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者文后留言勾起飞云儿时回忆;我父一本叫做《调查研究的故事》书中有一个故事:
母病重,父亲派儿子去请医生。出门前叮咛:你去请医生,但看医生门口站着多少屈死鬼魂,就是本该治好却被医生错诊而死的那些;它们感到冤屈就在医生门口徘徊。你要请那些门口站着鬼魂比较少的医生,因为他们医术高。
儿子出去,发现许多医生门口都站着鬼魂,多的二三十,少的也有十几个;感到十分为难。
他继续往前走,忽然发现一个医生门口居然只站着四个鬼魂。他想, 这个医生一定是最好的了,于是请了来给他母亲治病。
没有几天,他母亲还是不治而亡。父亲悲伤之后责备儿子办事不力,于是自己亲自再访。发现儿子所言不虚,只是所请的这个医生家门口多了一个鬼魂变成了五个。他纳闷不解就问各个医生之市井邻居,最终意识到那些鬼魂多的医生,多是行医几十年的老医生,而鬼魂最少的那个医生新开张不久,所接待的病人一共只有五个而已。
从这个故事不难发现,我们许多人,宁可相信个别人的只言片语,也要拒绝常识和公论。一个大名鼎鼎的公众人物,其所行之事昭昭然;他做好事多,行不恰当之事少;赞美之声多,怨恨之言少;那么他就是个世俗意义上的“好人”。反之一个公众人物,造成危害极大;善事几乎出于私;那么谴责之声弘,溢美之言弱;他就是一个坏人。道理就是这么直白。
同一本书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邹忌心中明白自己之美逊色于城北徐公;但是面对邹忌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个明知故问,妻子因爱而赞邹忌美于徐公;妾则因恐惧而夸邹忌之美胜于徐公。
圣经【申命记十九15-21】:「19:15 人无论犯甚么罪,作甚么恶,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 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才可定案。圣经真理启示我们,一件事都需要至少两三个有信用之诚实人做见证;评论一个人,特别是重要人物之一生,远非两三人之言即可定论。
由此观之,只言片语或因私心旧怨,或因嫉妒纷争而有失偏颇,乃至捏造杜撰;故我们思考问题欲得正确结论,就必须存公正、多取样、少偏心。
【文后劝勉、自勉作者为文,读者评论要本着上述原则。对于不认真,甚至根本就没有读文章就写评论这样的事,笔者要么跟在后面一一纠正;要么任其误导其他读者。因为许多读者认为,你不辩解即为默认。这对作者来说是一个负担,这里再一次特别强调。同时笔者欢迎见仁见智、正常评论,乃至欢迎对笔者错误之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