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避世在浩瀚的印度洋中,这座“被时间遗忘”的岛国,至今依然戴着遥远且神秘,绝世而独立的面纱,成为当今现实中独一无二的“诺亚方舟”。在被人们流传的多个别号中,“脆弱的伊甸园(L'Eden fragile)”无疑最能体现出马达加斯加的诗意与内境。
伊甸园中当然不只有蛇。马达加斯加作为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岛,5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交错蔓延着雨林、沙漠、草原、山地、喀斯特、高原等各种稀奇古怪的地貌。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样的地貌和复杂的气候环境创造出独特的生态系统,马达加斯加拥有全球近5%的动植物种类,其中80%为当地独有。有11种狐猴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原始森林和灌木丛中,小型食肉哺乳动物如环尾猫鼬更是常见(见前篇),变色龙也是这里的常客。盘踞于此的100多种的鸟类中,就包括濒临灭绝的马达加斯加鱼鹰和朱鹮。
维氏冕狐猴(Verreaux's sifaka),是冕狐猴的一种。它通常为白色,头顶、四肢和身体两侧则为褐色。与其他冕狐猴一样,它们的尾巴很长,用于平衡树丛之间的跳跃。
马岛獴(Cryptoprocta ferox),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食肉动物,狐猴的天敌。它们身体结实,肩高约40厘米,体长60-80厘米,体重5-10公斤,尾长可达80厘米。雄性体大于雌性。外形似美洲狮,嘴部似狗。全身棕色,富有光泽。栖息于热带雨林中。独居,夜间活动较多,白天也活动。
夜晚寻猎遇见了世界上最小的狐猴,鼠狐猴(Mouse Lemur)。 它们的体重在1~4盎司。无辜的大眼睛,真是萌死人不偿命。
在马达加斯加,我们多次遇见维氏冕狐猴。
发现一只变色龙正在东张西望。
又见狐猴!看仔细了,它们不同于维氏冕狐猴,头顶上没有戴黑帽子。它们是德肯(Decken)狐猴。
夜晚寻猎遇见了不同的变色龙。
在我们前往贝马拉哈石林国家公园的来回途中,曾经两次入住穆隆达瓦Kimony海滩度假村。在度假村的不远处,有间动物收容所。我们第一次入住度假村的当晚,就有几只狐猴来到餐厅登门拜访。于是,在回程途中第二次入住后,我们决定应该去动物收容所回访这些马达加斯加的精灵们。
次日上午当我们来到收容所时,精灵们欢乐不已。管理人员向我们一一介绍了这些精灵们的品名,可惜我不能全部记住。
这是大名鼎鼎的环尾狐猴(Lemur Catta)。准备行程时就查看过它们的照片。现在终于见面了。
这些动物比较常见,不多关注了。
结束了动物收容所的拜访后,我们直奔机场,准备飞往首都Antananarivo,当晚转机飞往肯尼亚的内罗毕,与已经抵达内罗毕的另外60位群友汇合后,开始我们这次非洲之旅的第三国,肯尼亚游。
从Antananarivo飞来的飞机姗姗来迟。原来随机来了位大人物。根据迎接的仪式,应该是有一定级别的大人物。
飞机的头等舱里刚刚坐过大人物,现在轮到我们享受大人物待遇了。
【后记】打开我的旅途笔记,当时写有这样一段话:马达之行给了我们一次接近和探索大自然的机会,也让我和同行的群友在旅途中彼此增进了了解和友谊。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看到了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59%。儿童入学率82%,但仅有33%读完小学,15%进入中学,6%进入高中。
行程结束时,群友们纷纷主动向马达加斯加的扶贫项目捐赠,并厚赏为我们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人员。群友们的善举令我感动。感谢大家的同行,更感谢大家帮助我实现了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以最合适我的方式去非洲做义工,为帮助非洲进步做一些事情。
此致,2018年非洲之行草草补记完毕。2019年,我再次义务带领群友前往非洲,此行记录在《穿越非洲》系列游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