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看欧洲----基督教的战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基督教的战争

虽然基督教是以信仰“平等、博爱、和平”的宗教,但是基督教从诞生时起,就没有“和平”过。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分裂的过程史,就是争战的过程史。基督教的战争可以分为:基督教内部各派系之间的争战,基督教教会神权与世俗政权之间的权利争夺,基督教与其它宗教的冲突。基督教主要是内部各派系之间的争战,是一种自我清洗的战争。

一、基督教内部各派系之间的争战。
(一)、基督教内部首次争战就发生在基督教诞生不久,有关“三位一体”的观点争论。这场争论最终以流血而结束:在罗马帝国的欧洲地区,赞同“三位一体”的基督徒,屠杀了全部的坚定反对“三位一体”的派系成员。使所有的罗马基督教徒全部赞同相信“三位一体”的单一神论。而否定“三位一体”的基督教徒,大多分布在中东或北非地区等。例如,在唐朝初期传到中国的基督教,就是属于原始基督教的一支。
(二)、东正教和天主教的争战。当东罗马和西罗马分裂后,在一千四、五百年的岁月里,东正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时起时伏,没有停止过。东正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发生无数次的流血战争。
(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争战。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分裂的过程,就是一个战争流血的历程。天主教徒和基督教新教徒之间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经历了整整三十多年;在其后的三百多年的岁月里,天主教徒和基督教新教徒之间,都从未停止过小规模的流血冲突。即使现在,天主教的一些保守的神职人员,都对基督教新教徒抱着敌视的态度;而基督教新教徒同样对天主教徒抱有敌视的心态精神;甚至有些天主教徒和基督教新教徒之间,都拒绝通婚。

