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Reading with Patrick

 

 

这本书是美国出生的华裔作者写的回忆录,讲述她不同寻常的一段经历。


Miss Kuo(应该是郭小姐),台湾移民的女儿,哈佛大学毕业后,去Arkansas的黑人区教中学,在那里了解黑人区的历史和现状,也结识了一群黑人小朋友,这其中就有Patrick。两年后,她回到哈佛读法学院,开始社会精英的生活。直到朋友告诉她Patrick因为过失杀人而入狱,终于激起了她一直藏在心底的内疚:如果她留在Arkansas教书,这些孩子的命运会不会不同?她决然返回阿肯萨,通过帮助Patrick,来完成自己的救赎的故事。


Miss Kuo让我想起一个词:白左。自从Trump上台,白左就成了华人创造的负面词,连美国报纸都报道了这个词。在某些华人眼里,白左操着不该操的圣母心,喜欢对所谓的弱者,比如非法移民,比如黑人表示同情。华人从来没有讨论过“黄左“,可能大部分华人都还在奋力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拼搏,鲜有圣母心。我猜即使有黄左,会不会被唾沫淹死:祖国还有地方需要你献爱心,谁要你去关心亚非拉!而郭小姐以台湾人的身份,倒是可以避免这些指责。


郭小姐在她的书里穿插了她自己做为移民成长的经历,父母对她的期望: 爬藤,有个好职业,嫁个好人。早期她对父母的期许有挣扎有顺服,所以回去读法学院,然而最后,她还是挣脱了父母的期望,走了自己想走的路。书里也描述了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这样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弃的小镇,当地孩子的命运其实从他们家族的男性的命运可以预期,他们会辍学,然后或者在各种事故中被打死(贩毒,黑帮火拼);或者入狱。那么郭小姐为什么会内疚?为什么会执着要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会以为她可以改变一个人?


Patrick的妹妹智力低下,有一天和邻居的一个男人去开party又被送回家,关心妹妹的Patrick和这个人发生争执,失手杀人。郭小姐说这是所有人的错: 如果母亲可以在家照顾妹妹,如果学校可以约束学生按时放学或者提供校车,如果邻居是正常人可以托付,那么妹妹就不会乱逛;如果父亲在家,在争执的时候出来说话,如果警察可以依赖,那么争执的时候可以叫警察,那么Patrick就不会拔刀相向;如果不是在这样贫穷的地区,暴力是耳濡目染的家常便饭,Patrick也不会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冲突。是的,这个地方的社会病了。然而,郭小姐没有指责系统,而逃避自己的责任,她苛责自己,认为如果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而离开阿肯萨,Patrick还会在学校里读书,而不会中途辍学。


这愧疚是白左的圣母心,却也是精英分子的良心。郭小姐本可以一直带着这种若有若无的愧疚,过自己精致的日子,然而,她决然放下作为律师的新生活,回到阿肯萨,为自己赎罪。七个月里,她每天到监狱探望Patrick,给他布置作业,一起读书,写作,一起回顾黑人历史。有一个真诚关心你的人,是让这样的孩子不至于沉沦的关键。在等待判决的过程中,这样地区的法律系统 的低效, 家人的无助,都是平常我们在电视上看见的CSI断案完全不同的一幕。这些是美国的阴暗面,是一个分裂的美国。在Coming apart这本书里面里面,主要是讲了贫穷的白人;Elegy of hillbilly乡下人的悲歌,也是讲美国白人。这些白人直到推动Trump上台,他们的绝望才得到更多的关注。黑人的贫困地区,有类似的困境,却是哪怕第一位黑人总统上台,也鲜少得到关注。


在陪Patrick读书的过程中,郭小姐的收获是,对自己的移民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就如同黑人不知道黑人斗争的历史,她也不知道自己家族的历史。她也终于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追求自己要走的道路。


郭小姐有多重身份,尽职的教师,少数民族,移民的后代,社会精英。而她最突出最珍贵的品格就是同理心。她对于孩子们有深刻的同情,坚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她运用文字的力量,把孩子们带入文学世界,鼓励他们用写作来表达抒发感情。


书中,她的父母的面目是熟悉的,那样一心期望孩子成功的父母,和周围无数为了孩子爬藤而疯狂的华人父母也没有不同。然而最后,父母接受了她的意愿,又和那些有控制欲的华人父母大不同。
我也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郭小姐的父母这样?


Coming Apart这本书,讲述了美国社会分裂的现实,却也没有更好的良药,只说中上层要走出自己的精致世界,去带动下层人民,才能扭转日益分裂的社会。郭小姐的故事,倒是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石假装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的介绍,感触很深。
cng 发表评论于
很多华人小孩,藤校一毕业就进华尔街。这家人了不起!
在水一方3000 发表评论于
有内心召唤,追求这个召唤的人是有福的。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谢谢介绍,回头去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