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与地位 作者萧虹 辛夷楣转贴

本栏将发表一些纪实文章,描写澳洲华裔知名作者、画家、书法家、歌唱家的人生故事以及一些澳洲中国通的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社会角色与地位

从敦煌的卷子,吐鲁番和新疆的古墓出土的文物,我们了解到它们对妇女的地位和能动性有更清晰的反映。这些包括受了强烈的儒家思想所影响的家训《太公家教》,系统地记录着女性的角色与责任。虽然这是始创于中原的,但出现在敦煌似乎暗示它在丝绸之路上也有人用过。至少是汉族人用过。从中原来的家训如《太公家教》和女性的读本必定将主流的儒家思想传到这里。那么,主流思想中妇女不出闺门和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否也在这里有一席地呢?

儒家家训的应用固然在丝绸之路上有一定的影响,不过还有其他的因素对女性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影响。有几处敦煌壁画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看到这个事实。例如上文女性骑马的陶俑说明有些民族的女性异样的生活习惯。壁画中采取佛经故事为基础的往往表现印度古代对女性的观点。

这是佛教传说中的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个公主爱上一个看果园的工人,由于被他动人的琴声迷住了。当然这个看果园的原本是一个王子。然而,自由恋爱的故事的确在敦煌的壁画中出现,可见丝绸之路并非完全符合汉族儒家的礼教思想。

婚姻在女性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我们看到通过媒人的包办婚姻。丝绸之路上有些民族的文化要求婚礼当日新郎到新娘家中去举行婚礼。在几幅壁画中新郎拜服在地而新娘站着只需躬身行礼 -- 也就是两手叉在腰的一边,上身微微前俯,其实就是妇女一般的行礼方式。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风俗的实际意义,但至少给人的印象是男的处于较低的位置。新婚夫妇第一夜在一个名为“青庐”的小帐篷里度过。理由据说是远离恶运。婚礼过后,新郎住在新娘家里。这个风俗与儒家思想正好相反。这很可能视作不同文化交流的结果。

敦煌卷子中保留了似乎是婚礼上男女两家的对话。大约可以看出是新郎到女家去举行婚礼时女家亲朋故意为难新郎的对口。文中反映男女两家平等的地位,丝毫没有透露出男尊女卑的口气。特引用一小段如下,(儿/兒,代表男方,女,代表女方):

〔兒家初發言〕: 賊來須打,客來須看,報道姑●,出來相看。

女答: 門門相對,戶戶相當,通問刺史,是何祗當?

兒答: 心遊方外,意遂恒娥。日為西至,更蘭至此。人先馬乏,蹔欲停流(留),幸願姑●,請垂接引!

女答: 更深月朗,星斗齊明,不審何方貴客,侵夜得至門庭?

兒答: 鳳凰故來至此,合得百鳥參迎。姑●若無疑□,火急反身卻迴。

女答: 本是何方君子,何處英才?精神磊朗,因何到來?

兒答: 本是長安君子,進士出身。選得刺史,故至高門。

女答: 既是高門君子,貴勝英流,不審來意,有何所求?

兒答: 聞君高語,故來相頭(投),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从以上的片段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它是为了新郎到女家成婚时的问答,可见婚礼是在女家举行。问答的旨意在于探问新郎的家世和职业,评估他是否是符合新娘的和她的家族的期望。据我所知,现在香港还有类似的习俗。不过新娘的姐妹们并不关心新郎的门第与职业,而只是索要金钱或糖果。在物质日重的现代社会里,金钱自然比门第重要,而在《下女夫词》创作的时代,据考证是9世纪,应该是张议潮叔侄统治敦煌的时代,门第却是高于一切的。尽管《下女夫词》可能只是为某个汉族高层家族婚礼所作,我们不能把这篇对话当作适用于一般民众的婚礼。不管怎么说,《下女夫词》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关于丝绸之路上的婚姻极为珍贵的资料。我在网上试图找一找现代新疆各民族的婚礼,看看是否能找到壁画和卷子中反映的习俗。在锡伯族的婚礼上我找到一点类似的地方。按照她们的习俗,男家第一次求婚,未来的女婿端上双盅酒给未来的岳父岳母及岳父岳母家的长辈磕头,敬双杯酒,表示答谢许亲之恩。第二次叫“磕湿头礼”,磕头的地方仍在女方家。男方的父母、儿子及媒人坐上马车,带上羊或其他礼物以及喜酒到女方家来,杀羊煮肉,热情款待女方家的人及其亲属。席间,在男方父母及媒人的主持下,未来的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及其直系亲属磕头敬酒跪献礼物,同时,要给未来的媳妇送衣料,表示心意。这些程序结束后,婚事才有了把握,订婚的仪式才算完成。这个习俗似乎和壁画上的有些相似。所以壁画中所描写的应该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锡伯族的婚礼了。

