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美国孩子学理财

描写我的两个小外孙在美国的成长过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来获得

 

理财商数(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财商”,就是指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即理财能力。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是现代社会能力3大不可或缺的素质。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而财商则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中美儿童理财现状的对比 

玷污纯洁的心灵VS幸福人生计划

受中国传统士大夫金钱观念的影响,许多人认为“君子不言利”,谈钱是庸俗之举;何况和小小孩子谈钱,不是让这片纯洁的净土过早染上“铜臭气”吗?这会 “玷污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因此,希望孩子能与钱隔绝,国内儿童理财教育缺位的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

美国家长却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地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长大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他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理财教育就成了美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自豪地把这种理财教育称作“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VS“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中国父母素有“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说法,即使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的家庭,父母情愿苦了自己,不顾个人的负担有多么重,也要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至于理由,当然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

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孩子的生活条件确实很好,但美国人也认识到:金钱是把双刃剑。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然而,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那么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美国家庭一直秉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观点。即使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元财富的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对小时候的约翰·洛克菲洛三世还提出非常“吝啬”的约法三章。洛克菲洛使孩子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学会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本领,而他们的后人在成年后都成了经营的能手。

正是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导致我国国内“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并不罕见,而洛克菲洛家族有着百年发家史。

花钱 VS 兼顾赚钱

目前国内不少独生子女都抱着“爸妈赚钱,儿女享福”的观点,买东西就向父母要钱,完全不知道节俭。乱花钱、对父母的钱不心疼,已成为现在独生子女的通病。而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用钱也没什么控制,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足够了,甚至还有家长用金钱作为刺激孩子学习的动力。

而美国家庭则教育孩子:“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主张孩子自力更生,要花钱,打工去。让孩子干家务换取零用钱,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大公无私 VS 个人资产最大化

我们国内教育孩子,大多讲求大公无私、奉献、对钱不要计较,由家长代小孩理财,而为孩子存款的目的,也只是留着给小孩以后上高中或者大学读书用。

在西方的美国,不仅教育孩子认识 “这是我的钱”、学会“挣钱”,还教育孩子“追求个人资产最大化”。美国银行在少年儿童理财市场的全面运作,不仅提高了收益,更重要的是对账户的小主人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理财能力锻炼。有些电视机构在做财经益智类有奖儿童节目时,通常会将奖品设置为蓝筹公司的一定数量股票,以此推动儿童关注经济、关注社会。

美国儿童的理财规划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宝宝从3岁开始就有经济意识。美国著名理财专家认为4~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如果此时孩子学会安排10元钱的用途,那么将来给他10万元、10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他也能驾驭自如。

美国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宝宝的理财能力,他们认识到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时所担负的义务:

◎ 要使孩子在4~10岁掌握理财的基本知识,包括消费、储蓄、给予,并让孩子进行尝试;

◎ 让孩子在10~20岁时掌握并开始养成好习惯,消费、储蓄、给予、使用信用卡;

◎ 让孩子懂得创造和保住财富的意识,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 “财商”教育要潜移默化。

有基于此,美国人大多会制定一个儿童理财规划:

◎ 3岁开始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

◎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

◎ 5岁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的意识。

◎ 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 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报、给大人买小物件获得报酬。

◎ 9岁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

◎ 10岁懂得节约零钱,以便在必要时购买较贵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车等。

◎ 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 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钱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 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如何开发儿童财商(FQ)

要花钱打工去

要训练儿童财商,美国最流行的方法是从 “打工训练”入手,通过家务劳动奖励零用钱,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在周末,小哥俩就帮我一起吸尘、擦玻璃。哥哥小骅每天负责倒垃圾,弟弟小杰特别喜欢扫地。每周我奖励小骅1美元、小杰50美分。

这让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会爸爸、妈妈赚钱不易,从而引导他们懂得一个基本的道理: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得到金钱,唯有靠自己的努力劳动。

