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人生(152)第一次坐軟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闲话人生(152)第一次坐軟卧

我的家原来就在粤汉铁路边,通湘门外李家花园。武汉建设长江第一桥时,原来的武昌火车站就搬到现在的位置。那时新建的武昌火车站周边还是原生态,从我家走到车站十分钟左右就到了。当时铁路运输也不那么繁忙,车站经常停着一些绿皮硬座车厢。没有坐过火车的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放学路过时,非常好奇地爬上去看看车厢里面是什么样子。

还记得一个车厢里面有十几排木质固定靠椅,走道两边的靠椅,一边坐两人,另一边坐三人;两排面对面的座椅之间靠窗有一个固定的小桌,可供旅客放茶杯之类的随身小物件;窗子两边上面各有一个挂衣帽的金属钩子;窗的上面是一条与小桌一样宽的行李架,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

第一次坐火车硬座是1966年8月16日,从武昌去北京,参加“818”毛主席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活动。

坐绿皮火车硬座长途旅行实在辛苦。1984年8月,我去兰州参加全国语文实验教材会议,那是一生坐火车时间最长的一次。如果不是湖北省教研室的领导关怀备至,让我们在西安转车时休整两天,然后继续西行,那就更累了。在西安那两天,其实也没有休息,与陕西省的执教实验班的老师互相交流经验,走马观花一般参观华清池、兵马俑等名胜古迹。

从西安去兰州的火车上,遇到来自广东的同行,他们除了必带的日常生活用品外,还自备一个像扁体汽油桶那样大的白色塑料水桶,拎上车放在自己的座位下面。夜幕降临后,拎着水桶去洗手间“冲凉”。小而言之,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有备无患”和“良好习惯”;大而言之,可见当时铁路交通基本的人性化设施之落后。

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几代人都知道,买火车硬座票一定要远离卫生间。直到现在都不明白,怎么中国的卫生间不论是火车、轮船上,还是其他任何地方的公用卫生间,气味难闻至极!其实,即使是软卧车厢,谁都不愿在靠近洗手间的1号包厢。武汉大学著名的刘道玉校长,当年就是因为被新任省长的随从们,把他和75岁高龄的著名教授从4号包厢赶到1号包厢这件事,被当时还属“境外”的香港媒体报道后,55岁时,真值壮年,事业初成之际,被免职而成为武大莘莘学子心中永远的校长!而那位省长早已泯然众人矣!勿谓古人言之未预也:“肉食者鄙”!

绿皮火车的软卧车厢紧连着餐车,从硬卧车厢去餐车必须经过软卧车厢,只知道那个车厢的走道铺的是地毯,显得比其他车厢更高贵。但无缘见识包厢里面如何。

1988年8月18日,到西安参加全国语文实验教材总结大会,22日上午发奖,我获得《试教成果显著》和《优秀论文》两项奖励证书。湖北省教研室奖励我们,可以报销一张硬卧火车票,此前五年试教期间,不论多远,如武昌到兰州,都只能报销硬座车票。

当晚九点乘坐西安到武昌的硬卧回汉。第二天早上7点醒来准备去餐车吃早餐,走到软卧车厢时,巧遇一生的好朋友李小怀的父母,他们一行五人从兰州到临潼,昨晚从临潼上的这次车。

李小怀的父亲,1968年从广州军区调到武汉军区任副司令员。二十年间,只要小怀从北京回家过春节,或出差到武汉,我们几个在汉的好朋友都要去他家聚会,与他的父母也非常熟悉了。偶然在车上相遇,两位老人家非常高兴,一定要我去他们的包厢聊聊。

走进包厢,窗明几净,门窗两边各有上下两张软垫床铺,比硬卧床铺宽多了;靠窗的小桌也比硬卧的大一些,桌上有暖水壶和茶杯、茶叶,还有水果盘。宋秘书给我泡了一杯绿茶,香气四溢。早餐和中餐都是宋秘书买来的。一上午,两位老人从我获奖谈起,聊教育、聊儿孙、特别聊了他们长孙的教育,谈笑间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吃完中餐,宋秘书请我去他的包厢,好让两位老人家休息。

到了隔壁宋秘书的包厢,我们还是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原来,他的孩子当时正在水果湖中学读书,明年就要读高三了。他不仅关心今年的高考命题及考试有关情况,更想了解华师一附中新一届高三年级的复习备考。我们从中午一直聊到下午5点半,车到终点武昌站才分别。宋秘书与我相约另找时间到我家继续详谈。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软卧包厢,准确的说是“蹭”了一次软卧包厢。

第一次真正坐软卧,是在退休之后。

2005年,我正式退休后,我们老两口决定去广州签证赴美。签证之后,准备去火车站买票先回武汉,在车站附近遇到一位老朋友,就近去一个酒店喝茶聊天,老伴就说她去买车票。我嘱咐她,买两张软卧车票。结果,她买了一张软卧票,一张硬卧票。

上车以后,把行李都放在软卧包厢后,我问老伴,“你怎么只买一张软卧票?没有票了吗?”她说,“当时还有票啊,你是享受惯了的,让你享受吧!省点钱,我去硬卧车厢休息吧!”

晚上九点要休息了,老伴就去硬卧车厢了。不一会,她回到软卧车厢,说:“还是你去硬卧吧,那里全是男人,而且都抽烟,说话声音也大,我受不了!”“好吧!这次我去,以后如果你再去买票,一定要都买软卧票啊!”

我真正享受软卧待遇,是在那次签证后,我们老两口乘坐武昌到北京西的38次软卧。自那次以后,我们往返中美,回到国内,老伴再也不想坐硬卧了。正如司马光说的那样:人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确实是人之常情,改革开放之前,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出行能坐快车硬座就比较“奢侈”了,乘坐软卧和飞机真的是可望不可及的事,即使有钱也买不着票,因为只有处级以上干部才具备买软卧车票和机票的资格。凭单位证明才能买票。改革开放后,一般老百姓有钱就可以乘坐软卧和飞机了。但中国老百姓节俭成习惯了,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哪舍得花钱买舒服呢?

我的老伴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乘坐软卧可以舒舒服服睡一个好觉,比什么都好!亲身经历让她更新了观念,始于我们第一次坐软卧。

 

李培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insoine2'、XJPLL的评论 : 谢谢你们两位的关注!一篇回忆文章能唤起你们美好的记忆,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我们都经历过那个时代!
XJPLL 发表评论于
我的俩孩子非常享受软卧,只是很可惜,自从有了高铁之后,是不是就没有软卧了?以前我们回国,没有直飞,都是从武汉坐软卧到广州,然后从广州飞新加坡。
insoine2 发表评论于
我第一次坐软卧时,列车员称呼我为首长,吓一跳,也受宠若惊,刚工作1年的20出头的小伙子,怎么看都不像所谓首长啊。

我估计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那时能坐软卧的确是首长,而我坐软卧时,中国正在转型之中, 要是按单位出差规定只能坐硬座, 最多是硬卧,但那次沾了合作机构的光,他们有钱,跟着他们一起坐软卧, 不然从上海到广州坐火车硬座是有点难受。
登录后才可评论.