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先秦诸子学习笔记之五)

 

易中天教授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第30集讲到了这个故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庄子诸多论述中最著名的一个,也是先秦诸子中最精彩和最广为流传的典故之一。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出自惠子的一句话,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战国时代的两名思想家)游于濠梁之上。他们的对话如下:

  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白话译文: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的。我现在回答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

惠子的第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想证明庄子所知的“鱼乐” 是庄子自己认为的,是主观的,不是真正的“鱼乐”。而庄子本来的意思就是主观上“我觉得鱼很快乐”,并没有强调一定是客观上的。况且,他认为“我”所认为的鱼的快乐也可以算一种“鱼乐”。所以,二者的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打个平手。从哲学方面看,惠子的题设、推导逻辑、结论都没有问题,他的结论中的“鱼乐”是客观的鱼的感受,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惠子的推导逻辑才正确;而庄子的对“鱼乐”的理解是基于自身主观感受,由此导致了二者对其逻辑关系推导的不同理解。惠子错在开始将自身对“鱼乐”的理解强加到庄子身上,落了个下风。庄子确是诡辩的高手,他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指出了惠施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句问话中的“非鱼”就不知鱼之乐”的逻辑错误。但庄子最后的回答倒有点像个“得便宜卖乖”的无赖。

诡辩归诡辩,人的世界和大自然(鱼)的本来就有不同,世界上也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推导逻辑。典故的重点是通过辩论揭示 “此非彼,固此不可尽知彼”的这样相对正确、普遍适用的逻辑。典故告诉我们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当今,手机已成了人们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等老头/老太太也和年青人一样,沉湎于“微信”和“朋友圈”中不能自拔。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很正常,毛伟人不是说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嘛。但经常令人纠结的是,朋友圈中总有一些热衷于“抬杠”的,“杠精”更让人生厌。都是年近“古稀”之人,非争个输赢,见个高低有意思吗?

看完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突然领悟到:“抬杠”这事还不能像一些人那样怪责到朋友圈,朋友圈的盛行最多只是加重了病情。要知道,杠精们的鼻祖就是我们的古代圣贤 - 庄子呀。

 

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