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金球奖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宋丹丹的继女赵婷,使得这部题材和内容原本并不迎合市场的低成本影片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片名在中国大陆翻译为《无依之地》,香港译为《浪迹天地》,台湾译为《游牧人生》。《无依之地》这一翻译较好体现出影片无奈、无助、失落的情绪,而港台翻译则是相形见绌,一个不如一个。
说起片名翻译,台湾多出雷人案例。当初经典大片《肖申克的救赎》,台湾翻译为《刺激1995》,实为驴唇不对马嘴,荒诞不经。还有一部《基督受难记》,台湾翻译为《受难记:最后的激情》,这就更大错特错了,因为英文片名中的“passion”,在基督教中特指耶稣受难,而不是“激情”的意思。翻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闹了天大的笑话。
一直找不到网上哪里可以观看《无依之地》,只有一个葫芦网据说可以观看,但是注册了以后网站一直出现技术故障。正好,万能的微信上有朋友发来了高清版电影的链接,今天认认真真看完了。
总体感觉,这是典型的一部专门拍给影评家、以获奖为目标的电影节电影。很多有才华但无巨大资金支援的新锐导演通常都会从这里开始,即低制作成本,反应社会现实,启用非专业演员,充满纪录片风格。贾樟柯起家也是走这条路线。
影片讲述一个名叫弗恩的60多岁的女人,丈夫去世,工作的工厂倒闭,失业以后变卖家当,买辆二手房车,一边游荡,一边寻找工作。一路上磕磕绊绊,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更学会一些生存技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矛盾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就是那么一个叫弗恩的普普通通女人人生中一段历程,像是纪录片一样从她失业后就跟踪拍摄,却不知何时是最佳收尾的时刻,最后因为时长限制而不得不以此作为结局。与其说是有始有终的故事,不如说是一幕幕状态的集合体。
我认为严格来说影片不能说是反映了美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状,而是展示了这么一个特定的人群的生存状态——他们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到了该享受退休生活的年纪,却发现晚年人生依旧充满不安、毫无着落。有的人是不理解的,那是因为有的老年人的社会阶层或工作领域不一样——他们退休之前早已经实现了财政自由,退休后则有稳定和相对丰厚的退休金、养老金,所以你不难看到那一艘艘豪华邮轮上尽是欧美国家的退休老人,你也许以为那就是西方国家老人的标准生活模式。但是你没看到的是像弗恩这样的人群,60多岁了还要到处找工;因为养老金微薄,他们迟迟无法选择退休。片中另一同龄人,12岁就开始做工,到了该退休了却发现每个月只能领取500多美元的养老金。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没有特殊技能的人,假如一辈子都在仓库里、餐馆里、工厂里、超市里做工,拿着那最低的时薪,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子,再赶上失业或者天灾人祸,那么到了该退休的时候可不是“无地可依”吗?
温哥华一个无儿无女的白人老太太曾跟我说过,她一生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年轻时咬牙买了一套房子。现在70多岁的她,房贷早已经还干净。她说她的养老靠退休金、养老金和这套房子,绰绰有余了。她退休前是中学老师,当然退休后待遇不错。可是那些在沃尔玛当了一辈子收银员的老人,会有她这么高枕无忧吗?
一个在美国的朋友说影片展示的不是美国现实,那是因为这个朋友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何曾接触过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说实话,弗恩这样的人群我接触过——加拿大、美国都有,但是加拿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比美国好,因此像弗恩这样的情况的确少很多。影片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美国是否要走北欧那样劫富济贫、全民福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要提高最低时薪?是否应该全民医保?说是那样会养懒人,使社会退化,但是我感觉美国二十岁上下的学生们基本上都向往着那种高福利社会制度。我班上有一个男生说得好:那种让人感到安全有靠的制度,不仅不会滋生懒惰,反而会让人们更加有社会良知,更有工作激情和创造力。的确,养懒人也罢,不思进取也罢,社会退化也罢,北欧各国以及荷兰、瑞士这样的国家自二战后至今依旧繁荣富庶,人民幸福指数也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扮演弗恩的女主演是《三个广告牌》的主演,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她是影片最大的亮点。正是她最先看好原著,购买了电影改编权,且在多伦多电影节上看到了赵婷之作《骑士》,对其才华颇为仰慕,因此主动联系了赵婷来执导《无依之地》。两个女人,一个是已功成名就的好莱坞演技派老戏骨,一个是“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女电影人,她们的合作果然创造了又一个辉煌,这部低成本电影竟然已经横扫了包括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几十个电影节奖项。由于金球奖一项是奥斯卡的风向标,赵婷又可能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中国女性,和继李安后第一个获得奥斯佳最佳导演的华人。
看到片中那荒无人烟的美国中西部场景,我不禁想到2015年我驱车横跨美国之旅,片中的风景和我见到的风景如出一辙。那一路上我也有无地可依之感,因为我深知前路虽然有一个目的地,但又是一个短暂的终点和起点,下一个目的地又不知是何处。我那一部丰田车才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