆车的后边就是胡耀邦和金日成的敞篷车。我把五六斤重的录音机牢牢地抱紧,拼命向敞篷车跑去。
朝鲜的欢迎场面盛大、热烈。我站在敞篷车上,往后看,金日成和胡耀邦已经站在车上,街道两边站满了群众。这种场面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事先也无法做准备。往前看,跨街横幅和高层建筑物上的欢迎标语,大而长。欢迎的群众分成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颜色。有一个儿童队,全是三胞胎,每个人都骑一辆小三轮车,十分招人喜爱。每到车队拐弯的地方都有大型的宣传画。有一个表现上甘岭战斗中朝友谊的画是用真人摆的造型,场面十分感人。好像把人们带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两国的山山水水间,中朝兄弟休戚相关,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战斗在同一个战壕,同一个密林里。
往后看,中朝两国领导人笑容满面,一会儿向左边的群众招手,一会儿向右边的群众致意。
从车站到胡耀邦住的百花园宾馆,全长20公里,歌如潮,花如海。几十年后,回想起我的第一篇报道并不理想,音量掌握不好,解说播音的速度也偏快,让人听起来吃力,而且快到百花园宾馆时起风了,影响了录音质量。
主要街道竖起大幅宣传画和彩色牌。道路口有巨大的画,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的场面,有的反映了军民雨水情的情景。各种舞蹈20多种,几万面彩旗和中国国旗。还有一队群众不是挥舞彩旗而是打着有节奏的快板,从广播的角度。这是很好的素材。
车队到了金日成广场,欢迎的群众达到高潮。无数彩色气球飘上天空。两万人跳起中朝两国舞蹈,向主要客人献花。
在凯旋门,是孩子们的世界。我录上了少先队员的致辞声。不需要我解说什么。一切尽在现场的音响中。
下午5点40分,车队到百花园宾馆。为了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时间。没有进房间,没有时间复制节目,我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张元天没有进屋就直奔朝鲜广播电台发稿。电路很不顺利,18点还没有接通,19点还是没有一点动静。从我下火车到发稿之间,我一直没有停下来。因为是现场报道,所有信息都在机器里,没有时间再写成文字稿,用其他手段发稿。眼看国内的《各地联播》节目马上就要开始,稿件一个字都还没有发出去,急死人。即便立刻把我的现场报道传给北京,编辑也没有时间再复制一遍。更糟糕的是晚上金日成的欢迎宴会就要开始。这也是一场很重要的活动,我还需要赶到主席府。好在我要说的话,要录的音响都在一盘胶带上。我把胶带给张元天,请他继续与北京编辑部联系。编辑没时间删节,结果那天的《新闻联播》播了我发的原汁原味的现场报道18分钟。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时间与朝鲜新闻司的人接上头,。所以,当晚宴会的请帖没有办法拿到手。到主席府后,费了许多周折才让我进到宴会厅。这时,胡耀邦已经开始讲话,我顾不上找自己的座位,就赶快去找金日成的讲话稿,去录两国领导人在宴会上的讲话。
这时,我的同事沈纪正在写下午金日成拜会胡耀邦的稿子。我用很短的时间把金日成的讲话稿摘编了一下,拿着朝鲜电台的录音就又赶回到平壤广播电台。别说吃金日成的宴会了,就是水也没功夫进一口。
一进门,张元天就说我:“你今天吃了什么辣椒了,老是说错话。”我说:“我又当记者,又当播音员,还要当技术员,我咋能做到出口成章?”
由于广播时间是固定的,编辑收到我发的现场报道后,没有时间再重编一遍,只好原样播出了。
5月4日晚上18点50分,胡耀邦拜会金日成,出席宴会。胡耀邦在宴会上说:“不论前进道路上还有多少艰难险阻,朝鲜人民一定能够实现祖国的自主、和平、统一,从而奠定朝鲜历史的新起点,开创朝鲜历史的新纪元。”
访朝第二天是1984年5月5日上午,胡耀邦与金日成在美丽的百花园宾馆会谈了三个多小时。会谈结束后,胡耀邦向金日成赠送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和一部反映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记录片《欢乐的大家庭》。
下午,胡耀邦由金正日、吴振宇陪同参观了万景台、七谷合作农场和部队。
万景台位于平壤西南约20公里的大同江畔。这里群峰环绕,布满苍松翠柏和鲜花绿草。在主峰顶上,有一座石质的古烽火台,台下悬崖直逼大同江。登台眺望,水光山影,景色万千,所以才叫万景台。
1912年4月15日,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是朝鲜革命的摇篮。
中国记者好样的
