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做了啥而招有些人不爽?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革做了啥而招有些人不爽?   

 

 

文革做了啥招有些人不爽?    文革前前后后官方一再强调为十年。是动乱?  是否定?  这是胜利一方走资派掌权后的单方面之说。现阶段在中国没有法定的反对方,  只能让胜利一方诉说。民间经历过的老人还有一些,  几十年来,  民间人士对文革的说法也很多。不过在反面教员和如今社会活的教材的影响下,  对文革的理解和支持由文革中的"支持的不多,  反对的不少",   而慢慢地变成"支持的不少,   反对的不多"了。当然是指想走社会主义的人而非别的。反之一定是不爽之一群。下面讲讲文革十年中究竟做些啥而招有些人不爽?

第一,限制干部特权,捍卫了社会主义方向。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跟江西省委副书记王卓凡等人谈官僚主义的问题:“苏联的政权变了颜色,苏联党内有个特权集团、官僚集团,他们掌握了国家的要害部门,为个人捞取了大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一般党员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权利的。你提意见他们不听,还要打击迫害。我们国家也有危险,官僚主义作风反了多次,还是存在,甚至比较严重,官僚主义思想也比较严重。打击迫害、假公济私、忽‘左’忽右、形‘左’实右的事有没有?……这一代不变,下一代、下几代会不会变?有变的社会基础嘛。苏联就是教训。我很担心高级干部中出现修正主义,中央出现修正主义怎么办?”

毛泽东又说“现在高干子女特殊化成了‘正常化’”,.......“他们放假回家,黑龙江省委还请哈军工高干子弟吃饭,工农子弟就不请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965年6月,毛泽东曾向一同重上井冈山的护士长吴旭君和自己亲属说:“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很担心,这个班交给谁我能放心。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

毛泽东说:  “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1964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管理处大讲选拔“无产阶级接班人五条”是针对干部选拔体制;1965年元月毛泽东亲自定稿“二十三条”的核心,是针对干部存在的问题与体制;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所思考的仍是针对干部体制存在的“特权”、“等级”等问题。

文革前,毛泽东通过一系列运动试图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都没有成功,但都没有解决问题,在文革中,毛泽东找到了解决办法,群众起来公开的、全面的、自下而上的揭发党的黑暗面。

文革期间中国很多特权现象被批判、被消灭,干部要到工农中参加劳动,子女跟普通人一样上学、入伍。

文革前,很多单位干部独揽大权,工人只能享受福利,而没有管理工厂的权利。企业干部长期不按中央要求执行鞍钢宪法,大部分工厂都是文革以后才执行“两参一改三结合”。革委会建立以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都广泛参加到工厂管理中,工厂制定生产计划、改革规章制度、开展技术革新都要开会征求工人的意见。

文革前是工人怕厂长,文革后是厂长怕工人,如果干部独断专行或有其他不良作风,工人马上就可以贴大字报批判。文革后,尽管屡经反复,但社会制度仍取得很大进步,劳动群众参加到工厂、学校和机关单位的管理当中,真正当家作主。文革期间有效遏制了中国滑向资本主义的趋势,捍卫了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纯洁党组织,初步实现了反修防修的目的。

文革之前,党是神圣的化身,是不能批评的。积极分子没有入党时,要努力表现,争取获得党支部的认可;一旦入党,就可以高高在上评价群众先进和落后,群众不能到党支部中监督评论党员。党的干部更厉害,批评干部甚至有可能成为“反党”。

毛泽东讲:“共产党打了天下,工人地位有了改善,农民得了土地,都拥护共产党。这些人贪天之功为己功,把自己当成党的化身。他们说什么,就叫党的领导,相信党就要相信他个人。他们提倡不讲原则,提出无条件服从。不是服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而是无条件服从直接上级。提倡盲从,提倡奴隶主义。”

在文革中造反派大联合后,全国范围按照“建党50字方针”整党建党,党员面向群众开展评议,群众也可以批评党的干部,得不到群众认可的人被清洗出党。以前提倡“宁犯路线错误、不犯组织错误”,这种奴隶主义思想被打破,普通党员重视思考方向和路线问题,重新去跟群众打成一片。以北京市针织总厂为例,整党建党由民主讨论、意见集中和与群众再讨论等几个阶段组成,即“四讨论三集中”,人民群众来决定党委的组成人数和确定候选人名单,工人们通过深入的讨论,确定了最称职的27人组成新党委。根据上海市1119个工厂的不完全调查,经过选举后,原领导人只占新党委委员中的37%。

第三,工农进入革委会,有效改善了政权结构。

文革前号称是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实际上普通工农连参与政权都不可能。上海是一个工业城市,文革前历届党委和人大常委会中,没有普通工人代表,到1965年市第五届人代会只有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张祺1人算是工会方面的代表。

但文革以后,工人进入了政权机构,1970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105名委员中,工人代表43名;上海1971年恢复成立的第四届上海市委中,7名市委书记中工人占两名,16名市委常委中工人占4名。