寓教于游戏

小骅 3岁时已经萌发了花钱的意识。针对他的好奇心,我让他到超市自己选购了一个喜欢的储蓄玩具,那是一只张嘴的大公鸡,透明的肚皮、鲜红的鸡冠,特别逗人。我和小骅玩起了数硬币游戏,他一边数,一边往大公鸡嘴里送,乐此不疲,每天都问我要一枚一分的硬币投进鸡嘴。看到大公鸡肚内的食物越来越多,他高兴得围着公鸡直跳舞,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对钱的认识、数字的概念和存钱意识。

我们常带小哥俩到儿童游乐场玩,那儿有投篮、射击、举重等游戏,按击中成绩得奖分。小骅按奖分找可以等值交换的商品,再按价格标签挑选他喜爱的玩具,通过游戏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了解等价交换的理念。

我们给小骅买了《大富翁游戏》棋子。在休息时,全家人围成一圈一起玩。小骅掌管“银行”,给每个人分几百元“美金”,通过掷骰子,不仅弄到“地皮”,还可赢得各种“机会”和“奖励”,一边计算一边策划,开始炒地皮、建楼盘、买股票,财富积累越来越多。当然也有失败的可能,几万元“现金”全输光,不过没关系,可向“银行”贷款,再接再励,最后翻本。

卖玩具换收入

美国流行Garage Sale/车库出售,美国小孩常常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物品等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邻家小孩将一部半新的小自行车放在自家车库展卖,这个孩子对小骅介绍车子的各种优点,说得有声有色,出价50美元。小骅听得入神,很想买。嘿!两个孩子就此讨价还价起来,最后以40美元成交。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也应该学会通过正当手段去获得一些收入。

建立 “小银行”

小骅一点一点积攒了几十美元,放在白色钱包内,并在钱包上恭恭敬敬地写上了自己的大名。他经常对我们说:“这是我的钱!” 一有空就数一数。每周和爸爸上超市,他都要拿上这个钱包,一不小心钱包丢了,万幸的是又找回来了,第二次又丢掉了,也没有找回来。经过两次丢失的教训,我们和小骅一起到银行办了一张小小储蓄卡,由他自己保管,耐心地诱导他把口袋里的钱存进去,要为他的储蓄卡负责,没必要花钱时,就不要随便动用卡里的钱。就这样长期坚持,储蓄意识已开始在小骅脑中生根。

 

鼓励买打折商品

给小哥俩买衣服、鞋子、玩具等任何物品,我们总是带他俩多走几家商店,让他们对价格进行比较,自己选择价廉物美的商品,而不是仅图潇洒,连价格都不问就直接买下。这样即锻炼了小哥俩的独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消费价值观。慢慢的,孩子就有了尽量节约购物的意识。

合理使用积蓄

小骅想买篮球、玩具或去动物园玩,我们就教他用一部分储蓄来购买。这样不仅培养了小骅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还让他体会到用自己的力量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所带来的愉快和兴奋,实现财富梦想。

树立购物预算

我们邻居家的小孩稍微大一些,他们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让孩子记清每一笔账:每个月能得到多少零花钱,买了什么,这些东西的价格是多少。如果记账清楚,就给予鼓励;如果不记账或滥购物,则给予警告。

与人分享钱财

富裕生活的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金钱给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例如:缺乏人生理想、乱花钱、负罪感、对失败的恐惧、过度的依赖心理和强烈的虚荣心等。要治疗在富足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可能滋生的贪婪和特权,在美国有两帖良药:

1 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不将家庭遗产全部传给下一代。

2 教会孩子给予和分享

在社区里,常常看到幼小的宝宝拿一包糖果或点心去按各家各户的门铃,敲门募捐,而妈妈就在远处望着,这是幼儿园或小学组织的” 爱心” 活动,让宝宝们从小就学会给予和分享。

 

从小注重宝宝财商的启蒙,让孩子树立起自力更生、劳而有得、多劳多得的观念,形成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成为财富的主人,更能让他们今后的人生中学会勤俭节约、聚沙成塔、点石成金,让财商开启精彩人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