1984年5月6日,胡耀邦和杨尚昆参观金日成故居。我做了现场报道。稿件中说“他们通过栏杆式的白色大门,走进一间普通而不平凡的草房”;“中国同志看到陈列着金日成一家的照片和祖孙三代的生活用品。左边这幢草屋里摆着金日成爷爷用过的犁、耙、铲子。木柱子上挂着一棒熟透了的金黄色老玉米”;“草房里还有简陋的纺车,三个瓦缸。金日成的母亲靠自己的一双手纺纱织布,做衣裳”;“我们还看到一张矮腿书桌,上面铺着朝鲜半岛的地图和两本朝鲜历史书。还有写毛笔子的方砚台。书柜的门开着,里面写着金日成父亲的名字金亨稷。屋里挂着含义深刻的横幅,两个苍劲的大字‘志远’,朝鲜民族的子孙,没有忘记这位老同志为争取国家独立所建树的光荣业绩”。
稿中说:“我们望着大同江碧波荡漾,花园一般的平壤独具风韵。”“我们想到朝鲜人民经过几十年奋斗的美好愿望已经变成了辉煌灿烂的现实。今日鲜艳的花朵遍地怒放。”
我用现场报道的形式采访完毕,走出故居前,突然发现门口的右边有一个小方桌,桌上铺着白色台布,摆着文房四宝。没有人告诉我这是干什么的,但我意识到,可能要请胡耀邦题词。于是,我早早地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着领导人的到来。当胡耀邦奋笔写下“伟大的民族英雄,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我大胆地提出:“耀邦同志,请您向国内的听众朗诵一下您的题词。”耀邦同志看看我手中的话筒,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此举动大受朝鲜记者的赞扬,他们举着大拇指说:“中国记者好样的,好样的。”事后,我去朝鲜驻中国大使馆采访,朝鲜驻北京记者小宋告诉我:“朝鲜的一本杂志封面上有您采访胡耀邦的大照片。”
下午4点,在金日成广场出席平壤市的群众欢迎大会,双方领导发表了长篇讲话。主题是和平统一。我与男声沈纪混播发了口播新闻。
晚上,在万寿台艺术剧院观看了著名歌剧《卖花姑娘》。这个作品我在北京看过,对剧情了解,讲述一个穷姑娘靠卖花养活病母和瞎妹妹的故事,确实不错。
5月7日,由金日成陪同胡耀邦坐同一辆汽车去著名文化城市元山。欢迎的场面又是非常大。元山是江原道首府。一路上过了21个隧道,最长的几十米。在二八维尼龙联合企业参观。2月8日是朝鲜人民军建军节。24年前这个厂开始建的时候,部队战士出了很大力,所以叫二八维尼龙联合企业。这是朝鲜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和自己施工的。刚建成时生产一万吨化学纤维,现在达到5万吨。
瞻仰周总理铜像
5月8日去咸兴,宏大的欢迎场面又展现在我们面前。下午胡耀邦到郊区的兴南化肥厂参观,瞻仰周总理铜像和纪念碑。26年前周总理到这里参观过。为了纪念他,1979年,金日成决定在这个工厂竖一座铜像。金日成和邓颖超参加了揭幕仪式。金日成到这个厂39次。两点半,胡耀邦受到上万名工人的欢迎。高大厂房上挂着中朝两国国旗和红底白字的标语,标语大约有40多米长。上面写着“欢迎胡耀邦总书记!”“朝中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团结万岁!”
一阵大雨后,红日当头,表达了朝鲜人民内心深处的情谊。铜像周围鲜花盛开,朵朵白色花瓣上洒满了亮晶晶的水珠,金达莱散发着阵阵清香。铜像周围还种着中国人民喜爱的松柏和常青树。
胡耀邦、杨尚昆向铜像献花。花圈的缎带上写着:献给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胡耀邦向铜像鞠躬。杨尚昆致军礼。全场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上面这些话是现场报道,接下来我在报道中说:请听众跟我们一起仔细瞻仰周总理半身铜像。铜像是褐色的。只见周总理穿一件皮领大衣,没有戴帽子,衣服上还落下一层雪花。他举起在战争年代曾经受过伤的右手。左手拿着讲话稿。稿上还写着“中朝两国人民永远友好团结万岁!”的字样。我们的好总理目光炯炯,神采弈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曾经荣获金日成勋章的兴南化肥厂的工人们日夜负责守护这座铜像。朝鲜同志告诉我们,铜像高2米3。1200斤重,讲台式的底座是花岗岩雕刻成的。
胡耀邦、杨尚昆来到铜像右边,拜谒纪念碑。
72岁的金日成的脸上也有一种深沉的表情。此时此刻,也许他也想了许多?
碑上的朝鲜字记载了周总理到这里的情景。翻译解释碑文上写着:“朝中人民的友好团结是永恒的,不管那岁月的消失和大地沧桑。好象鸭绿江的流水一样清澈。她像白头山的青松挺拔坚强。”
是啊!由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亲手缔造的朝中友谊之花,今天已经深深地扎在两国人民的心中。
在欢迎的几千群众中,我见到了在1958年见过周总理的老工人。他说,他叫李弼相,今年57岁。胡耀邦来访问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鼓舞,是对我国自主和平统一斗争的巨大支持。他回忆起26年前见到周总理的情景。他说:“我正在车间修理机器,敬爱的周总理同伟大领袖金日成一块儿到了机器旁。周总理先伸出手,握着我的沾满油腻的手。他说:‘你们很辛苦。’我向他鞠躬,祝他健康!”
