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看三国”
领导回国之后,俺有如“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竟然迷上了央视“百家讲坛”上的《易中天品三国》。52 期一个星期一气呵成。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的三国故事来自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准确地说,最开始读自60 集的《三国演义》小人书,那是在我小学三 - 四年级之前。那时人在湖南湘潭,课余时间最爱去的就是镇上新装修的那间外面有明亮大窗户,里面有成排座位,架子上有成百上千种各类书籍的专业租书店。现在人们钱多了,租书店早已成了历史,再难相见。一两分钱租一本小人书坐在那里足看,时间不限。带回家则按天收费,记得是五分钱一天。为了省钱多看,我们经常趁店员不注意时,偷偷地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换看书。由于字都认不全,那时看也就看懂个大概的故事情节。家里一是不舍得花钱给我们买这类与学习无关的小人书,二是怕我们看小人书上瘾影响学习。但父母偶尔也会给我和哥哥买俩本,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计》那一本。刚买回家,就央求父亲给我们讲。他翻一页讲一页,首先把我们不认识的蜀国大将马谡的“谡”字用他那湖北口音的普通话拼音教给我们,再讲四个字的成语。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他讲解“纸上谈兵”,“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时的音容相貌。小人书中的精彩图画以及简明扼要的两三文字把那诸葛亮的用兵如神描绘得栩栩如生。
为了让在美国读书的两个儿子了解中国古典名著,N年前我们给他们买了一套精装的《三国演义》绘画本。作为三国演义的老粉丝,自己借机也重温了当年印象最深的《三国演义》小人书中的第51集《空城计》。 这在《三国演义》的小说里是第九十五回,题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一回的“戏眼”说的是,魏国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击溃马谡夺取街亭,又乘胜连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剩两千五百名老弱残兵。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导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计”,以玄虚威慑,吓退了胆小多疑的司马懿。
而易中天教授引经据典,在其“品三国”的讲台上竟然认定“空城计” 纯属杜撰,颠覆了老家伙被《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洗脑大半辈子的认知,让人看到了真正的“百家讲台”。其实,《三国演义》即是小说,肯定有戏说成分。无奈其故事过于精彩,又流传甚广,老百姓们当然还是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我以为易教授广获好评之处在于他引导大家去从正史而非演义的角度来看待三国。他通过“品”的过程教会先入为主,非黑即白的普通人如何以史为本看待历史。感谢易中天教授“拨乱反正”, 深入浅出地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
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兼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如果说《水浒》里多打打杀杀,意气用事,怕年轻人学坏造反,似乎还说得过去。但老不看三国真让人费解。是怕我们老家伙看了三国,个个都变成了曹操?老都老了,就算你学会了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和勾心斗角,你还有时间扰乱社会么?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所以看看三国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由此看来,看三国还罪不致死。需要对照检查的倒是当年“工业学大庆”(1)时牢记在心的“四个一样”(2)。记得其中之一是“领导在和不在一个样”。咳,就算领导回国“腐败”,你也不能不务正业,忘记了养家糊口的初衷呀。索性破罐子破摔,作打油诗一首:
老少皆宜看三国,
奸臣良将是非说。
空城谋计疑编撰,
马谡街亭把命夺。
(1) 六七十年代口号
(2) 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
夜班和白班一个样;
领导不在场和在场一个样;
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
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