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是个出天才的地方,不少在美国成就卓越的人物,在他们回忆人生时,都觉得自己当年在科大、清华或北大求学时,就是一个中上等的学生。
当我最近看见三位中国年轻人成为MIT教授的消息后,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段话:
“中国年轻人开始在美国登上世界科学的舞台,成为MIT教授。他们里面有的是在华中科大,Cornell 或Yale受的教育[强][握手],耶鲁科学博士成为MIT Faculty”。准确地说那位应该只在Yale从事了一年的博士研究。他们里面的教育背景还包括UIUC, NYU和哈佛。
MIT是世界顶尖的大学,欧洲想重振雄风,但是很难产生这样的学校,苏黎世理工的黄金期已过。在学术界有种说法,那就是MIT周围的大脑可以撼动地球。就拿新冠mRNA疫苗来说,没有MIT科学家的原创性贡献,就没有疫苗表面的纳米脂质外壳,也就没有mRNA疫苗。
我们来看看这三位的背景,他们在中国和美国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Sixian You: 华中科大的光学本科,这是加州理工大牌教授汪立宏母校的专业。也算我们的母校,高兴看到华中科大在此领域里继续保持着一流的水准,后继有人。You同学加入MIT,正好可以去为受挫折的校友师兄陈刚打气。模样几乎可以当明星的她却是UIUC的博士,那是我们邻居的玉米地里的在理工科超强的综合性大学,她在伯克利完成的博士后。她在博士毕业后曾经在工业界的苹果公司工作过6个月,后来回到了学术界。
杨光宇(Guangyu Robert Yang): 今年七月成为MIT助理教授。北大物理本科,这家伙把我开始弄糊涂了,因为他的博士入学的学校是耶鲁,只读了一年就离开,原因不明。他在NYU得博士,哥大完成的博士后。
他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试着从物理转向生物,大学期间曾经从国内到冷泉港和耶鲁做过暑期研究。耶鲁虽然工科排名不行,但是单个教授的水准都非常高,他从耶鲁转学到NYU应该是兴趣使然,因为他只在耶鲁读了一年,还没有到博士资格考试的时间。
我们应该赞扬Robert Yang在简历上的这种认真的态度,其实施一公教授也应该将从Iowa State University或University of Iowa转学到Johns Hopkins的经历写出来。已经都这么功成名就了,没有必要这么遮遮掩掩。
陈宇峰(YuFeng (Kevin) Chen): 他的大学以上的教育全是在美国完成的,但是为来自大陆的拼音名。康乃尔本科,哈佛博士,然后留在哈佛做的博士后。这样说明,MIT还是看得起哈佛的工程专业的。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现在年轻的中国学子在美国的发展势头趋好,他们比老一辈应该更有开拓精神,与世界更接轨,至少他们的名字上出现了Robert和Kevin。我学生说他们在国内上英语课时,老师就给他们取英文名。从这点来说,他们与以前抵达美国的Xiao, Cao, Xu们很不一样。
这些结果再次说明,美国仍然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面对世界各方的学子都是如此。我曾经在英国著名的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查过华裔教授的名单,非常之少,完全不成气候。与美国给中国人的机会相比,差得太远了。
在中美关系吃紧的时候,美国仍然不遗余力的为中国年轻学子创造机会。只要你足够聪明,行为举止符合美国的文化与价值观,美国就会为你投入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资金为你建实验室,以帮助你在美国成就科学人生。
将歧视放嘴边说的人最没出息,你在美国混得怎么样,能否混下去,几乎完全是由你的才华和情商决定的。
我们必须指出,他们全部在美国完成了博士以上的关键步骤,评价中国科学的另一个指标是国内博士在美国大学做教授,这个现象现在只存在很零星的事例。
中国人在美国成气候,即使在学术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远没有这位朋友这般的豪情万丈:
“华人需要的是机会!如果美国各个大学对中国学生开放,用不了10年美国大学的教授,学科带头人就全是华人啦!???? 不知道这次美国拒签了500多名中国学生的签证与美国对华人对恐惧也没有关系?”
朋友留言:“标题改为“喜闻三位中国年轻学子成为MIT助理教授”更准确一些[微笑]。能拿到MIT助理教授的offer是很不容易的,但拿到正教授的职位又要难得多。2018年恽之玮,张伟,许晨阳差不多同时成为MIT数学系的正教授,当时他们的年龄在36岁左右。再过些年,上面这几位助教也是有希望冲一流大学的正教授职位的。”
我的回答:“美国教授有三级,职权范围是一样的,统称教授。与欧洲和日本体制的不同是,美国助理教授是完全独立的,这就是美国体制拥有创造性的保障,在很年轻时就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