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盘石头炒饭,一碗石头汤

美丽的自然世界,小国寡民的生活,惬意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个周末在中国城买了一盒自热的鱼香肉丝炒饭。不用开水,不用火,不用电就可以吃上热乎乎,香喷喷的炒饭,真是超乎想象。原以为方便面都需要开水泡,或者用火煮,现在发觉这个思维缺乏想象力。今天买的自热炒饭自带一个发热包,这个包含有氧化钙,碳酸钠等成分,按指令,浇一瓢凉水,盖上盖,它就开始自己发热,开始热饭。指令特别强调不要放热水,否则热力太强,危险!当我看到滚烫的蒸汽从出气孔喷出时,很是兴奋,化学反应了,反应了。
这很象年轻时在家看到的一个现象。往石灰里浇一瓢凉水,石灰里立马冒出热气,脚踩进石灰里也会烫伤。石灰,顾名思义,来自于石头。所以我将前面讲的自热炒饭命名为石头炒饭。不用额外的燃料,用石头就可以炒饭。烧石灰,来自农村的孩子,很熟悉。到河滩上捡一些管石,学名也许应该叫石灰石(不过这个名字很没有想象力),我们叫它管石。到现在,我还有困难去区分其它石头与管石。管石变成石灰,需要一个烧制的过程,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又所谓烈火焚烧若等闲。
我们老家的冬天是寒冷的,所以到了冬天,每一家都会生火炉烤火取暖。老家附近有好多个小煤窑,因此大部分时间,我们可以生一个煤炭火。煤炭火比柴火有好多优点,煤火可以燃一整天,而不需要太多煤炭。柴火要不停地添加木柴,需要很多木柴。煤火一天发燃一次即可,不需要反复点火,很方便。更重要的是,柴火没办法烧管。煤火则不一样。我们的煤火设计得象一个小碉堡。在地上挖一个坑,坑上做一个木头台子,人们可以围绕台子坐而烤火,台子是用来放脚,人是坐在椅子上的。在木头台子上,再用泥巴做一圈圆形围框,这个泥巴圈就是每天筑起煤炭碉堡的座基。圆圈里放上一天烤火用的煤炭。别忘了,每天还有一个重要工作,烧管。管与煤炭夹杂在一起放在泥巴圈里。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发火。不然房间里会很冷,没法待。在放煤炭和管之前,要先用木柴烧火,等火足够大时,才能放煤炭和管,用柴火来引燃煤炭。当炭烧起来,变红了,才能用煤灰和的炭泥巴把火封在里面,一圈圈的垒起来,筑成一个小碉堡。碉堡里面由于密封,温度很高,才能把管烧熟,才能做成石灰,成为一个重要的刷墙材料。当然这个碉堡不是完全密封的,否则火会熄灭。炭火的顶上会有几个开放的口,便于火散发出来,释放热量温暖冰凉的手脚。人不在时,口留少一些,但是至少一个口,让火不灭。碉堡底下的地坑也有一个进气门,可以扇风,帮助发火生火。柴火,没有这么密封,没有这么高的热量,没办法烧管。当然现在,据说国内的柴火炉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可以密封,也许也可以烧管了。这是后话,不是我在国内时候的样子。过去总是让人怀念。
国内技术创新发明很厉害。文章开始讲的石头炒饭也是四川川北凉粉集团发明的。并不象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人恶毒宣传的中国人只会偷技术。中国人自古聪明,勤劳勇敢,不在话下。
前面讲的都是纯技术的东西。下面讲一点轻松的,儿童故事。前面吃了炒饭,中国很多地方,有饭后喝汤的习惯。虽然美国人是饭前喝汤,你说这个世界能搞好吗,那么多不一样,增加矛盾。好啦,矛盾放一边,不管它。现在转向石头汤的故事。这是儿子小时候,我和他一起读的故事。
一个小镇子,不富裕。有一些人有米,有一些人有菜,有一些人有肉。他们没有交流,所以吃起来,没有味道。有一天,一位举人推着一个车子来放粮。不好意思,本来是美国故事,我把他改成了中国口味,便于大家接受。小时候读过陈州放粮,觉得故事很好。陈州,据说现在叫淮阳。过去都是私人的姓,家天下,多好。还有一个邓州,现在还叫邓州,这个跟我很亲近。
好,闲话少说,继续讲故事。这个举人推着一个大车子,上面有火,火上有个大锅,锅里有好多块大石头。他说,他会做石头汤,味道很鲜美。大家信吗?举人说,大家看着,我是来放粮的,今天全镇的人来喝汤都免费。于是,举人开始生火,做汤。全镇的人都来围观,都想来喝美味的石头汤。大家看着,火起来了,汤开始冒气,沸腾了,石头也在汤里沸腾。举人还不时地用大铲子抄动大石头。过了一会儿,举人说,张丹,这汤里要是放上你们家的玉米,味道会更好。张丹说,好的。于是玉米加进去了,空气中多了玉米香。举人看了一下,说,李思,这汤里放进你们家的胡萝卜,会多一种口味。李思高兴的把自家的胡萝卜加进了大锅里,锅里嘶嘶地响着,不一会,胡萝卜的香味飘进了人们的鼻子。汤的颜色更漂亮了。这时候,举人又对王屠户说,汤里还需要一些羊骨头,这样才会更鲜美。王屠户也毫不吝惜的往汤里放了几块大的羊腿骨。过了十分钟,石头汤香气大涨,全镇都是石头汤的香味。全镇的人早都全到齐了。每人都有一碗汤,喝下去全身子暖暖的,脸上红光满面。再后来,举人走了。全镇的人每年都盼望做石头汤的人回来。
故事讲完了,每个人都能吃上一碗自热的石头炒饭,喝上一碗石头汤。生活多美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