二、基督教教会神权与世俗政权之间的争权夺利。由于基督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宗教,干涉和介入各种社会事务,必然会与世俗政权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一)、基督教教会与古罗马帝王和政府的冲突。古罗马帝国本来是多神论的帝国,帝王号称是“天子”,即上帝派遣他的儿子来统治罗马帝国的。而基督教徒信仰单一神——耶和华,这在精神上与古罗马帝王统治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基督教积极介入和干涉各种社会事务:救死扶伤、拯救贫民(包括奴隶)、关怀弱者、约束信徒对婚姻家庭忠贞不二、关心囚徒的生活、甚至照顾古罗马帝国的敌人等,这必然使基督教教会成为强大的社会势力,必然引起古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恐慌。基督教教会与古罗马帝国的战争必然发生,挑起战争的当然是罗马统治者,他们驱逐屠杀基督徒……这必然引起基督徒的反抗。最终是基督教教会获胜,古罗马统治者接纳基督教为国教。
(二)、东正教教廷与世俗政权的冲突。在整个东正教的历史上,东正教始终被置于世俗政权的管辖范围之内,东正教教廷始终从属于各个时代的政府,因此东正教与世俗政权之间没有发生巨大的权力和利益冲突,东正教教会相当于半独立于世俗政权的政府辅助机构。
(三)、天主教教廷与世俗政权的血腥冲突。从公元六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近一千年,天主教教廷作为西欧各国的“太上皇”,后来产生的教皇的权力,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教皇是西欧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但是这种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仅仅是道德上的约束力,对各国各族的世俗政权没有军事、经济、政治上的正式约束力。
最初,天主教没有教皇和教廷的称谓,而只有“罗马主教”(罗马市主教)和“罗马主教座堂”(设有主教专用席位的教堂)。但是因为历史传统的关系,罗马主教一直作为西欧各地的天主教主教联席会议的召集人,和宗教事务的仲裁者。经过三百多年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地与各个未开化民族的世俗王权或地方政权磨合。
统一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德意志民族出生的法兰克王,为了报答罗马主教对其篡位的支持,把罗马城和附近的一大片土地赠送给罗马教会,这标志着“教皇国”的开始,也意味着天主教教会拥有世俗的政治权力。罗马主教被尊为教皇,罗马主教座堂被尊为教廷。
查理曼大帝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最具雄才伟略的君主。在公元800年的圣诞夜,法兰克王在法兰西大地上的继承人查理曼,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祈祷时,教皇突然走上前将一顶皇冠戴在查理曼的头顶,率领教众跪下,宣称上帝指定查理曼为新的罗马大帝,并由他来维护帝国的和平。(天主教教皇的行为,与犹太人以香油膏立大卫王相似)从此,天主教教廷神权与世俗权力紧密结合,互利共荣。而教皇的正式全名为:罗马主教、耶稣基督的在世代表、伯多禄宗徒的继承人、大公教会的最高领袖、西方的宗主教、意大利的首席主教、罗马教省的枢机主教与都主教、梵蒂冈城国的最高元首、耶和华的仆从的仆人。
西欧各国的君主加冕及婚姻等都要经过耶和华的首席代言人——教皇的祝福仪式,才属正式、合法。这一天主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关系,成为后来西欧各国“君权神授”思想的发展之源。固然天主教教皇宣称是耶和华在世俗的首席代言人,但君主和诸侯却掌握军事力量。教权的更替、教皇和各地主教的确定,则需要由教权联和世俗权力进行政治角逐,而世俗君主也利用教会神权的政治角逐,去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君权。
然而,世俗的欲求常常让天主教神权与世俗王权处于紧绷状态。历史上多次发生教皇遭绑架或囚禁的事件,仅仅为实现君权的世俗目的。
教皇号称为耶和华在世俗的首席代言人,这个耶和华的仆从的仆人,却拥有不受监督控制的教会神权。但是教皇毕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虽然大部分教皇会按照耶稣基督的意旨行为处事,也有少部分教皇会违背耶稣基督的意旨(例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竟然妻子情人一大堆,利用职权买卖主教职位给私生子、深深介入世俗权力倾轧)。这个仆从(天主教徒)的仆人(教皇),却完全凌驾于他的主人(普通天主教徒)之上,因为他制定的法律和发布的命令,就是耶和华在世俗的代言,普通的天主教徒就必须遵守。
例如,福音书上的耶稣基督在任何场所都可以居住,任何场所都可以宣教,在任何场所都可以祈祷;可是教皇却允许(或者说是要求)在全欧洲修建高大壮丽、装饰富丽堂皇的教堂和修道院,以供神职人员的居住和天主教徒的祈祷。修建教堂和修道院必须花费巨额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都是由普通天主教徒的志愿奉献;当自愿奉献不能满足大兴土木的要求时,教皇便挖空心思地寻求财富来源,他们就继续违背耶稣基督的教导,制定一系列天主教行为规范:层压式推销赎罪券榨取普通天主教徒的财富。有文学作品这样描述中世纪的西欧:高大壮丽的教堂,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低矮、简陋、破旧的贫民住房……
作为世俗的统治者——君主、诸侯和贵族等,也需要财富来修建自己的城堡、皇宫、别墅等。而社会大量财富却被天主教教会占有,必然引起世俗权贵的不满。在十六世纪时,天主教教权和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白灼化。世俗政权利用教皇违背耶稣基督的福音书的意旨,对梵蒂冈进行打击。
马丁·路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公开支持世俗政权没收教会财富,而许多世俗君主或诸侯,在暗中或者公开支持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从而发生长达三百多年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新教徒之间的战争。这场宗教战争,导致天主教的分裂:北欧日耳曼民族的大部分成为基督教新教徒,如现在的德国、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国。荷兰与比利时的分裂就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荷兰人信仰基督教新教,比利时人信仰天主教。
英格兰君主亨利八世将教皇派驻英伦,反对他离婚再娶的主教处死,进而脱离天主教,成立“圣公会”(虽然亨利八世所谓至高无上的爱情也没有得到善终)。当拿破仑处于权力的巅峰时,则将身在罗马的教皇召到巴黎,为其加冕(按照常规,有权势的君主加冕为皇帝时,本来需要亲自到罗马,仪式由教皇主持,这是查理曼大帝以来的传统)。在仪式中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行加冕,只是向世界显示谁才是世俗权力的掌控者。
在这场世俗君权与天主教教皇神权的争权夺利中,从短期的角度观看,世俗君权与天主教教皇神权的争夺,世俗君权占了上风;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世俗君权和天主教教皇神权同样受损。因为基督教“平等、博爱”的观念已经深入欧洲人的人心,世俗君权与基督教的教义理念完全冲突,随后的一、两百年内,西欧各地相继发生了资本主义民主革命运动,世俗君权被削弱或被取消。
获胜者是耶稣基督的福音书的信仰理念:平等、博爱、宽容的神髓。

