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太乙

从九里到南太平洋,终于停止流浪,栖息于白云的故乡Auckland, 小孩的故乡由此确定。边走边唱,不想遗忘,或被遗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说林太乙,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她是除汪曾祺外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她写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自己童年的书叫林家次女,我和太太百读不厌,捧腹不止。原来她是林语堂的二女儿,曾任读者文摘的中文版总主编。她的文字浅白易懂,很有香蕉人的味道,真实感人。我相信周星驰一定看过她的书,喜欢她的文笔。在长江七号里关于电影小主人翁在校那个大女孩好朋友的桥段就来自林家次女。有童真的文字或电影往往比较吸引我们这样的人。
 
林语堂也有三个女儿,除林太乙外其他的俩个在文学和事业也都有各种各样的造诣,但人生也有些不该有的蹉跎。细节就不多说,有触别人伤痛揭他人之短的嫌疑。关心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我想这与林语堂个性有关。
 
总体讲,林语堂得益于其父作为早期传教士的资源受良好的英语教育,再娶厦门鼓浪屿首富廖氏之女,优越感较强。少年得意而自由放任,好创新不群;中年从政好随名流,做外交而不持久;晚年执着哪门子的中文打字机发明,四方举债而不能守信。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三进三出,关起门来女儿的婚姻还搞什么家长制。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不折不扣的中西集合体,过去与未来的穿插与叠加。由于他擅长交流,英语流利,积极地在外国媒体写文章故而轻易赢得西人薄幸名。我年轻时读过他中文的东西包括他自己得意得不行的苏东坡传,根本没有开门见山爱不释手的记忆。但不愧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海外宣传者,算墙外开花墙内香型,与后来墙内开花墙外香是一个道理,属于早期中西文化的相互误读和妥协。
 
林太乙没有像她爸爸那么出名,其实比她爸爸更有成就。感谢林语堂对林太乙的精心培育,尽管完全按他本人的意志。如后来太乙自己讲的她爸爸什么都带他去见识:下馆子叫条子,看完脱衣舞后回家又欣赏西洋音乐;不断辍学,不断留学随父亲的变迁而适应不同的环境;尤其这不平凡的父亲鼓励小孩不要去上大学,认为社会是个大学堂。所以太乙中学一毕业就去美国耶鲁大学教中文。好在太乙生性单纯固执,排行老二天生一个政治家,故而在美国发展得如鱼得水。但林父此套教育理念也该因人而异,所有小孩不可一味放任自由。自己身上未褪尽的封建家长意志和福建传统商贾的经济实用作风未必其他小孩都可以接受和顺从。一旦小孩挑战自己的父母往往代价很大,女孩子的首要表现就是她们逆反的婚姻观念,男孩子则往往喜欢公开挑战社会挑战权威。真正懂得育人的都应该学会挖掘小孩的潜能,鼓励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以铺助。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林语堂老年回归推崇中庸和享乐实际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基督信仰不坚定。当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时代性,后人不可以以己推之。林语堂应该说是他自己时代的弄潮儿,还做过我们厦门大学的校长,我只是为他的其他两个女儿不该有的蹉跎在惋惜,是不是作为家长的他可不可以再完美点,至少从一个普通父亲的角度看。分析他,希望能够学习他的人生经验和教训,自家小孩个个能健康成长,平安幸福地走完各自人生。
 
回到林太乙,她以英文写作为主,英语才是她第一语言。其中文写作,大多以短句为多。言简意赅,看是平常实属功夫,如西人海明威。因情感真实故而动人,因中西混搭造就了她特有的平和。看似行云流水,平淡无奇,但暗藏幽默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她应该是个乖巧的女儿,对爸爸一直很崇拜。她创作了林语堂传和编辑了林语堂文选,实属林语堂大幸,因为务实的厦门鼓浪屿太太本质上应该不喜欢林语堂的风流倜傥。尽管林语堂可能也有在美国混世界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有了林太乙这样的女儿至少是个安慰。如此,我更喜欢这个小时候被人称为憨囝仔的林家次女。
 
林太乙回过厦门,演讲过忆父亲。林家次女文中最后她也说:我只有在回忆中找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所以把它写出来。回忆比什么都宝贵。地坼天崩,改变不了我的回忆。光阴荏苒,夺不去在怀的春日。我想在怀的春日里一定有她父亲的身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