人们怀着崇敬、欣喜和缅怀的激情望着总理铜像。
欢迎的彩虹处处有
5月9日,去海港城市津津,20万人的欢呼跳跃的场面。金日成说:“群众出来欢迎我们可以组织,但让群众掉泪,这是无法组织的。出自内心,这是朝鲜人民内心深处的自我表达。”
胡耀邦提出参观有色金属矿基地检德矿业联合企业。这是选铅锌的。代表团中有一位内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副主任崔卫道,我采访了他。他表示要学习朝鲜的管理体制和现代化技术,学习他们的干劲。朝鲜同志在一年建成的厂,我们国家要5年。胡耀邦为矿题词“向千里马速度奋进的光荣的朝鲜工人群众和科学技术人员致敬!”
10日上午,参观了生产能力700万吨的金策钢铁联合企业。金日成为了陪同胡耀邦第22次来这个厂。朝鲜每年向中国出口的150万吨铁矿砂经过津津东港运往上海。
这天下午,金日成与胡耀邦举行第三次会谈。主要谈加强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合作。前两次主要谈朝鲜半岛和平统一问题。
1984年5月11日。胡耀邦结束了对朝鲜的友好访问,告别了这个美丽的国家和热情洋溢的人民回国。
金日成到边境南阳车站欢送。上万群众手挥花束,载歌载舞,欢送中国贵宾。
在朝鲜的七天七夜,金日成全程陪同800公里。所到过的新义州、元山、咸兴、津津、南阳地,无论是参观工厂、矿山,还是在农村、港口,到处有热情的群众,到处搭起北京到平壤的彩虹桥,友谊团结的大彩门和天安门与凯旋门模型。一路鲜花,一路歌,一路欢呼,一片心。穿着艳丽服装的朝鲜姑娘手舞花绣球跳起健康、优美、轻松愉快的民族舞。一排排穿着蓝色校服的学生举着欢送的标语牌。不到10岁的儿童,敲着小鼓,站在马路两旁跳啊,唱啊,使人确信中朝友谊后继有人。
设备落后的延吉电台
1984年5月11日下午,胡耀邦回到吉林的延吉市。
延庆市给我留下极坏印象。首先是当天晚上,延吉没有安排记者的房间。我们累的不行,不管男女都挤在一间只有几十张床的大屋里休息。没有人来招呼我们在什么地方吃晚饭。问服务员,一概不懂汉语。我去广播电台发稿回来,看到中央电视台领队牟森躺在床上打呼噜。第二天早上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吃早饭。其二,到延吉广播电台发稿非常不顺利。机器陈旧,技术员业务不熟,设备不完善,放磁带的机器在地下室,给北京打长途电话在六楼上。线路不好,离开朝鲜的现场报道传不过去,领导也不会与电信局联系。北京编辑部着急。我是楼上楼下跑,在楼上与北京说的话,要让他们等我下楼后才能开始传稿。延吉台的同行说:“我们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活。”其三,原计划,我们第二天上午坐飞机离开延吉回北京,胡耀邦到东北视察。一早把行李打好,到附近街上逛逛,刚进一家商店,就有人催我们回宾馆,说“有重要任务”。
一篇有七大问题的“胡耀邦访朝归来答记者问”的稿件拿到手。好几千字,非常重要的内容,事前都不知道这个消息。机器都打包了。怎么办?再有两个小时我就要上飞机,谁给我发稿?打长途电话需要很多钱,况且,北京谁帮我抄收稿件?
我想,代表团的二号人物杨尚昆是军队领导。能不能用他们的军线电话发稿?结果顺利完成了任务。非常感谢!否则,我人在飞机上,这条重要消息就无法播出。
1984年5月18日,胡耀邦、杨尚昆在吉林、辽宁视察以后回到北京。
我采写了通讯“欢迎胡耀邦胜利归来”。上午10点20分,胡耀邦走出车厢。赵紫阳、万里八位领导去接。
通讯中有一段细节写到。:“当胡耀邦坐车到达中南海勤政殿的时候,邓颖超同志在门口迎接。勤政殿门前的湖水嶙嶙,台阶两旁的花香阵阵。邓颖超同志说:‘欢迎你!访问朝鲜圆满成功。’在这同时,胡耀邦赶快把从车站带来的鲜花恭恭敬敬地献给邓大姐。邓颖超一手接花,一手又把自己家里采来的粉红色芍药花赠给了胡耀邦同志。他们愉快地笑了。胡耀邦还说,我在朝鲜咸兴瞻仰了周总理的铜像。这次我在辽宁铁岭地区参观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的同志托我给邓大姐捎来一本影集。胡耀邦一页一页地把里面的照片翻给邓大姐看。他们分手时互相关照好好休息。邓颖超声音宏亮地说:‘我在发挥余热余光!’胡耀邦扶着邓颖超同志说:‘我先送你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