三、基督教与其它宗教的战争。基督教对外的战争,主要是针对伊斯兰教的战争。
(一)、基督教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基督教传教士的努力,身体力行地推销“平等、博爱”的观念,在非基督徒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发展成为基督徒,很少强迫异教徒成为基督徒;因此基督徒一般不会与异教徒发生冲突。例如:在欧洲大地生活了许多个世纪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都照样保持他们自己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性,基督教会从来都没有强迫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信仰基督教。可以如此比喻:基督教传教士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拿着《圣经》进行传教。
(二)、公元七世纪前,阿拉伯人大多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多神,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早已遍布阿拉伯地区,伊斯兰圣地麦加黑石克尔白石神殿,原先就供奉有三百多尊各个部族的神偶像。
集政治家、军事统帅于一身、自称最后一位的真主使者、“封印至圣”、伊斯兰教创始人、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以武力统一中东和北非,建立伊斯兰教大帝国的过程中,暴力推销伊斯兰教。当穆罕默德的军队每征服一个地方后,强迫所有当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否则,格杀勿论。“伊斯兰”原意是“顺从”的意思,即对真主“顺从”。穆罕默德的穆斯林军队采取的是:“凡是不顺从真主者,都格杀勿论”。这与中国儒家封建帝王统治术非常相似:“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而穆罕默德的名言:“真理在东方。”穆罕默德可能接受了部分中国儒家封建帝王统治思想的核心理念。
因此,伊斯兰教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得到迅猛的发展,其势力遍布中东和北非。伊斯兰教刚刚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就不仅仅作为一种宗教,而是作为一种世界观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与信徒逐渐形成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生活方式。自穆罕默德始,伊斯兰教的传播方式,都是以政教合一的政府主导,穆斯林军队以死亡威胁的强迫方式推销伊斯兰教。可以如此比喻:穆斯林军人一手挥舞着寒光闪闪、血迹斑斑的阿拉伯弯刀,一手拿着《可兰经》,对着异教徒推销他们的伊斯兰教……遍布于中东和北非的基督徒或其他教徒,就在阿拉伯弯刀下销声敛迹了。
这种传播伊斯兰教的方式,一直流传到至今:横行中东、北非数个世纪的塔利班组织,就是以他们手中的阿拉伯弯刀,砍下不计其数的异教徒和持不同见解的穆斯林的头颅。(现在塔利班组织,仍然以自杀攻击的方式,屠杀持不同见解的穆斯林平民,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谁叫这些被攻击的穆斯林平民,能够容忍异教徒的存在……)
(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就有了历史上十次的十字军东征。如果讨论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之间的冲突的正义与否,就没有任何意义。直到至今,这种宗教信仰冲突仍然存在,伊斯兰教的塔利班组织,以“人肉炸弹”的自杀方式,恐怖攻击欧洲和美国,欧美联军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等,说穿了就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的历史延续;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就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的历史延续。
如果基督教有仇恨的思想记忆,伊斯坦布尔的大清真寺,就是他们耻辱的见证: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的继承国)被伊斯兰奥斯曼帝国征服,本来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国民,要么被屠杀,要么改变信仰,当时世界著名的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教堂(东正教的教廷),内部基督教风格的布置被摧毁,重新布置成伊斯兰教式,主体建筑保存,仅仅在四周新建了四根伊斯兰式立柱,这座大教堂摇身一变,成了世界著名的清真寺。然而基督徒没有历史仇恨,他们原谅过去的一切(原谅敌人、爱敌人),这座清真寺成为吸引基督徒的旅游胜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照样成为“北约”的成员;如果土耳其真正实现民主、言论、宗教等自由,完全符合欧盟价值观,土耳其已经加入了欧盟(不是因为土耳其是伊斯兰教国家)。
当南斯拉夫的基督徒军队,屠杀阿尔巴尼亚裔的穆斯林平民时,“北约”的军队照样攻击南斯拉夫基督徒的军队,保护穆斯林平民的生命安全。如果伊斯兰教国家中,穆斯林军队屠杀基督徒时,其它伊斯兰教国家的军队会挺身而出,保护基督徒的安全吗?生活在欧洲基督徒世界的许多穆斯林,他们照样享受到与基督徒同样平等的国民待遇,并且他们的宗教信仰受到法律保障;而生活在政教合一的穆斯林世界的基督徒,他们又怎样呢?
这就是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的人性的和国家政策的差别。

补记:1998年,比利时法庭判决:在必经伊斯兰教清真寺的路途中的一家比利时人的窗台上(玻璃窗里面),所摆放的猪形玩具储钱罐,必须取走,因为这在客观上是对伊斯兰教的侮辱。这个案件对比利时人造成轰动,因为这户比利时人从主观意识上,没有侮辱穆斯林的思想,摆放猪形玩具储钱罐是他的自由,却没有想到惹下官司,而且败诉。有比利时人疑问:如果有穆斯林起诉居住在清真寺附近的基督徒,在自己家里吃猪肉是对伊斯兰教的侮辱,因为猪肉的味道不可避免地会飘进清真寺里,法庭将会怎样判决?
2002年,中东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国家,有一个自杀寻死的穆斯林男子,从楼上跳下,落在欧洲基督徒的轿车上,受了重伤,砸坏轿车。法院判决:欧洲基督徒必须赔偿穆斯林男子巨额金钱,理由是基督徒的汽车,导致穆斯林男子受了重伤……

噶瑪蘭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独啸天' 的评论 : I SEE. 这么说也对,虽然此GOD并非彼GOD(罗马的GOD,或DEUS,既不是指造物主,也不代表“天”,更何况,往往是死后才加封)
独啸天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噶瑪蘭' 的评论 : 我回忆起来,曾经与法国史学界人士聊天,我谈论起中国的帝王号称“天子”,他告诉我,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皇帝也是称为“FILS DE DIEU”。
独啸天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噶瑪蘭'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质问,这是鄙人的疏漏,没有使用引用法责。
噶瑪蘭 发表评论于
友情点赞一下????????。顺便问,哪本书里说罗马帝国的帝王号称是“天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