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位于黄经255°时是大雪节气,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
《东京梦华录》关于腊月有记载道:“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儿童可与父母或伙伴在院中堆雪人、打雪仗,尽情享受冰雪世界的乐趣。当然除了赏雪玩雪,老南京还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对于雪的态度也是富有烟火气息的,他们笔下的雪或是诗情画意、或是雅致纷糅,当然,大雪时节同样也赋予了他们不一样的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名师笔下的那些“中国风骨”。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 原圆明园收藏
画面解析:这幅画作者运用铁线描,描绘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位老翁坐在船头俯身垂钓的场景。整个画面,除了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但正是这种“虚实相生”的空白感更突显出“独”的奥秘,增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再者,艺术表现上,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原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译文: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
东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纵23厘米 横14.8厘米 4行 28字 以行书写成 纸本墨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写的是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友的问候。
此帖书法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用墨清和爽朗,浓淡适宜;用笔圆净健劲,平稳饱满,时敛时放,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
其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此书以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之评。而其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已成为晋人之书的特色。
题跋:法帖幅前后有南宋“绍兴”、金章宗“明昌御览”、南宋贾似道“秋壑珍玩”等鉴赏收藏印,及清帝玺印多方。《快雪时晴帖》入元内府时,赵孟頫拜观,并在1318年(宋延祐五年)四月廿一日,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的身份,奉敕恭跋。跋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刘赓、护都答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帝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而《快雪时晴帖》被乾隆帝视为“三希”之首。
董其昌行草《谢惠连雪赋》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其内容取自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的《雪赋》中的一段,无年代落款。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前代书法之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释文: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冰。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墐扉,裸壤垂缯。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揜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董其昌书。
董其昌《谢惠连雪赋》纵23厘米 横138厘米 行草 绢本墨笔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译文:如果四时将尽,寒气上升,焦溪干涸,汤谷凝固。火井熄灭,温泉结冰。沸潭不再翻涌,热风也不吹送。家家堵塞住北面的门窗,裸体国的人也穿上了衣服。于是河海笼罩起乌云,大漠扬起了飞沙。连延的云气,重重的雾霭,遮蔽了太阳和霞光。先是小雪淅淅沥沥的飘洒,继而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雪花的形状,散乱交错,纷纷氲氲,散散落落,扬扬洒洒。翩翩飞舞于天空,回旋堆积于地面。开始时沿着屋脊而覆盖了楼宇,到最后透过门帘而进入室内。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
相传,董其昌17岁的时候,参加松江府会考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对董其昌的打击很大,因为字不好让他深受刺激,从此以后,他刻苦学习书法。
临古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道,董其昌也不可能例外。他曾云:“学书不从临古人,必堕恶道。”他还云:“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
十七岁学书开始临古的董其昌,与他所崇拜的前辈米芾一样,有机会看到许多前代大家法帖,同样痴迷于临古,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书临古思想不同等原因,董其昌对于临古的概念的理解更加灵活宽泛,他先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在集大成于一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Scan with WeChat to
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