1968年3月南京革委会成立,79人中25人是革命干部,9人解放军,45名群众代表(20名工人,10名农民,10名红卫兵,5个文艺界、知识分子的代表)。

这些进入政权机构的工农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成为专职的党政干部,就连副总理陈永贵、吴桂贤都执行“三三制”,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回大寨、陕西国棉一厂工作,工资也在原来单位拿。

文革前,干部和机关职工属于“干部”身份,普通工人属于“工人”身份,两者之间差别明显,工农很难成为“干部”,也更不可能参加社会管理。

文革打破了这一界限,有445万工人以工代干,被调到干部岗位工作,仍然领取工人工资;几百万农民以农代干,做干部工作,仍然作为社员计算工分。

不仅如此,按照毛主席“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指示,大批工宣队进驻新闻、出版、文艺以及大学、中学、小学等“上层建筑领域”,担任各级党政领导,都是实职、掌握实权。

第四,探索自下而上重建了群众组织。

文革前,工青妇等各类群众组织名存实亡,都在当地党政干部领导下工作,作用只能到“吹拉弹唱”、发福礼品的程度,对各级党政机关无法发挥监督职能。

文革后,群众获得了组织起来的权利。经过大联合,尽管造反组织被取缔,但工厂里重新组建了职工代表大会、工人管理小组等多种组织。

北京市针织总厂从工厂、车间和班组三个层面组建了工人管理小组,由工人民主选举产生。工人管理小组从劳动安全、财务等方面,对革委会正常行使职能进行监督,充当群众和干部之间的桥梁,通过召开车间、班组会议,征集工人对生产计划、产品质量、投资项目等方面的意见,实现工人对工厂的管理。工人管理小组还参加党支部会,从党群关系、政治方向以及生活作风等方面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批评和监督。

其他工厂也建立了类似的组织,有的接受职工代表大会领导。

文革前群众组织由政府领导,地方干部任免由党垄断,干部好坏群众组织没有发言权。

文革后发生了变化。在派性斗争很弱、较好实现大联合的上海市,群众组织不仅没有取消,而且对各级革委会、党组织都有重大影响。1972年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更名为上海市工代会,1973年以工代会骨干为主组建了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总工会充分利用中央要上海“向党政机构输送优秀工人干部”的要求,在局、区、县党委或革委会增补或调整领导成员时,便输送工人新干部进入党政机构,还以“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名义派出工人干部。

第五,实现妇女解放,增强了群众力量。

毛泽东高度重视妇女解放运动,认为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社会解放,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解放,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

文革前,很多工人的妻子没有工作,困于家务之中。

文革后,采取多方面措施解放妇女,促进了社会进步。

一是突破资本逻辑,广泛动员家属依靠劳动投入建立大集体(由国企管理)、小集体(由街道、公社管理)企业,使妇女广泛参加社会劳动,既补贴家庭收入,又改变社会地位。家属工厂迅速发展,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基本都参加了生产。

1949年全国只有女职工60余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5%;而1978年为312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2.6%。

在农村,妇女出工率达90%以上。

以南京光华东路第4无线电配件厂为例,开始女工们只能用手绕电容器线圈,后来改用机器,到1971年已经能生产22种类型、150种规格产品,电容器产量从1966年的150万只增加到1971年的800万只。

二是改善妇女福利,减轻家庭负担。

文革中,托幼儿园和妇女保健大发展,妇女生育有56天产假,工资照发,生病可以领取正常工资。

文革期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较快,城乡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很快,南京市1972年城区生育率下降到0.8%。

文革继续推进妇女教育事业,文革后期女童的入学率达到90%以上,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三是动员妇女广泛参与政治。

文革前,妇女领导干部比例很低,很多妇女对入党也漠不关心。

文革后,大批妇女积极学习阶级斗争力量,很多担当了基层干部职务,妇女参政出现了第二次高峰期。

文革中大联合以后,江苏省各级革委会都有20%的妇女。到文革中后期,妇女干部比例达到了顶峰,高达30%左右。

这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各国当时也纷纷学习中国妇女解放的成功经验。

第六,锻炼群众,极大的提高了群众觉悟。

文革中后期,大部分工农群众都普遍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造反有理等知识,   毛泽东语录深入人心。工农群众在文革中接受如何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教育,因此到改革开放以后又经历了分田到户、改制分流的资本主义的反面教育,通过亲身对比,对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道路有了更进一步的清晰认识。在四十多年走资派的表演中,劳动群众再次理解了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意图,这也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精神遗产。

文革前劳动群众不敢给干部提意见,文革运动教育了劳动群众,不再盲目迷信党员干部。例如“4050”国企职工的意识特点尤为明显,在上世纪末的下岗运动中,国企职工自己能提出明确的要求,敢于同领导干部辩论、争取权利。大部分下岗工人都变成了拥毛派,甚至原来的百万雄师成员也认识到毛主席发动文革是为了“不使劳动人民免受二茬罪,免吃二遍苦”。

文革指明了一条社会主义的道路,告诉群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性,这一点的影响也将会在未来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