 


从卷子中发现的离婚协议书反映出离婚书是平等的。汉族的传统男子可以引用“七出”中任何一条休妻,但是敦煌的离婚书却只是用性格不合作为离婚的理由,对双方都没有责备的意思。更值得注意的是:协议书还提到他们不但得到父母的同意,还询问了兄嫂和兄嫂的子女的意见。不知这是真实的情况还是只代表一种套路。

我们虽然没有数据证明异族通婚在一般人中间很普遍,但很多丝绸之路上的居民是异族通婚的产儿。例如做过住持的妙福是汉族父亲与藏族母亲的女儿。可能还有人来自更复杂的种族结合:如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结合。

 

高层之间的异族通婚常常是政治婚姻,出于文化交流、政治联盟或战争与和平等考量。但不是所有这些和亲的女性都是被动的。早在汉代,有两个公主被送到乌孙,即现在的新疆伊犁,去和亲。其中的第二个 - 解忧公主,在乌孙王死后出现的争位斗争中和她的婢女冯缭积极参与,最后杀死政敌,把她的儿子捧上王位。这位乌孙王认汉帝为舅,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使得乌孙和中国之间享有长期的和平与合作。其后,在北朝和隋唐,有公主送去嫁给突厥的可汗,其中千金公主的事迹最为人知。这些婚姻都是为了两国军事联盟对付它们的共同敌人吐蕃的。公主从長安沿著丝绸之路跋涉到东突厥的首府哈拉和林(在今外蒙古)。公主的聘礼是马和骆驼,她却为西域带来华丽的锦缎。这些物质上的交流重要性不亚于西域的音乐舞蹈输入中国的文化交流。从隋末一直贯穿整个唐朝,突厥的可汗都受封于中国。相向而来的,突厥公主也会随外交使团来中国,有时是來迎接中国公主的。如此则无疑有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

归义军时期,统治敦煌的汉族人张氏和曹氏,他们的家族与西域各国通婚更为频繁,包括维吾尔,和田和西夏。这些还是为了缔结联盟的政治婚姻。在莫高窟的壁画的供养人画像,戴着骄人的珠宝的公主让我们惊艳。即使这些女性不能享受平等和独立,至少她们奢侈的生活是为人所艳羡的。贵族女性似乎还可以公开游行。壁画中有张义潮的夫人游行图。张义潮是唐末独立于朝廷的敦煌节度使,他的妻子受封为宋国夫人。画中表现的气派非凡,包括护卫、奴婢、乐队和杂戏。可是不知这是写实还是和墓中的壁画一样,只是一种理想。在中国内地,虽然高官的妻子可以享有高贵的头衔,但她们很少有机会在公众场合露面。张义潮的夫人可以那么排场地游行很不寻常不说,而还用一整面墙的壁画展现出来就更不可思议了。肯定是丝绸之路上独一无二的氛围使得这样的事成为可能。

 

同样不一般的是女性的自主能力和能动性。古代男主外女主內之说,妇女的位置是在家里,她们的活动圈子也是从家庭辐射出去的。然而丝绸之路上的女性卻可以与家庭以外的人订立协议或合约。她们还可以结社,成立有如现代的信用社性质的组织。这些合约和组织显示女性至少有一定的经济独立与法律自主权。她们可以自行支配财产並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能是丝绸之路上的特殊社会情況造成这种异常的现象。因为很多家庭的男性是军人,商人或其他由于工作的需要必须長期离家,留下妇女成员挑起家庭甚至生意的担子。在戶口因此沒有男丁或只有未成年的男丁的情況下,女人甚至可以担当戶主的位置。因此如果家里需要借贷或买卖的时候,除了女人沒有別人來签署合约。同时女人也难得或被逼要为她自己和在她的庇护之下的人拿主意。既然有很多以单身女性為主的家庭,很自然地她们就会模仿男人结社而成立妇女会社。这些会社一般是把大家财物聚集起來,作为庆祝某次佛教节日所用,但有时也有信用社的作用;会员有需要時可以从会上借钱,到归还时另加利息。如此一来,女性就能更进一步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了。

莫高窟的卷子中还有所谓愿文的。这些反映女性认为什么是她们的理想人生。一般来说,她们愿望有一个良好又富有的丈夫,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所有的儿子都很聪明,得到金榜题名,高官厚禄。女儿们都天生丽质,嫁得良好而富有的丈夫。相形之下,另一个《宋夫人百岁歌》,是关于女性一生逐个时期的生活和待遇就比较现实。它包括日夜为家庭操劳与老年被儿女摈弃的悲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